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翻译句子是必考的一种题型,一般考两句翻译,每句2分,共4分。这种翻译题,命题者很少拿那些阅读起来没有什么难度的句子让考生翻译,会被命题者选来做考题的句子要么是句子里有些不好理解的重点词,要么就是这个句子的句式比较特殊,其中倒装句这种特殊句式就备受命题者青睐,常被命题者选来出题。

翻译句子一般以直译为主,但文言文的倒装句,在翻译时,因其词序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如果不先调整顺序而采用直译的方法翻译,就会犯语法错误,读起来不顺。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根据现代汉语语法调整顺序后再进行翻译,这样才能正确。下面小编就从常见的几种倒装句式,分别讲讲它们的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翻译题)(1)

一、谓语前置句

谓语是对主语动作或状态的陈述或说明,指出“做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现代汉语里,谓语动词的位置一般在主语之后。文言文也是这样,主语在前,谓语在后,是文言句子的常式,但文言文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突出谓语或表达某种感情,有时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即将谓语放到句首,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在翻译时遇到这种情况要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再翻译。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这个句子为了强调谓语”甚矣”,把它放到句首,翻译时应调成“汝之不惠(慧),甚矣”。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又如:美哉,我少年中国。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表达,应调成:“我少年中国,美哉”。可译为:我少年中国,美极了。

现代汉语也有这种谓语提前的句子,如:起来 ,饥寒交迫的奴隶。冲啊,同志们。

文言文翻译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翻译题)(2)

二、宾语前置句

宾语是指一个动作的接受者,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放置在谓语动词的后面。古汉语中的宾语,下面几种情况,宾语常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构成了宾语前置的特殊句式。

以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a 谓宾倒装

如:白雪纷纷何所似”,“何所似”是“所似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即谓宾倒装,“何所似”可译为:像什么?

b介宾倒装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应调成:“微斯人,吾与谁归?”,可译为:“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又如:“何以战?”,“何以”是“以何”的倒装。介词的宾语前置,即介宾倒装“何以战?”可译为:“凭什么作战?”。

文言文翻译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翻译题)(3)

在否定句中,宾语为代词,宾语放在动词之前

如:“弗之怠”应调成“弗怠之”,可译为:“不敢懈怠它(指抄书)”。

又如:僵卧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为相信自己。

有些文言句子,如果宾语要前置时,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间加“之”,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又如: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另如:“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可译为“宋国有什么罪呢?”

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文言文翻译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翻译题)(4)

三、定语后置句

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现代汉语的定语一般都放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语前,古文中有时为突出修饰部分,强调定语所表示的意义,或者避免定语太长,有时也把较长的修饰语放在中心语之后,使句子节奏短而鲜明。

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中的“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又如:“尝贻余核舟一”中的“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文言文常省略量词,数量词定语“一(个)”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有些文言句子,把中心语提前,在中心语和后置的定语间加“之”,以突出强调中心语。这时的“之”只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马之千里者”,“马”是中心语,“千里”是定语,用来修饰“马”,“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能够日行千里的马。

又如:“蚓无爪牙之利”中的“爪牙之利”,“爪牙”是中心语,“利”是定语,用来修饰“爪牙”,即锐利的爪牙,这句可译为: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

定语后置句的翻译,一般可在译文中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之前,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但也可以按原句式翻译。

如:“蚓无爪牙之利”也可译为:蚯蚓没有爪牙的锐利。“荷担者三夫”也可译为:“能挑担子的三个成年男子”。

文言文翻译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翻译题)(5)

四、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是文言文倒装句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状语是句子的重要修饰成分,状语是谓语里的另一个附加成分,它附加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从情况、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肯定、否定、范围和程度等方面对谓语中心进行修饰或限制。

用“以”和“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现代汉语一般习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而在文言文中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后作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谓语动词前做状语。

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

如:“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又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是“于败军之际受任,于危难之间奉命(出征)””的倒装,介宾短语“于败军之际、于危难之间”后置,可译为:“在兵败的时候接受委任,在危难之时奉命出征”。

另如:“战于长勺”是“于长勺战”的倒装,介宾短语“于长勺”,翻译时要调到动词“战”的前面作“状语”,可译为:在长勺作战。

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翻译时,一般都要调到动词前面做状语

如:“屠惧,投以骨”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可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又如:“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另如:“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中”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短语“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可译为“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重任托付给我”。

文言文翻译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翻译题)(6)

五、 其他倒装句

表示强调

“关山度若飞”中 “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全句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互文见义句

互文,即互文见义,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互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翻译时要将前后句放在一起,同时结合语境进行翻译。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它的基本意思是“当窗对镜理云鬓,当窗对镜帖花黄”,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对镜”,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当窗”,两个词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补充,就构成了互文。用简明的话说,这两句诗应译为:“向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云一样的秀发,把花黄贴在脸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