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你用鱼来为音响品牌命名,你会选什么鱼?目前市场上已经有Shark鲨鱼线,光听名字就很霸气,给人的记忆度也强;剑鱼也不错,这是世界上游得最快的鱼,每小时高达100公里,可以象征音响的性能与速度感;要不用魔鬼鱼也挺好,它有一种神秘感,让人对其声音表现充满了期待。可是,我可万万没想到有人会用 Mola Mola(翻车鱼)为音响品牌命名,翻车鱼的身材扁胖,外型可爱多过犀利,游起来又慢吞吞的,实在很难和「狠角色」联想在一起。为什么用取名 Mola Mola 呢?老实说,我查了半天查不到,但可以理解的是,这名字不论是英文还是中文,你看一次就记得了,而且立刻就想听听看是什么声音,不是吗?重点是,一听就忘不了。
设计者是鼎鼎大名的 Bruno Putzeys
不过,Mola Mola 不是光靠特殊品牌名来博取注意,而是厉害的技术。先前在Mola Mola Tambaqui DAC的评论中,我们另一位编辑戴天楷已经仔细介绍了 Mola Mola 独特的 DAC 技术,它既不是 Delta-Sigma,也不是 R2R Ladder,而是将 PCM 信号先升频重采样成 32 bit / 3.125 MHz 格式,接着转成 PWM 信号,然后再转换为模拟信号,如此不仅得到了高达 130 dB 的超高信噪比,总谐波失真和互调失真也达到「低不可测」的程度,而且能避免 Delta-Sigma 和 R2R Ladder DAC 各自的问题,带来了让人耳目一新的听感。
要知道 Mola Mola 特殊的 DAC 技术还只是他们家的独门绝活之「二」,另一个技术更具代表性,就是 D 类放大电路,可说是目前公认最好的 D 类放大技术之一,而要谈 Mola Mola 的 D 类放大,就不能不提设计者 Bruno Putzeys。
堪称大师级人物
我知道你对 Bruno Putzeys 这个名字你好像有点印象,又好像没听过,没关系,我再提其他几个名字,你应该就想起来了,哪些名字?UcD、Hypex、NCore、Purifi、Grimm、Kii等,这些不是 Bruno Putzeys 设计出来的,就是他创的品牌,而今年他还不到 50 岁,真是英雄出少年。
Bruno Putzeys 称得上是发烧音频领域 D 类放大器的教科书。当年他在布鲁塞尔国家广播电影技术学院就读时,毕业论文写的就是关于 D 类放大器,1995 年毕业后进入飞利浦应用技术实验室工作,做的也是关于数字音频和 D 类放大器的研究。2001 年 Bruno Putzeys 在飞利浦工作期间开发出 UcD(Universal class-D)放大技术,不过那时飞利浦从未将此技术实际用在自己的产品上。后来有少数公司向飞利浦购买了UcD技术的使用许可,其中一家就是荷兰Hypex。Hypex 老板 Jan-Peter van Amerongen 本身也很懂电路,他受到 Bruno Putzeys 的指点,很快就真的把 UcD 模块做出来了,并将其商品化,后来有许多功放就是搭载 UcD 模块。
2005年 Jan-Peter van Amerongen 干脆邀请 Bruno Putzeys 来 Hypex 工作,在这里 Putzeys 以 UcD 为基础,又开发出更好的 NCore 模块,吸引了更多高端音响品牌纳入使用,包括 Bel Canto、Jeff Rowland、NAD、Theta等。在此同时,Bruno Putzeys 除了替 Hypex 工作,还另外和三个合伙人创立 Grimm Audio,为其设计 ADC、DAC、音箱等,实在多才多艺。还没讲完,2014年Bruno Putzeys再与其他合伙人共同创立了 Kii Audio,除此之外,他也是 Purifi Audio 设计团队要角之一,著名的 Purifi Eigentakt D 类放大模组便是出自他的手笔。
由 NCore 进化而来
