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词中有“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也有“荒凉客舍眠秋色,砧杵家家弄月明”。谢惠连、杜牧、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都曾以“捣练”为题材作诗,那么“捣练”在古代是什么样的存在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副传世名画《捣练图》,感受中国古代女子的劳作日常及其背后的故事。

▽《捣练图》全卷 ▽

古代名画人物赏析 千古名画捣练图重现大唐盛世女子劳作日常(1)

▽画心部分请横屏观看 ▽

古代名画人物赏析 千古名画捣练图重现大唐盛世女子劳作日常(2)

图|北宋赵佶摹唐代张萱《捣练图》,37cm× 145.3cm,绢本设色,原属圆明园藏,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捣练图》是中国古代仕女画的重要代表作,是唐代画家张萱的作品,工笔重彩,色彩鲜艳,现存版本亦系宋徽宗摹本,流传有序。《捣练图》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也是盛唐时的一幅重要的风俗画,对后世绘画风格有重大影响,是唐代仕女画中取材较为别致的作品。画作原属圆明园收藏,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发达的丝织行业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繁荣昌盛的时代,此时的长安是全国丝织品生产中心,都城内有少府监、织染署、掖庭局等机构,下设官营丝绸作坊。玄宗后期,宫中专为杨贵妃造作锦秀金玉之工就达千人。官府作坊内也有为数不少的奴婢,一些技艺出众的被分配到掖庭局劳作,所得报酬仅为日常衣食。

“捣练”意为捣洗煮过的熟绢,《捣练图》中所描绘的劳作景象,真实再现了她们的生活。

“捣练流程

全卷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并以长卷式的形式展现刻画。画中人物按劳作程序分为不同的工种,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理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

第一部分内容为“捣练”▼

“捣练”作为一种农织劳作活动,是古代社会由夏入秋这一特定时节的生产习惯。“练”是一种较为精细的丝帛原料,将“生练”经灰汤煮,再加以洗涤之后成为“熟练”,而后将练帛均匀上浆,“晾微润,迭襞齐整,袭砧间,捣”,才是真正“捣”的开始,工具为“砧杵”。对唐人来讲,“生衣”是指没有细加工过的丝帛所做之衣,“熟衣”则是用浆、捣等更细的过程加工之衣料制成,更适合穿着,于是捣练成为当时家家户户的妇女都要熟习和参与的日常劳作。

古代名画人物赏析 千古名画捣练图重现大唐盛世女子劳作日常(3)

古代名画人物赏析 千古名画捣练图重现大唐盛世女子劳作日常(4)

图|《捣练图》-“捣练”

第二部分内容为“织修”▼

共画两人,一人坐在地毡上理线,一人坐于凳上缝纫,组成了织线的情景。

古代名画人物赏析 千古名画捣练图重现大唐盛世女子劳作日常(5)

古代名画人物赏析 千古名画捣练图重现大唐盛世女子劳作日常(6)

古代名画人物赏析 千古名画捣练图重现大唐盛世女子劳作日常(7)

图|《捣练图》-“织修”

第三部分内容为“熨烫

这是最后一组图,也是最后一道工序,女子四人分为两组,一组将白布抻开,一组进行熨烫,还有一个淘气的小女孩,好奇的看着大人们忙碌的工作,为画面带来了灵活感。

古代名画人物赏析 千古名画捣练图重现大唐盛世女子劳作日常(8)

古代名画人物赏析 千古名画捣练图重现大唐盛世女子劳作日常(9)

图|《捣练图》-“熨烫”

属于唐代的审美风尚

画家采用“散点透视法”进行构图,不是单纯图解劳动的程序步骤,而是注重对劳动场面中流露情绪的细小动作的描绘,以求得更好地展示出笔下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如捣练中的挽袖,缝衣时灵巧的理线,扯练时微微着力的后退,小孩的穿插,一女孩在煽火时以袖遮面及另一女孩出神地观看熨练等,使画面中的人物与场景真实生动,充满生活情趣,体现了唐代仕女画在写实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

古代名画人物赏析 千古名画捣练图重现大唐盛世女子劳作日常(10)

古代名画人物赏析 千古名画捣练图重现大唐盛世女子劳作日常(11)

古代名画人物赏析 千古名画捣练图重现大唐盛世女子劳作日常(12)

古代名画人物赏析 千古名画捣练图重现大唐盛世女子劳作日常(13)

图|《捣练图》- 细节图

图中以细劲圆浑、刚柔相济的墨线勾勒出画中人物形象,宫女面部圆润,上妆红晕至耳,身着低领短襦窄袖,系长裙与高腰并扎丝带,肩上搭有披帛,衣饰色彩柔和,艳而不俗,成年妇女发髻高盘,体态丰腴健硕,尽显大唐女性的华贵之美。以雍容丰腴为美是盛唐独有的审美风尚,此图中“曲眉丰颊”的仕女形象是其典型代表。

李白的一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从盛唐时代流传至今。《捣练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也是大唐繁华昌盛的重要见证。在那个空前繁荣的年代,文学作品留给世人的不仅是时代的记忆,也是美学的典范。

编审:张筱曼

责编:邓莫南

策划:彭 锋、尹艺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