深圳红五月最新规划图(见证颜值十年焕新)(1)

之绿度

十年时间,500米见绿服务半径超九成,公园数量跃升至1238个成为千园之城,如今在深圳,已可推窗见绿、抬头见蓝、出门见园,公园城市已成为名片,“美丽深圳”有口皆碑。

绿度代表着城市的“颜值”,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民生幸福息息相关,遥感卫星监测数据显示,2001年以来至今,深圳以39%的变绿比率位列超一线城市首位,在2012至2022的十年间,城市建成区绿度保持高增速,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等多个点位的绿度比率有明显增幅,十年城市颜值焕新,深圳更绿了。

在卫星遥感数据中,深圳是如何变绿的?南都联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结合报告和卫星遥感数据,解码十年来深圳绿度变化增速特点趋势,并邀请参与城市绿色生态建设的志愿者,讲述他们见证城市“颜值”焕新的故事。

数据说话

珠三角城市群变绿面积全球居首

变绿比率深圳保持高增速

当地时间2022年9月20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部长级会议在纽约举行。会上发布了《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

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碳中和技术研究所孙立群副研究员团队完成的案例《全球大城市绿度变化与受益人口》入选报告亮点案例。研究结果指出,在全球范围内,城市显著变绿比率较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东亚、欧洲和北美洲的美国东部地区,其余零星地分布在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

在1783个城市中,316个中国城市的建成区面积只占全球城市建成区面积的19%,却贡献了全球28%的显著变绿的城区面积。中国约1.47亿人口受益于城市显著变绿,约占全球受益人口的47%。其中,珠江三角洲(1792万)、长江三角洲(1638万)和北京(974万)成为全球因城市显著变绿而受益人口最多的城市。

具体到深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十年间,城市绿度比率变化增速如何?南都联合中科院深圳先进院,邀请孙立群博士使用卫星遥感数据针对深圳多个点位进行了城市建成区的绿度变化监测。

根据遥感卫星监测数据显示,2001年以来,按照城市区域显著变绿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排序,深圳在一线城市中以39%位列第一。2012年至2022年这十年间,深圳城市建成区绿度保持高速增长。

孙立群和同事们发现,尽管我国城市扩张速度快,但仍保持着较好的绿化建设。

“我们已经进行了十多年的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开展了国家森林城市建设,194个城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孙立群介绍,他和同事们的研究就是使用卫星遥感数据,对我国和全球城市绿色生态环境的改善进行量化。

今年的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一流的宜居城市,建设公园城市,实施“山海连城”计划,贯通“一脊一带二十廊”城市生态脉络,新建改造公园20个、碧道270公里。在孙立群看来,“在全国范围内,深圳在一线城市中的城市增绿效果是很有可比性的;在国际比较中,中国城市对全球城市增绿的贡献也是最大的。”

深圳红五月最新规划图(见证颜值十年焕新)(2)

创新破圈

500米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超九成

全市公园达1238个

如今的深圳,已实现推窗见绿、抬头见蓝、出门见园,全市公园总数达1238个,公园500米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超过91%,PM2.5年平均浓度1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稳居国内超大城市第一。

而公园作为绿度的重要贡献场所,更是深圳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从2012年至2021年间,深圳全市公园总量从841个(其中自然公园23个,城市公园110个,社区公园658个)跃升至1238个(不含深汕合作区,其中,自然公园33个;城市公园187个;社区公园1018个)。

记者从深圳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了解到,2012年-2021年间,深圳市公园数量增加排名前三的区分别为龙岗区(2012年公园总数106个,2021年公园总数246个,增加140个公园,数量翻了近1.5倍)、光明区(2018年建区公园总数147个,2021年公园总数260个,增加113个)、南山区(2012年公园总数101个,2021年公园总数179个,增加78个)。

聚焦其中原因,排名第一的龙岗区,发力郊野公园,结合其特色的生态资源,借助优质生态本底,打造出嶂背郊野公园、雪竹径公园、三联郊野公园等富有野趣的郊野公园。此外,龙岗区重点区域布局城市公园。结合坂雪岗科技城、宝龙科技城、大运新城、坪地低碳城等重点片区,建设了大运公园等主题鲜明的城市公园。

