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麦收罢,长安和蓝田靠白鹿原一带有过古会的习俗,而我们蓝田许庙、厚镇、普华一带是不过古会的,而是要由舅舅家给外甥们烙一个重约5公斤、厚约一拃的大曲莲,还要再烙几个小曲莲(外甥每人一个),在农历五月中的一天,用塑料网兜背着给外甥送去。这种习俗,我们当地称“送曲莲”。听说这种习俗,咸阳渭北一带也有,主要盛行于武功、永寿。
至于舅舅家为啥要在麦收后的农历五月给外甥送曲莲,流传着好几种说法,咸阳渭北和蓝田东川各有各的说法,但大体来说,都是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蓝田东川一带曲莲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要用刚收割的上等新麦面粉和成面团,经发酵后制成一个直径大约50公分的面坯,两面依次用一大一小的圆形杯口相互套着刻出花环,中间再掏一个20公分左右的圆圈,圆圈里嵌条弯形的鱼,因鱼身贴有莲花状的面片,形状似弯曲的莲花,故称曲莲。小曲莲是带有花齿状边缘的,大约如老碗口大小,中间也有一个圆圈,但是不嵌鱼和莲花,两面再用梳子齿压出花纹,四周用剪刀剪开,四个为一组捏成莲花瓣形状,最后用红毛线从中间的圆孔穿过,挂在孩子的脖子上。听老人说,女儿生了孩子满月后,娘家要接女儿和外孙挪窝到舅舅家住一段时间,回去时舅舅家要给外甥家送一个大锅盔和小锅盔。俗语说:“儿一半女一角,外甥来了背个锅。”这里的锅就是指锅盔(曲莲),也是代表孩子和大人把口粮带回来了。曲莲要送到孩子12岁时为止,12岁以后就是成年人了。而曲莲这个名称,也有连年有余的美好寓意。
在武功和永寿一带,舅舅给外甥送曲莲则有一个即悲悯又欢喜的传说。这一带的曲莲最初叫戴屈原(馍),做法和蓝田也不一样,是用面粉蒸成弯曲形状的大鱼,再用红辣椒当嘴、黑豆子或者红枣当眼睛,鱼身用剪刀剪成鱼鳞状,鱼背上也贴有莲花状的面片。传说戴屈原(馍)起源于秦国时期,与屈原在端午这天跳江而亡的故事有关。农历五月正是关中小麦即将成熟的季节,屈原离世后,一位咸阳渭北籍、在朝廷当官的舅舅把消息传给他家乡的母亲和姐姐。母亲就连夜按屈原的模样做成各种形状的馍,送到女儿家。第二天武功永寿一带人都知道了这个消息,争先恐后给外甥家送屈原馍。因时间久远,送屈原馍慢慢地被叫成了送曲莲,流传至今。
小时候,我舅舅家实在太穷,外爷去世的早,小脚外婆一个人拉扯着母亲和两个舅舅,粮食年年都不够吃,确实没有余粮给我们送曲莲馍。看着别人家舅舅给外甥送曲莲,我就远远地跟在人家后边,看着装在塑料网兜里又黄又厚的纯白面锅盔,馋得直流口水。好在我们当地民风淳朴,村里有个美好的传统,不管谁家舅舅给外甥送来曲莲馍,家里大人都会将其切成一指厚的馍片,装在木盘里,用白毛巾盖住,挨家挨户地给村里人散发馍片。那一刻,是我们这些小馋猫最开心的时刻了。接到邻居送来的馍片,大人一口都舍不得吃,掰成小块再给几个孩子一人一块,那时曲莲馍是最香最香的吃食。
奶奶是村里烙曲莲的第一把好手,记不清她曾经给村里多少人家烙过曲莲,可是给我们家一次也没烙过。记得有一次,一个邻居刚把曲莲馍片散给我家,她们家孩子立刻冲进我家,把她妈放在案板上的馍片一把抓走了,嘴里还说:“就不给你家吃,你们每年都没给我家散过。”母亲扭过身紧紧抱着我,撩起围裙偷偷地擦着眼泪。自那以后,母亲再也不让我们接村里人散的曲莲馍或者花盘,远远看见有人散馍片,就从屋里把门闭上,做出家里无人的假象,躲避难堪。
现在,农村人的生活好了,家家有余粮余钱。麦子收罢,舅舅给外甥送曲莲这种习俗,依然沿袭着。即使平时家里人都在外地打工或做生意,每到农历五月,舅舅都会赶回农村老家,开着小车给外甥送去一个烙得焦黄焦黄的大曲莲和几个小曲莲。
但小时母亲流泪的模样一直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我想,等我的女儿将来有了孩子,我一定让儿子年年给他的外甥送上曲莲,以弥补我小时的遗憾和伤感。
编辑:Mia
审核:方觉晓
◇◆◇
出品/日报总编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