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数学老师、物理老师、化学老师、英语老师、生物老师、地理老师、历史老师、体育老师、德育老师……,还有什么老师我也不太清楚了,这还只是中学以前的老师,老师们分了学科,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各行各业术业有专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各行各业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术业有专攻)

各行各业术业有专攻

语文老师、数学老师、物理老师、化学老师、英语老师、生物老师、地理老师、历史老师、体育老师、德育老师……,还有什么老师我也不太清楚了,这还只是中学以前的老师,老师们分了学科。

可是学生却只有一个自己,他啥都要学。

我常想,孔子算啥老师,苏格拉底算啥老师,亚里士多德呢?在古代,除非你是皇家或者大家族的子嗣,会有不同的老师教各种不同的知识与技能。大多数的孩子如果有老师的话,一般也是一个居多,老师教的也不分科目。

我这样讲,是说不应该分科吗,当然不是的,术业有专攻,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够把某些方面学得精通就已经非常不错了,所以分工是很重要的。但是,这是相对于成年人来讲的。对于未成年人来讲,在选择自己的专业之前,所有的学习,只是通识教育,啥叫通识教育呢,就是这些认知应该是每个人都懂的,这就叫通识。

但是有一个现象却非常的不妙,那就是孩子们身边的成人们的通识却远没有达到通识,也就是讲,绝大多数成人的世界观,它有一些像雾里登山,回来之后,对那座山的理解一样。

是的,这不是少数,也不是大多数,而是绝大多数成人的状态。

这更不是指现在还是偏远的农村的成人们,也不是从教育相对贫乏的地区出来打工的人们,而就是本身从小就生长在城市里的成人们同样是这样的现状。

其实这本身对这些成人们影响是不大的,或者讲,他们自己也感受不到,因为自己其实也乐呵着呢,不是吗。

但是,对于身边的孩子,可就不太妙了。因为他们发现自己学的那些什么,语数外史地生物化,这些东西除了在学校自己和同学们在学,可是老师们自己除了自己教的也不学呀,也没有表现出他们喜欢其它的学科呀。

回到家里,父母们,身边的其他的成人们,他们表现的情况可能连学校的老师都还要远离这些东西。

也就是讲,他们自己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也感觉不到周围的大环境里的成人们对于学习的乐趣。

于是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讲,他们慢慢地也就被熏陶成了周围环境里的人的样子。

就是再和他们讲学习多么多么重要,多么多么有意思,他们就是不明里翻白眼,可能内心是翻了白眼的,一转身,还是去找自己从身边人那里学来的,感觉有意思的事情去了。要是无法转身,那就憋屈着,压抑着情绪学呗。

不过这就像火山积蓄能量一样,当它有一天积累了足够多的能量的时候,它就喷发了,可能就一发不可收拾……,这就是逆反的表现了。

那么怎么办呢,怎样才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本身其实才是最有趣的事情呢。

可能这需要从大环境开始:

首先,整个媒体世界,有让孩子触手可及的地方遍布充满乐趣的可以学习的知识,而且可以感受到有大量的人和他们一样在喜欢这些知识。这一条用商业的力量可能无法完成,需要顶层的设计。

其次,在学校里,孩子接触得到的老师们,他们不光要在教本学科的时候表现出专业,同时还要表现出他们对于其它学科的兴趣。

最后,孩子回到家,家里的父母与长者,都要表现出孩子不是孤独的学习者,而是学习是有意思的事情,活到老,学到老,才是人生应该有的样子,因为学习是有意思的事情,怎么会成人了就不学习了呢,应该学得更多,更深,更乐此不疲。

其实柏拉图的《理想国》推给弯弯读了一些,我并没有读多少。为什么突然出现这么一本书呢,我想表达的就是,我对于大环境的描述是太理想化了,这样的场景,可能需要几代,几十代人才能够建立起来吧。

最后,有这样几个问题:

1:有人讲,在山里捡到一块陀飞轮,应该没有人会想,这东西是自然界自发产生的吧,它一定是智慧的产物。那人这样比陀飞轮更精致的事物呢?

2:已知的大型天体它都是圆圆的,不过小行星很多却是不规则的的,它是为什么呢?

3:构成这个世界的100多种元素,它都是哪里来的呢,为什么不是更多的元素呢?

就这三个吧,能够认真想这三个问题的人,本身都不多,就不要讲能够回答它们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