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的内容与意义(论商鞅变法之意义)(1)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夫贤一人,而天下贤人至,乃可以兴一国;夫失一人,而天下才人去,乃至于可以亡一国。岂有不慎耶!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

公叔既死,时值孝公下求贤令,鞅乃遂西入秦,说孝公以帝道,不见用,次说以王道,亦不见用,乃说之以霸道,王语数日不厌。乃拜鞅为左庶长,行变法之策。鞅言:“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乃缘木立信,以明不欺。令行之初,秦民言法之不便者以千数,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而后,秦人皆趋令,莫有不从者。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鞅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其令。

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鞅乃作法自毙尔,后为秦兵擒杀之,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遂灭商君之家。

首先,魏惠王继承了文侯武侯奠定的强大魏国,在文侯武侯时期,天下人才皆趋魏国,以其能人尽其才,魏国乃霸天下百年之久,及其惠王时期,人才流失严重,其不听公叔之言,致使商鞅一人不能见用,乃失去图霸中原的资本,庞涓既灭,魏国亦弱,而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变得强大起来,魏国一直处于弱势挨打的位置,最后逐渐走到了灭亡的地步,由此可见,人才的重要性,在战国时期,经常可以看到的是,得一人而兴邦,失一人而亡国。用人者岂有不知耶!

其次,商鞅变法,为日后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此功在百年之利。商鞅在变法之初,就施法于太子,乃是自取灭亡之策,为自己走向灭亡埋下了伏笔。但是其不畏强权而推行变法之策,却又值得尊敬。古之变法者鲜有善终者,皆以自己之鲜血来成就其法,商鞅死得其所,然其罪不当死。

再次,秦灭天下之后,二世而亡,天下苦秦法久矣,其实在孝公变法的时候已经为秦国之灭埋下隐患。商君说孝公以帝道、王道,此乃长治久安之策,公不能用,必求速效,乃用霸道,因此其兴也速,其亡也忽。因为我辈从事,不可急于求成,而应该稳扎稳打,逐步求成。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因此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其实从变法的角度来看,每次变法都是会面临阵痛的,并且变法者没有几个得到了善终,包括吴起也是因为变法而亡,但是因为有了这些为了理想可以不惜生命的先驱,才奠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

注:部分内容引自《史记》、《战国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