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狮子落水了,是静静地旁观“摸爬滚打”,还是嘎嘎大笑地揶揄,抑或打击?营救可不可以?

其它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嘲笑或打击的,一定会被上岸的狮子咬伤甚至吃掉。

世上的人,吝啬夸赞,嘲讽起来却很大方。是因为,往往常常,人从来不会主观上把自己放进批评的对象里。

但,即使主观上不放,却展露于客观里。

说自己是什么的,一定不是什么;说自己不是什么的,不一定是什么;说别人是什么的,自己很可能就是什么:会不会、有没有“自我反照”是判断标准。

想问:你我怎么知道别人会不会、有没有“自我反照”?

回想一下,不才发明的《篮球定理》(一种思维方式),简单的描述即是——“有矛盾却不冲突”。它就是判断“有无”(有没有)、“真假”(会不会)的根本标准。

以前聊过,但凡有忌惮的地方,一定是哪里没通。换句话讲,言行上有忌惮,思想认识上没有通透,——不需要说“完全通透”,因为思想认识(文化)要么全通,要么不通,不存在中间状态。

然而,无忌惮不等于肆无忌惮。

那么,什么叫“肆无忌惮”?

各位可以查查字词典或《辞海》。试看下图。

眼见也不一定为实谣言害死人(言行真相自我反照)(1)

截图来自网络,仅供对照、参考使用。

把“肆”解释成“放肆、任意”,没问题,是对的。可,如何就“放肆、任意”了呢?是不是感觉不够彻底?

鄙人认为:是不是“肆”,不能仅凭一个人的主观意愿,而应当依据受者(主观的客体、主观的客观)的盛纳限度,——注意,“盛纳限度”具有“因人而异”特性,最好不要人为设定“普适性划分标准”。

简单地说,“肆”即是“过度、超限”,亦即“超过了别人(尤其指情感上)受不了的限度”。

“过度、超限”会导致什么?

痛苦,——双向,自己与别人兼有。

这才是“痛苦的来源”,——准确地说是“主要来源”。

问题来了:“痛苦”能不能避免,我们该怎么做才能避免“痛苦”?

能避免,办法就是“言行上要逆自己的人性”。

什么意思?逆人性就逆人性,咋还强调“逆自己的人性”?

打个比方就明白了。前段时间有个言行现象,“凡尔赛”,还记得吧?

“凡尔赛”式言行,简扼地讲,把自己收获或拥有的东西,显摆出来,还给人一种“不值一提”、“毫不在乎”、“非我所愿”等等的感觉。

别人在情感、情绪上能接受吗,特别是没收获、没拥有的人?

大概没几个能的。

怎么办呢?

逆自己的人性!当你我想炫耀的时候,要么不炫耀(低调),要么示人“想得到”(安魂式撒谎)。——在下不建议做任何形式的撒谎,但若能于人于己皆好(利人利己),偶尔在“不得不”的情况下,撒就撒了。

有没有更优秀的操作?

分享!不管是物质上的东西还是精神上的玩意,分享出去便利人利己,——当然,我们须具备一定的能力、条件,也就是说,你我得富有才行。

一起向“双富”(物质富有、精神富有)出发吧?

加油!

眼见也不一定为实谣言害死人(言行真相自我反照)(2)

《独立思维五步法》创造者:秦皖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