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打卡”悄然走入我们的生活。打开朋友圈,我们总能见到各种各样的“打卡”记录:“打卡,今天跑步5公里”“打卡第184天背单词”“今天是我坚持晨起阅读第98天”……

“打卡”似乎已成为当下年轻人培养良好习惯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是他们记录、分享生活的一种必要方式。但社交工具未出现之前,人们是如何坚持“打卡”的呢?他们有哪些“打卡”习惯呢?今日,我们就通过几位文豪大家的日记和书信,走进他们可亲可敬的真实世界!

曾国藩:每天“打卡”做“日课”

古人如何培养自己的思维(文化人为哪些事情坚持)(1)

曾国藩少年时候,目标远大,立志要做圣人。立志之后,曾国藩开始给自己订立规矩,从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一起,坚持每天做“日课”。

所谓“日课”,其实就是检省自己的日记。

对此,在他给弟弟的信中说道:

……余自十月初一起,亦照艮峰样,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次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余自十月一日起记日课,念念欲改过自新。

曾国藩用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时时刻刻监督自己的一举一动,然后每天用工整的楷书记录下来,看哪一点不符合圣人的标准,自我反省并加以改正。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七,曾国藩在日记中说:

本日说话太多,吃烟太多,故致困乏,都检点不出来,自治之疏甚矣!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四,日记中说:

早起,读《易经》震卦,无所得。午初,人欲横炽,不复能制,真禽兽矣。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八,他又在日记中写道:

醒早,沾恋,明知大恶,而姑蹈之,平旦之气安在?真禽兽矣!要此日课册何用?无日课岂能堕坏更甚乎?

直到逝世前四天的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一,他还在日记里这样反省自己:

余精神散漫已久,凡欲应了结之件,久不能完,应收拾之件,久不能检,如败叶满山,全无归宿。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日记自省这件事,他坚持了一辈子,这个习惯也使得曾国藩做事越来越有恒心。

梁启超:演讲之前要“打卡四人功课”

古人如何培养自己的思维(文化人为哪些事情坚持)(2)

梁启超不仅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在工作之余,他还是一个麻将的骨灰级玩家。在麻将桌前流连忘返的他有一句特别著名的表述:“只有打麻将能忘记读书,只有读书能忘记打麻将。”

梁启超对打牌的极度痴迷,在日本留学时便可见一斑。

据好友回忆,梁启超在前往日本进修那几年,麻将之风尚未盛行,牌桌上多见的是天九牌。某天晚上,梁启超牌兴大发,但手中无牌,夜色寂寂,又无人可借。

梁启超不肯就此放弃,便在屋内四处搜查,果真瞧见了桌案上的一盒卡片。他边大呼“有办法了”,边取来一支笔,要在卡片背面画上花色,自制出一副天九牌来。

归国之后,梁启超更是如鱼得水,一得空闲,就约上牌友组局,打它个淋漓尽致。麻将对梁启超的吸引力,究竟强到如何地步呢?

有一次,几个学界的朋友邀梁启超去做演讲。梁启超表示不能前去,朋友问他:“如何不行?”他一本正经地回答:“你们说的那个时间我恰好有四人功课。”朋友误以为他要辅导学生,便说:“辅导之事晚一点也无妨。”

梁启超捧腹大笑:“错了错了,我指的这‘四人功课’,乃四人上桌打麻将!”说着,还做出一个抓牌打牌的动作,引得在场的一干人哄堂大笑。为了打麻将推掉演讲,可见麻将对梁启超吸引力之大。

不过,有时有人请他做演讲,他还是会爽快答应的,但在演讲之前,都要先玩几圈麻将。有人问起其中的缘由,他振振有词:“予正利用博戏时间起腹稿耳。骨牌足以启予智窦。手一抚之,思潮汩汩而来,较寻常枯索,难易悬殊,屡验屡效,已成习惯。”说来也怪,每次从牌桌上走下来,登上演讲台,梁启超都是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不得不让人钦佩他的演讲灵感来自牌桌的滋润。

当然,梁启超打麻将仅是为了消闲而已。这和那些日复一日耽溺于麻将馆中的赌徒,还是有着云泥之别。这位自称“一生遂多失败”的麻将迷,更是平生写出了一千四百万字的著述,对当代和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

鲁迅:热衷“打卡”记录收支流水账

古人如何培养自己的思维(文化人为哪些事情坚持)(3)

大部分中国文化名家一向“耻言钱”或出于隐私“讳言钱”,可鲁迅从不羞于谈钱,甚至一针见血地挑明钱的重要性。

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

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为补救这缺点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

鲁迅爱钱,从来不避讳谈钱,甚至还要每天坚持详细记录自己一天的收入开支,在他的日记中,很多的篇章都和钱有关。

对于日记,鲁迅自己这样描述过:

我的日记……写的是信札往来、银钱收付……例如:二月二日晴,得A信;B来。三月三日雨,收C校薪水X圆……尤其是……薪水,收到何年何月的几成几了,零零星星,总是记不清楚,必须有一笔账,以便检查……

例如:

十一月十一日,天气晴,周末。上午去山本医院取药,下午买煤,共十五元九角,打车一元。

十二月八日,晴,早上去女子学校演讲,而后又去图书馆查书。下午去鼎香村买茶叶两斤,花了我二元二角。又去琉璃厂买书,花了四元不到。

午后赴王府井牙医徐景文处,约定补齿四枚……过稻香村买饼干一元。

几十年来,坚持详细记录自己每一笔花销的鲁迅,令人既敬佩又觉得可爱。

季羡林:坚持“打卡”爬格子

古人如何培养自己的思维(文化人为哪些事情坚持)(4)

自从年轻时起,季羡林便已养成早起的习惯,每天早晨四点半起床,前后差不了五分钟。古人说“黎明即起”,对季羡林来说,这话夏天是适合的;冬天则是在黎明之前几个小时,他就起床了。有位记者采访季羡林,说他是闻鸡起舞。他笑着说:“不对,是鸡闻我起舞。”

季羡林通常是五点钟吃早点,吃完立即工作。他早晨的工作主要是写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爬格子”。季羡林兼职多,会议多,社会活动多,有时候一天要有十来项“节目”,忙得不可开交。只有清晨这一段时间属于自己,这几个小时正是他“爬格子”的黄金时间。几十年来,他利用这段黄金时间已经写出了上千万字的文稿。

不仅早上,他还挖空心思利用各种时间的“边角废料”进行写作。例如,会前、会后,甚至在会中,对他来说都是不错的选择。有不少会,讲话空话废话居多,传递的信息量却不大,在这时候,季羡林往往只用一个耳朵或半个耳朵去听,就能兜住发言的全部信息量,而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到脑海里,构思,写文章。会场一坐,即可进入状态,奇思妙想不断;文思如万斛泉涌,在鼓掌声中,一篇短文即可写成,还耽误不了鼓掌。当然,在飞机上、火车上、汽车上,甚至自行车上,特别是在步行的时候,他脑海里更是思考不停。这就是利用时间的“边角废料”。

即使后来身居病房,季羡林也坚持读书写作,在病床上写下24万字的《病榻杂记》。

读书和写作,犹如空气一般,蔓延于季羡林的一生。季羡林一生笔耕不辍,把自己对人生、知识、生命的深刻感悟写在了一本本书中,这些用心写出的文字不仅是老先生个人的人生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来源: 文明信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