拉哩拉杂说了个半天,看起来 Bruno Putzeys 业务还真多,那到底 Mola Mola 是打哪儿来的?实际上 Mola Mola 衍生自 Hypex,是 Bruno Putzeys 与 Jan-Peter van Amerongen 合作创立的品牌,也是 Putzeys 实现个人产品意志的地方。依照推出的先后顺序,Mola Mola 首二款产品是 Makua 前级和 Kaluga 单声道后级,第三款产品是 Tambaqui DAC,这台 Kula 综合功放则是第四款,从这样的脉络看下来,几乎可以研判 Kula 应该就是前三款产品集结之下的精简版,融合了 Mola Mola 所有的领先技术。
从外表来看,Kula 从面板到上盖看不到一条缝,应该是用整块铝合金经 CNC 车出来的,也因此Kula 所有电路板都以倒挂的方式锁在上盖,要打开底板才能看到内部。由原厂网站公布的照片可以看到,箱体内部左侧是交换式电源和两块D类放大模组,此模组由NCore进化而来,专为Mola Mola开发,可提供150瓦/8欧姆输出功率,当阻抗降至4欧姆时,功率倍增至300瓦。箱内右侧留有相当大的空间,用以容纳前级电路、DAC 模组和唱头放大模组。Kula 的 DAC 和唱放虽然是选配的,但绝不是那种凑合着用的一般模块,像是 DAC 模组基本上是从 Tambaqui 直接移植过来,差别在于 Tambaqui 有额外电源和独立机壳。这次代理商提供的 Kula 便已内建 DAC 模块,直连数字音源或透过网络串流即可聆听。
一切交给 app 设置
标配的 Kula 具有 6 组模拟输入接口,XLR 和 RCA 各 3 组,不过这 6 组被划分成 3 组,每组各有一对 XLR 和 RCA,必须透过背后的切换开关决定是要用 XLR 还是 RCA。如果装有 DAC 模块的话,背板最左侧会再多出一个数字输入区,可提供 AES/EBU、光纤、USB Audio、网络线和蓝牙等输入方式,不过网络输入只有 Roon Ready 功能,并不支持 UPnP/DLNA。
Kula 面板设计得极为简洁,只有中央的一个音量旋钮和排成一列的 6 个按键,面板上连一个字或指示符号都没有,那电源开关是哪个?这就是有趣的地方了。那 6 个按键所代表的除了是 6 组频源输入,它们也都是电源键,在关机状况下,按任何一键都能开机,然后长按任何一键也都能关机。除此之外,每颗信号都可以透过 Mola Mola Remote app 定义成任何一组音源,虽然 6 颗按键并不能涵盖 Kula 所有的信号输入(在装了 DAC 模块的情况下),但通常不太可能全部输入都有用到,所以 6 颗按键应该十分够用。
Mola Mola Remote app 除了可以定义音源输入外,也可以切换音源、调整音量、调整左右声道平衡,以及升级固件,除此之外,如果 Kula 装有唱头放大模块,则可利用 Mola Mola Remote app 设定唱放的各项参数,十分方便。另外,Kula也有遥控器,造型就如同Kula上盖的优美弧线,利用遥控器控制音量,比用app方便得多。
精致有如直热三极管机
既然 D 类放大和 DAC 是 Mola Mola 两大独门技术,而且已经装载在一台机器上,试听时当然要让它们「双剑合并」,那才是真真正正的 Mola Mola 之声,因此试听时我用 NuPrime Stream-9 串流播放器做为音源,以 AES/EBU 数字线进入 Kula ,驱动 Wilason Audio Alexia 2 音箱,这样的简洁系统更能凸显 Kula 的本色。
Kula 一开声给我的第一个印象让我大为惊艳,和我过去听到的 D 类的声音不大相同。我最早听过的D类声音虽然干净,低频控制力优异,声道分离度佳,声部层次丰富,但音色寡淡,缺乏密度与重量,而且质地有些粗糙、生硬。随着技术不断发展,D 类的音色越来越好,开始有了润泽感、细致度、厚度和丰富的音色,音乐性也更好了。Kula 不一样,它多了一种精致,也就是贵气和高质感,这样的声音多半要在直热三极管机上才会听到,没想到出现在 D 类功放身上。
例如丹麦爵士女歌手 Sinne Eeg 在《Waiting For Dawn》专辑中的《My Treasure》一曲,开头是以一把低音大提琴拨奏为 Sinne Eeg 伴奏,中段之后有一段钢琴间奏,琴音非常的美,在极度纯粹、干净又透明的音色中,透着淡淡的水润感,声音向上飘洒着,泛着晶亮又柔和的光泽。这么通透的声音为何还这么丰富呢?因为Kula绝佳的解析力与优异细节表现力可以将钢琴琴板震动的木头味充分呈现出来,而且密度优异,质地缜密,颗粒明确,力度直接,听起来不仅美,而且直接、真切。