成立于2018年的光明区,在建成初期有147个公园,4年来建设了113个公园,新增公园面积1030万平方米,使公园总面积达到2030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18年的16.92平方米提升到现在的30.85平方米,大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为了丰富公园内涵,光明区以“科技蓝、生态绿”理念,研究打造具有光明特色的公园IP形象体系,并将民族等元素融入城市景观,打造一批主题公园。而增速第三的南山区则通过多元共建的模式,引入政府、企业等多方力量,合力推动公园建设。

雕琢成器

打造城区清新绿肺

福田红树林植物种类翻倍

引来百余种鸟

放眼高度建成区,深圳在绿度建设上依然有好成绩。中心城区福田区,同时也是全市公园密度最高的行政区。作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全市最高的城区,福田区现有125个城市公园,其中市政公园13个,社区公园112个。园在城中,城在园中,抬头见绿,俯瞰见景……在福田辖区的78.66平方公里土地上,大大小小、主题功能各异的公园星罗棋布,占辖区10%的面积,总绿化覆盖率高达46%。

《深圳市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中提出的“生态筑城”概念,近年来在福田区红树林生态公园中表现得更为具象。根据2012-2021年的遥感卫星监测数据显示,福田红树林最大绿度从0.33增加到0.39,增长18%。

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是深圳湾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深圳市政府决定打造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这个曾经的沙嘴村民出海码头,于2016年开始生态改造工程,改变码头堤岸地形,并组织公众参与红树复种,形成适宜鸟类栖息觅食的红树林滩涂生境。2017年冬季,濒危水鸟黑脸琵鹭开始在此觅食。

2016年-2021年间,红树林生态公园的植物种类从307种增长到723种;昆虫从109种增长到1097种;鸟类从83种增长到114种;爬行动物从6种增加到12种;哺乳动物从1种增加到7种。此外,该园还于2021年开展了巢箱悬挂工作,共悬挂巢箱18个,其中3个巢箱被鹊鸲成功筑巢,其中一个巢箱成功繁殖,窝卵数4枚,4只雏鸟均出飞成功,繁殖成功率100%。不难看出,生态公园在过去5年来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2021年12月24日,红树林基金会(MCF)联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完成了我国第一个城市公园的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报告。核算结果显示,生态公园每年提供生态服务价值1.92亿元,是深圳市重要的生态产品供给区域,单位面积调节类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是全市均值的2.28倍,单位面积总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是全市均值的7.43倍。

红树林生态公园不仅是深圳和香港现存的野生动物的重要生态廊道和栖息地,每年还涵养水源约72.30万立方米、减少降温能耗3009千瓦时,削减城市暴雨径流14万立方米。研究显示公园的大小湖泊(蓝云湖和红雨湖)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价值,为深圳湾河口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提供重要的淡水资源。

科学扩容

因地制宜并征询居民意见

科学穿插建设社区公园

不到2000平方米的面积里,保持公园数量十年持续增长,关键在于深圳懂得因地制宜穿插建设社区公园,这也是近年来深圳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有效解决公园布局均衡性问题——通过街角绿地提升、街心公园打造、口袋公园见缝插针等手段,全面提高社区公园覆盖率。

2019年以来,深圳市开始引入共建花园的概念,把城市社区里的边角地充分利用,建成一个以自然环境为主题的社区内活动场所,丰富居民的活动场所和合区活动类型。据了解,2020年正式推广以来至今已经建成240余个,也将再增加360个。

这座年轻的城市不仅见缝插针地改造了多个社区绿地,还统筹集纳了部分成片的用地。被誉为深圳最美公园的香蜜公园,前身是农科中心花卉世界,形成了鲜花、盆栽、种子销售和展览的集散地。经过改造,于2017年被打造成文化、休闲、体验集于一体的综合性市政公园,绿化用地面积高达33万平方米。根据2012-2021年的遥感卫星监测数据显示,香蜜公园的最大绿度从0.5增加到0.61,增长22%。

香蜜公园资深导赏员李老师介绍,香蜜公园不仅承担了市政公园的功能,还融合了一些职能部门的办事处,如深圳最美婚姻登记处就在这里。每周都设置了7组志愿者分别对公园各方面进行维护。在她看来,农科中心的改造通过形式各样的主题,厚植了城市的文化底蕴。“以前农科院的元素也保留了下来,过去的茶楼被改造成了游客服务中心;新增加的四季花谷平日里不仅可以赏花,偶尔还会搭建起花市让大家买到喜欢的款式。香蜜公园不仅是深圳变绿比率变好的表现,更是公园功能多元化的见证。”

