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的闹钟响起来的时候,是关掉闹钟继续睡觉,还是很烦操?,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怎么改掉赖床的毛病?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怎么改掉赖床的毛病(改善赖床的坏习惯)

怎么改掉赖床的毛病

早上的闹钟响起来的时候,是关掉闹钟继续睡觉,还是很烦操?

无论是前一种还是后一种,多数人会选择关掉闹钟之后继续赖床一会儿,闹钟无法马上让自己从床上叫醒,那么它也不会帮助我们改变坏习惯。

但是通过关闹钟的行为,我们可以通过他来改变我们的赖床习惯。

对于闹钟,许多人已经清醒的意识到它的危害性。当当清晨人们还在睡梦中时,一阵刺耳的铃声传入耳中,人们往往会产生心慌、情绪低落、强烈悬空等不适症状,闹钟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心脏健康以及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你也有这样矛盾的心理,那就先跟我们一起来做一则心理测试吧。

周末是可以赖床的好时机,但你已经提前约好了朋友7点出门,而从起床到出门又需要20分钟的准备时间。如果需要定闹钟把自己叫醒,你会选择将闹钟设置在几点呢?

A.6点。闹钟响了之后关掉,再睡15分钟左右。

B.6点30分。闹钟一响就准备起床,但会给自己留下赖床10分钟的机会。

C.6点40分。闹钟一响,马上起床,绝不赖床。

D.7点。不赖床,迟到就迟到吧,没事的。

E.不调闹钟,睡到自然醒。

请选择出你的答案。

有人根据不同的答案推断出各自所代表的不同性格,如A项代表的是重视约定,但办事拖拉;B项代表的是性格沉稳、做事考虑周全;C项代表的是自律性强、自信,但考虑问题不太周到;D项代表的是以自我为中心;而E项代表的是没有时间观念。

在此,我们无意去评判这则心理测试的准确性,只是想借这则心理测试来做一个小小的统计,看一下假如以上情境发生在现实生活中,选择A、B的人数是否会远远高于其余三项。实际上,确实已经有相关的测试统计对此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现实生活中喜欢赖床的人数要远远多于那些自律性较好、已经养成不赖床习惯的人。

人们定闹钟的本意是提醒自己起床,但是在闹钟响后又选择关掉它继续睡觉,几乎成了一个本能的行为。既然闹钟改变不了我们起床的习惯,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如果了解了心理学中的“自我知觉理论”,或许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发。自我知觉理论认为,不是态度决定行为,而是行为决定态度。

我们的内心经常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来推断自己对某件事的态度——尽管这一点很难被察觉到。也就是说,在赖床(关闹钟)这一行为中,并不是因为内心不想起床的态度,导致了赖床这一行为的发生,而是我们的内心通过观察关掉闹钟的这一行为,推测出我们不想起床的态度,进而在心理上产生继续睡觉的想法,最终导致赖床习惯的延续。

明白了这一过程之后,再去想办法改变赖床就容易多了。既然一切都是由关闹钟的这个动作引起的,那么我们可以做的,首先,就是不去关闹钟。当闹钟响起时,我们可以像条件反射那样马上起床,然后再去关闹钟——既然已经起来了,就不必再躺回去了。

当然,为了更好地保持这一行为,我们可以给自己设置一些奖励,比如今天自己按时起床了就奖励自己一块巧克力等。其次,不给自己赖床的理由。很多时候,赖床是由于我们在心中已经为此找了许多理由,比如睡眠不足影响工作效率等,事实上这只是个借口而已。最后,提供直接早起的理由。

比如提醒自己与他人的承诺:因为我要7点赴约,所以我必须6点半起床。有了这些方法,在闹钟响起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关掉它,而内心也就没了可试探的行为去强化自己的赖床动机。

心理学小贴士

自我知觉理论是由D.J.比姆提出的,主要阐释行为对态度的影响。他认为,态度具有自我知觉的特点,在外界不同的环境压力下会呈现出不同的情况。比如,当外界不存在压力时,行为是态度的真实表达;反之则相反。值得注意的是,自我知觉理论只在一定条件下才发生作用,条件是人们先前对某事不具有明确的一贯的态度。比如文中所举的闹钟,正是因为人们既喜欢它又讨厌它,才使得这一理论在此情境下能够产生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