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唐。

来过店里或关注到我们的朋友都知道,北京邢定文物商店专注于唐宋古陶瓷,店里也收藏着很多难得一见的唐宋古陶瓷精品。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聊到过店藏的宋瓷,也聊到过宋人的审美,归纳起来,那是一种素雅、简质的极致代表。

然而对于唐代文化,我们却认为单凭店里所收藏的唐代器物,乃至目前发现的所有唐代古陶瓷,都不足以全面反映唐代的艺术风貌。我们看来,在当时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唐代艺术是百花齐放,包罗万象的。除去陶瓷,书法、诗歌、壁画、雕塑、金银器等也都构成了唐代艺术的缩影,是一个恢弘的研究话题。所以,今天这篇文章不求做到面面俱到,权当抛砖引玉,只希望对各位藏家观赏唐代古瓷能有些许帮助。

如果说到唐代审美,我想多数朋友的第一反应都是“以胖为美”,这大部分是因为杨贵妃的形象。但这仍然不能代表整个大唐,如此的审美观,实际上也是经过一系列过程演变的,在近300年的唐代历史中,以胖为美的审美只有中唐时期盛行,大约是在安史之乱后到唐代宗继位,很短的一段时间,而且也不是越胖越好,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健康的胖、有韵味的丰满。至于在其他时间,唐人对女子的审美,其实和我们现代人的眼光差不了多少。

唐朝大诗人长相(唐代真是以胖为美)(1)

杨贵妃图

图片来自网络

这其实也从侧面反映了唐代艺术审美的多元化与不确定性。在经历了300多年的南北朝分裂后,北方的辽阔粗犷、狂放的生命激情,与南方发展得纤细精致、缛丽委婉的情思,忽然得以合流,把南北方最优秀的文明之精华加以糅合,才产生了至今让世界为之惊叹的盛唐之音。

隋唐是根源于北齐、北周系统而来的政权,属于北朝文化,隋唐王室也多染胡风,鲜卑等外族势力仍然在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北齐、北周、隋等朝曾经在艺术上创造了一种特别拘谨方整的艺术形式,大部分的瓷器,线条规矩,造型简单而又有几何形状的明显倾向,是对于前朝西魏风格太过流动表现的抑制与平衡。这种端正平整,似乎预示着一个动荡纷扰的局面将要结束,经过一次高度的收压,完成形式的严格要求,便成为入唐以前美学的主题了。

我们可以看看下面这两件2021年度北京邢定文物商店的销售藏品,我认为都是严整的“楷模”,是北朝末至隋初的美学风貌。北朝至隋代的这件青釉笔洗,形制规整,俯视而望,如同心圆一般,没有丝毫马虎,更没有设计繁缛的装饰,仅通过釉色变化增添了器物的几分趣味。

唐朝大诗人长相(唐代真是以胖为美)(2)

北朝-隋|青釉笔洗

北京邢定文物商店收藏

而隋代的这件邢窑白瓷铃铛杯,也就是现在我们眼中真正意义上的“隋白”,则达到了“端严规整”形式美的极致,这种杯型为隋代独创,中途间断,直至清代才再次出现同类器型。

唐朝大诗人长相(唐代真是以胖为美)(3)

隋|邢窑白瓷铃铛杯

北京邢定文物商店收藏

唐代建朝之初是接受过隋代艺术风格的,而到了贞观年间,借助唐太宗李世民的雄才,军事力量空前强大,中华各民族的大融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况。在此背景下,唐代文化也打开了海纳百川的局面,其文化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辐射力,西泽胡域,东摄扶桑,形成了一个灿烂多姿的中华文化圈和一种大国气息的雍容大度之美。

反映到唐代瓷器上,似乎水到渠成。一是对于北朝至隋代文化中“规范”“楷模”“律则”“纪律”的继承,另一方面却又是对“规矩”的不屑与叛逆,是南北朝两种不同的传统中激荡而出的灿烂火花。其次,唐代不但将各蛮夷之族同化,而且汲取其精华并达到顶峰,最终成就了大唐的艺术。

例如以下这件唐代邢窑“盈”字款海棠式杯,其造型灵感就源于萨珊波斯金银器“多曲长杯” ,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格,此样式自唐代进入中国后,南北方瓷窑都有烧造,其中最知名的即为北方邢窑和南方越窑,多为4瓣和6瓣。此件唐代邢窑海棠杯是盛唐风华的重要珍品,因底部刻有“盈”字款,证明其出自皇帝私库“百宝大盈库”,为帝王私享或供赏赐的珍品。

唐朝大诗人长相(唐代真是以胖为美)(4)

唐朝大诗人长相(唐代真是以胖为美)(5)

唐|邢窑“盈”字款海棠式杯

北京邢定文物商店收藏

除了南北方瓷器越窑和邢窑所代表的高贵庄重,唐代陶瓷也绕不开三彩器,虽然这类低温釉陶在当朝可能并非价值连城,也多为随葬器物,但其釉料的自由流动融和,强烈大胆的色彩笔触,使人们感受着那个时代饱满充溢的精力,仿佛不能被规矩与限制束缚,放射着前所未有的自由浪漫气息。唐三彩是陶瓷史上的奇葩,也正是大唐美学的多元化体现。

唐朝大诗人长相(唐代真是以胖为美)(6)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

此外,值得我们钦佩和借鉴的是,虽然唐代向外来文化敞开了大门,但唐人却并未因此而失去自我,它的容纳是吸收可为我用者,而不是沦丧本我,和而不同。因此,这也是大唐能以独一无二的姿态纵霸着中国艺术史,乃至世界艺术史高峰的原因吧。

聊一聊

你所理解的大唐美学还有哪些典型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