见证改变

经济发展中更重视生态环境

多元主题厚植城市底蕴

早在五六年前,卢文思就持续关注生态环境领域,并投身于环保类志愿服务。作为深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的志愿者讲师,她经常参与环境治理、环境监测方面的科普。而作为福田区共建花园的志愿者,则需要她投身社区的共建花园修建场地进行绿化修整和植被优化、灌溉等。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空气质量直接影响着市民的居住环境,除关注水资源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之外,生态环境监测站研究发现,深圳尽管属于沿海城市,但还是在几年前出现了大气中PM2.5指数偶尔超标的情况。在卢文思看来,近几年深圳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和城市绿度的提升不无关系,公园数量的增加、绿化面积的提升以及和周边城市的联防联控,都对整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改善和居民生活宜居程度提升起着关键作用。

作为“千园之城”,深圳的公园数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社区公园以公园群、网的形式出现,数量分布和规划设计也更加合理。“以前笋岗片区的公园看起来分布较乱,经过近几年的优化,有了很大改善,甚至有的还在污水处理厂等城市设施的建筑上方修建主题公园、社区公园,居民的社区休闲生活也更加方便。”

卢文思介绍,共建花园和社区公园或者其他主题公园相比定位有所不同,社区公园里偏向公共的功能会更多,市民有一个以自然环境为主题的活动场地,但是共建花园更多是人跟人之间的联系,人们会真正地参与到其中,从设计时的社区调研、选址,都会去征询社区居民的意见,包括最后真正种植绿化、植被品种的选择以及最终的动手建设,都是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所以他们参与度会比社区公园更高的,比社区公园带来了更多的社区凝聚力。

同时,在社区环境治理上,社区居民的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也融入了共建花园中,融入自然环境里,共建花园也为社区环境治理增添了新模式。她表示,以后更多“微民”活动场景将会放到共建花园中,围绕共建花园主题开展,包括一些耕种体验、自然笔记观察活动,让居民参与到共建花园中植物生长的过程,甚至社区的堆肥工作坊都可以设置到共建花园中,公园的概念也在居民的社区生活中得到进一步延伸。

除了共建花园,卢文思还是手作步道的参与者。历时75天修建而成的梅林山郊野径是深圳首条手作步道,全长3.8公里的手作步道,如今已经成为深圳独具魅力的打卡点。不同于传统登山道冰冷的石阶,手作步道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路边的石头、自然生长的树根、倒塌的树干都可以成为步道的原材料,虽然不太精美,但却充满着原始的味道。据了解,手作步道是运用纯手工进行修筑,与机械工程修路修筑的水泥台阶相比,手作步道不但易维护,而且成本低,对大自然的伤害小。梅林山郊野径与塘朗山郊野径和银湖山郊野径并称为“塘梅银”,也叫“银梅塘”。三段郊野径全长约25km,跨越南山、福田、罗湖三区。

梅林山郊野径对外开放之初,作为深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志愿者讲师的卢文思也曾到现场体验。“手作步道在修建时通常都是就地取材,依托周边的地形地貌进行设计,与周边环境高度融合,最大程度地保持了自然原貌。”

以梅林山郊野径为例,在人行走的位置设置了很多导流的措施,即导流横木,小路边也会有相关建设方法和原理科普介绍,保持自然状态的同时兼顾了科普性。卢文思说,自己之前带孩子去游览过梅林山和塘朗山的手作步道,脚下都是一些木头或者石头,在路边也很容易就看到自然生长的植物或者昆虫,“手作步道会给他们一种冒险的感觉,与自然的参与度也会更高”。

在她看来,近几年深圳公园设计和城市绿化也正反映出这样的趋势,更多以自然环境为主,然后再考虑对人们使用的问题,“从以人为本位,逐渐转换成以自然为主来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加快绿色城市建设。”

注释

(变绿比率=显著变绿区域面积/建成区总面积;其中显著变绿区域指2001-2021年建成区像素上年最大植被指数显著增强的区域(P<0.05);2001-2021绿度变化=(EVImax2021- EVImax2001)/EVImax2001

EVImax2021为某个区2021年的平均最大绿度, EVImax2001为某个区2001年的平均最大绿度

城市建成区:在MODIS卫星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中,在500m分辨率的栅格内,城市人造地表(包括建筑、停车场、道路等)超过30%的栅格被认为是城市建成区。)

统筹: 南都记者 张馨怡

采写:南都记者 覃仕林 张馨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