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听到“陛下”、“殿下”、“阁下”、“足下”等词语,但这些词语意出何处,又有哪些指向?咱们今天就聊一聊。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形成了等级森严的阶层。古人好礼,所以一般在对话时,常常把自己放在一个较低的位置,而对对方示以尊称,以表尊敬之意。所以慢慢地就形成了如“陛下、殿下、麾下、阁下、膝下、足下”等等,即“某下”的形式。

“下”在古代已有屈己尊人的含义,如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为人,仁而下士…”“下”即是降低自己的身份去结交,有礼貌地去对待。因而, “某下”也就成为了对别人的敬称。

为什么叫陛下不叫陛上呢(陛下殿下阁下)(1)

宫殿台阶

陛下:按照汉语词典的解释,“陛”本义指可以借以登高的台阶,又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群臣与天子言,不敢直呼天子,因呼在陛下者而告之,所以“陛下”成为了对天子的尊称。《荆轲刺秦王》一文中说道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说明宫殿的阶前有专人担任警卫,臣下有事报告,通常由警卫者转达。臣子常处于台阶之下向帝王对话,因此自称“处于台阶之下”,秦以后专称天子为陛下。

殿下:按照本义,“殿”指高大的房屋,宫殿;《后汉书•蔡茂传》:“梦坐大殿。”《唐雎不辱使命》:“苍鹰击于殿上。”后尊称诸侯王为“殿下”,因为他们大多在宫殿里接见群臣;群臣多在殿下朝拜君王。魏晋六朝时称皇帝或皇太后为“殿下”;汉以后称太子,诸侯为“殿下”;唐时太子,皇太后,皇后被尊称为“殿下”。后来对皇太子、亲王的也称“殿下”。

麾下:指对将帅的敬称。 “麾”本来指将帅用来指挥军队的旗帜,也泛指一般的旗帜。将帅的手下自然位于“麾”下了。后代指对将帅的尊称,有自甘于其指挥下的意思。如《群英会蒋干中计》:“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这里“麾下”代指周瑜。

为什么叫陛下不叫陛上呢(陛下殿下阁下)(2)

阁下:“阁”指内阁(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我国古代三公皆有阁,唐赵磷《因语录》说:“古者三公开阁,郡守比古之侯伯,亦有阁。所以世之书题有阁下之称。……今又布衣相呼,尽曰阁下。”因此,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地位的人称阁下,当面称自己处于“阁”下可以表达对对方的尊敬。谓不敢直指其人,故呼在其阁下侍从者而告语之。“阁下”泛称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后来使用范围扩大,同辈之间也可以称“阁下”,多用于书信中。如白居易《与苏州书》:“阁下为仆税驾十五日,朝觞夕咏,颇极平生之欢。”今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总理阁下。

膝下:一般尊称父母。 “膝下”原指儿女幼小时常倚在父母膝旁,言父母对幼孩之疼爱。人都是膝下人,每个人都从膝下长起,少时二三岁,开始绕着父母牙牙学走时,就成了父母的膝下乐,大了出门在外给父母写信,讲的也是“儿行千里,远离膝下”。因此,旧时称有无子女为“膝下怎麽样?”给父母写信,常用“膝下”表示恭敬。如宇文护《报母书》:“迷离膝下三十五年”,以表示对父母的思念。

为什么叫陛下不叫陛上呢(陛下殿下阁下)(3)

介子推

  足下:尊称朋友。始于春秋时介子推逃禄隐迹,抱树而死。晋文公伐木制屐,每怀割股啖君之功,常俯视其屐曰:“悲乎,足下(真令人伤心啊,足下)。” 这里的“足下”本指脚下穿的木屐,晋文公睹物思人,以物代人,也就成为对介子推的敬称。战国时多称诸侯国国君“足下”:《战国策 燕策》“足下以为足,则臣下不事足下也。”在古代,足下”用于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乐毅《报燕惠王书》:“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鸿门宴》:“谨使臣良奉璧一双,再拜大王足下。” 这里是下称上。。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称任少卿为“足下”,这是以朋友相称。后来,“足下”逐渐推广到对朋友的对称敬词了。如《谭嗣同》“足下试入日本使馆,谒见伊滕氏。”后指对朋友的尊称,多用于对话或书信中。

  在下:表示自谦,多用于早期白话。古时坐席,尊长在上座,故自称在下。《元曲选》王子一《误入桃湖》:“我们都散罢,待明年容在下还席。”如:仁兄在上如《范进中举》:“在下倒有一个主意”。现在多用于自称,谦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