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省孔洞镇原县博物馆之中,陈列着一件特殊的镇国之宝,而它的名字,就叫秦二十六年铜诏版。也就是因为它的出土,才令考古专家们发现,原来早在秦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钉子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埋葬的丰饶沙丘下石碑解密(秦诏版是镇原县博物馆的宝贝)(1)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甘肃省镇原县博物馆之内,陈列着一件镇国之宝,它被馆员视作是博物馆最重要的文物,甚至特意清理出一块专门区域,对其进行了严加保护,生怕出现一点点闪失和漏洞。谈到这里,估计不少读者都会存在疑问,这件文物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它就是秦二十六年铜诏版。关于它进入博物馆的故事,还要从四十多年前的一次偶然说起。

1976年4月1日,镇原县城关镇富坪村一村民决定对自家的老房子进行翻修重建,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就在掘土打地基的时候,有前来帮忙的村民们在地下发现了一件特殊的物件。因为都是农民,所以不少人都难以说出其名字,但是他们确定,此物绝对是一件古物。有鉴于此,村民们立即联系了文物部门。文物部门接到消息之后,迅速组成了专家团队,对此处进行了严格的勘察发掘,并将该文物转送到博物馆内进行保护。

埋葬的丰饶沙丘下石碑解密(秦诏版是镇原县博物馆的宝贝)(2)

经过考古专家们的不懈鉴定,最终确定,上交的文物系秦二十六年铜诏版,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并将其正式存放在博物馆内。至1996年9月,国家文物局对各大博物馆内的文物进行了系统的评级选拔,最终得以确定,秦二十六年铜诏版是国家一级文物。

谈到这里,可能不少读者都会好奇秦二十六年铜诏版的外形样貌。我们就对其简单介绍一下。

秦二十六年铜诏版,长度为10.8厘米,宽度为6.8厘米,厚度为0.3厘米,重量约为150克。其上阴刻秦始皇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统一度量衡时期的诏书。诏书上书写“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臣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文物上的字迹分为五行,共四十字,全部为秦小篆,整体由青铜铸造,虽然锈迹斑斑,但是在清洗过后却字迹清晰,线条纤细,故此其价值弥足珍贵。

埋葬的丰饶沙丘下石碑解密(秦诏版是镇原县博物馆的宝贝)(3)

诏书中文字的意思也很明显,指的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后,天下初定,在各位能臣的建议之下,朝廷决定统一度量衡,并打造铜牌昭示天下,以此告诫众人,要对其进行严格的遵守。有趣的是,在考古专家们研究秦二十六年铜诏版时,居然发现了一个小秘密,就是在秦二十六年铜诏版的四角之处,各自存在一个小小的钉孔。也恰恰是这四个钉孔,足以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早在秦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钉子。

埋葬的丰饶沙丘下石碑解密(秦诏版是镇原县博物馆的宝贝)(4)

在现代人的建筑设计中,已经很少采用纯木质结构的建筑方式了,但是在古代时,纯木建造方式十分普遍,甚至古代的帝王宫殿也都是由各类名贵木材制成。令现代人震惊的是,古代人在建造宫殿时,几乎不会使用现代人依赖的钉子,而是会利用木头本身的榫卯结构,对木材进行完美的拼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古代榫卯拼接技术,是古代木匠智慧的结晶,更是华夏建筑技术的重要精华,其本身极受现代人的追捧和推崇。

埋葬的丰饶沙丘下石碑解密(秦诏版是镇原县博物馆的宝贝)(5)

可是一个问题出现了,虽然古代榫卯拼接技术十分先进且完善,但是古人真的不知道使用钉子吗?答案是完全否定的。有而不用与无法使用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现代人完全痴迷于对榫卯技术的推崇,实则也是一种强制的选择性遗忘,因为在考古研究过程之中,都曾出土过不少钉子。

据考古专家称,在各类秦汉时期的古墓之中,他们曾发现过不少用于连接木材的铜钉,譬如钉棺材,打造家具,房屋制作等等。由此可见,古人喜爱卯榫结构不假,但从来也不会轻视钉子。我们说回秦二十六年铜诏版,它之所以会被打上钉孔,其实是存在一个很重要原因的。

埋葬的丰饶沙丘下石碑解密(秦诏版是镇原县博物馆的宝贝)(6)

当时的秦二十六年铜诏版作用很明确,就是起到“广而告之”的作用,所以在各类量器之上,也都需要安置此类铭牌。但是铭牌本身属于一个平面,根本无法跟木质器物契合,更不可能使用榫卯结构,由此而言,利用铜钉将其钉在木质器物上,绝对是最佳的选择。

秦二十六年铜诏版上的钉孔,实则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大的启发。就是我们不应该厚古薄今,更不能厚今薄古,总之一句话,兼收并蓄才利于我们更好地发展。

参考资料:《古老的歌》 李伟同志 湖南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