细节和控制力的高手
Kula 的绝佳解析力和低输出时沉稳的控制力,让每个录音中的弱音乐段听起来也充满了乐趣,谁说音响一定要听大动态才过瘾?例如大提琴家Jan Adefelt和钢琴家Birgit Lindberg合作的《Some Other Time》专辑,当中收录了多位美国作曲家作品,藉由 Kula 的播出,即便是很轻柔的拉弓,我仍可轻松地听到很清楚的擦弦沙沙质地,质感非常细致,透过干净明晰的空气传达过来,声音像是触摸得到般地那么直接。此刻大提琴的音色并非水润、滑顺、丰厚的类型,而是经过深刻刻画出的清楚线条,质地非常致密。此外,Kula 可以把大提琴琴体共鸣时,那种像是鼻音的音色精确地交代出来,而且鼻音的共鸣点像是处在较高的位置,譬如头顶,因此密度感非常好,而不是松软的声音。
要把弱的乐段唱好,除了细节要充足,还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微动态一定要好,不然音乐气氛就变平了。Kula 不仅在强奏时能轻易输出大能量,小音量下的强弱变化也非常鲜明,对比清晰而利落,能量输出极为敏捷,而且全频皆如此,因此弱的乐段仍有十分均衡的频段比例,绝不会要开大音量才感受得到饱满的低频。这是 D 类放大天生的优点,Kula 当然具备。
声场派的大师
Kula 不仅是细节和控制力的高手,也是声场派的大师,它的音像收敛、凝聚,使音像显得比较小,也更为清晰,同时拉大的声部分离度,也把空间形貌描绘得更为清楚。例如阿根廷钢琴家 Ingrid Fliter 演奏肖邦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由 Jun Markl 指挥 Scottish Chamber Orchestra,乐团的每个声部毫不混杂,分离度超优,层次清晰分明,而且声场深远,让前、中、后的相对位置更为清楚,透视度也更为分明。Kula 使整体声场是拉高的柱形,低频极为明快利落,下盘紧凑、收束、短促、形体清晰,不是棉柔松软的,声场上、中、下的结构很有条理,让激昂的乐音也显得轻松自如。除此之外,透过 Kula 我还能感受到 Fliter 的触键精准、明快、果决,颗粒感非常清脆,力度鲜明,听起来格外爽快。
Kula 的低频控制也是一绝。例如国内作曲家何讯田《Paramita》专辑中《Earth Drums》,这首曲子基本上没有旋律,只有大大小小、强弱各异的鼓声。透过Kula驱使 Alexia 2 重播出来,每声鼓声像是看得到、摸得着般那样清晰,形体、弹性优异,完全不拖,且力度迅捷无伦,拳拳到肉,下沉的轨迹也非常清晰,不是庞大或孔武有力的类型,而是非常精准的轮廓与形体,鼓体音像凝聚而小,每个声音分得很开,分离度优异,可见 Kula 的低频控制力非常优异,既使面对 Alexia 2 也不例外。附带一提,这次试听 Kula,之所以能把形体、定位、透明度、背景黑度、细节等表现得如此优异,还有个原因,就是 Stream-9 串流转盘是插在 GigaWatt 的 PC-3 SE EVO 电源处理器上,彻底进化了信号源头的电源,信号品质更为优异,连带也让声音表现明显提升。
大师级的杰作
这次试听 Kula 是一次极为难得的体验,我不仅听到了当代音频 D 类放大器大师级设计者的杰作,再加上一个前所未有、与众不同的 DAC,Kula 将「清晰」做了重新诠释,声音的独特性令人印象深刻。如果你也喜爱直接无隐,通透明快,细节逼人,纹理深刻,轮廓分明,活生感一流的声音,我相信 Kula 定能让你满意。当然了,内含 DAC 模块的 Kula 确实不便宜,但它只是形式上称为「模块」,实际上就是将 Tambaqui DAC 移植过来,相较于单机的价格,模组还更为划算。
Mola Mola Kula 综合功放参数
类型:综合功放
功率:150 瓦/ 8 欧姆,300 瓦 / 4 欧姆
输入:RCA 非平衡输入 × 3,XLR 平衡输入 × 3(可选配唱放与串流DAC输入)
信噪比:113dB
带宽:50 kHz @ -3 dB
尺寸:420 × 110 × 370 mm(宽×高×深)
重量:11 k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