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病害和虫害的侵害,严重威胁桑树生长发育和蚕茧生产。桑病虫损害桑树器官,降低桑叶产量和质量,已成为蚕桑生产的重要灾害。

桑树病虫害种类繁多,已知病害有100余种,虫害200余种。危害成灾的桑树害虫有30余种,虫害40余种。据1997年湖北省桑树病虫害普查结果汇总得知,全省有桑树病害22种,虫害42种,常见危害较重的病虫害约20余种。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桑树病虫害的种类及桑树受害情况也有差异。桑树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方针,根据病虫害的发生危害规律,积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控制桑树病虫害危害与蔓延。

桑树的主要病虫害是什么(桑树优质高产栽培技术)(1)

一,桑树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一、桑树萎缩病

1.桑黄化型萎缩病

(1)分布与危害。桑树黄化型萎缩病,简称萎缩病,也称猫耳朵,塔桑。湖北省蚕区均有发生与危害。特别是桑树夏伐后的6~8月发病最多,病害发生严重的桑园,发病率高达60%~80%,致使桑树成批成块死亡,是毁灭性桑树病害。

(2)症状。该病由类菌原体感染引起发病。发病初期,枝条顶端叶片变小变薄,叶缘稍向背面卷曲,叶色黄化。随着病势加深,腋芽萌发,新枝细小丛生,呈帚状,节间特短,叶形更小,黄化脱落,呈塔状。从整株病情发展来看,常常先由一根枝条发病,然后逐渐蔓延到若干枝条,乃至全株发病。病株第二年夏伐后,往往直接长出猫耳状小叶,细枝丛生,2~3年后枯死。病枝春季无花葚,越冬时多显枯梢现象。病株根系色泽不鲜。

(3)防治方法。

1)挖除病株。新病区,该病发生少时,发现有该种病株即行挖除,冬季补植无病壮苗。发病较重的桑园,结合桑园更新改造,挖除老树重栽新苗。

2)药杀媒介体昆虫。一是早春发芽前,用50%马拉硫磷乳油和80%敌敌畏乳油混合配制2000倍药液,或40%乐果乳油1500倍,50%辛硫磷乳油2000倍药液,喷杀第一代媒介昆虫菱纹叶蝉若虫;夏伐后是第四代菱纹叶蝉若虫期,用90%晶体敌百虫2000倍药液,喷洒枝条和白拳。二是根据菱纹叶蝉在枝条梢端产卵越冬的习惯,早春桑树发芽前,剪去桑枝25%~30%枝段,带出桑园烧毁,杀灭越冬虫卵。

3)疫区选栽育2号、湖桑7号、湖桑199号等抗病桑品种。

4)对发病轻桑园要加强水肥培护管理,调整养蚕布局。轻病区桑园应采用春伐或提早夏伐,秋蚕期合理用叶,晚秋蚕结束后,每根枝条上要有3~4片桑叶继续进行光合作用,积累养分,增强树势,肥料以氮、磷、钾配合施用为宜,禁止偏施氮肥。

5)加强桑苗检疫,严禁病区苗木和接穗调入无病区。

2.桑萎缩型萎缩病

(1)分布与危害。桑树萎缩型萎缩病简称萎缩病,也称龙头桑。湖北省蚕区发病也较重,多为广东荆桑和实生桑栽植的桑园。病害蔓延快,发病率高,严重病区的桑园发病率高达80%。

(2)症状。引起发病的病原是类菌原体。发病初期桑树枝条变细、节间缩短,叶面皱缩。发病中期,枝条中上部腋芽早发,长出较多细小侧枝,叶片黄化、粗硬,秋叶早落;春芽早发,无花葚。发病末期枝条细短,病叶小于“铜钱”,裂叶变圆叶,叶背细脉变褐,树体逐渐枯死。该病从发病到末期需经数年。该病先由一根枝条表现症状而后蔓延到全株发病。

(3)防治方法。①在疫区病园更新改造时,选栽湖桑7号,湖桑197号等抗病桑品种;②药杀媒介昆虫菱纹叶蝉,与黄化型萎缩病相同;③改变采伐方法,采用春伐复壮,春夏轮伐的方法,促使病株康复,增强树势;④挖除病株。桑园内发现病株应立即挖除,做到早挖,挖净,以杜绝病原;⑤加强检疫,严禁到病区调运苗木和接穗。

3.桑花叶型萎缩病

(1)分布与危害。桑树花叶型萎缩病简称萎缩病。分布于我国南方蚕区,湖北省蚕区发生较少。病叶卷缩,影响桑叶产量和质量。

(2)症状。本病由一种线状病毒引起。病害先由少数枝条开始,逐渐发展到全株。初期病症为叶片的侧脉间出现淡绿色或黄绿色的斑块,近叶脉处仍为绿色,形成黄绿相间的花叶。病叶叶缘向上卷缩,裂叶品种有时半边无缺刻。叶背的叶脉上有小瘤状或刺状突起。随着病情加重,叶脉变褐,病枝稍细,节间略短。发病严重时,病叶小而向上卷缩,质地粗糙,枝条短细,腋芽早发,生有侧枝,树体逐渐枯死。在夏秋季一根枝条上的叶片,常见有表现病症和不表现病症的间歇发病现象。

(3)防治方法。①加强检疫,严禁在病区调运桑苗、接穗和砧木。无此病发生区,发现该病株要立即挖除烧毁,防止病害因枝条摩擦传染而扩大蔓延;②选栽抗病品种和培育无病苗木。疫区更新改造时,应选栽湖桑197号,早青桑等抗病品种。在无病区培育苗木供病区桑园改造之需;③利用抗病桑品种接穗,嫁接更新树体,可使病株康复。

桑树的主要病虫害是什么(桑树优质高产栽培技术)(2)

二、桑树真菌病

1.桑枝芽枯病

(1)分布与危害。全国蚕区均有发生,湖北省蚕区也不例外。秋叶采摘过度,不注意采摘方法的桑园发病特别严重。本病是桑树枝芽常见病害,主要危害桑芽,发病严重时,株发病率高达80%以上,严重影响春季桑叶生产。它还可寄生刺槐,构树等。

(2)症状。本病由真菌寄生引起发病。在早春桑树发芽前后,患病枝条的冬芽或枝条伤口附近出现暗褐色油渍状菱形或长椭圆的病斑,以中上部枝梢为多。发病轻的仅在病斑部的冬芽枯死。严重时,病斑相互连接,病斑部枯死;若病斑环绕枝条一圈,枝条养分输导受阻,至病斑上部枝条枯死。受害严重时,桑园发芽极不整齐,萌发的新芽也会迅速枯萎,呈一片枯焦状。病斑处在3、4月间产生砖红色的隆起小颗粒,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座。5、6月份病斑上又产生红褐色或蓝黑色的颗粒,即为病原菌的子囊孢子座。遇雨后或空气潮湿时,病斑腐烂剥离,并有酒味散发。

(3)防治方法。①合理利用秋叶,秋蚕结束后,枝条梢部要留4~6片桑叶进行光合作用,以积累养分,增强桑树抗寒抗病能力;②桑树冬季落叶休眠后,及时整枝剪梢,减少越冬菌原;③冬季或早春,用波美5~6°的石硫合剂喷洒枝条,防除越冬病原;④夏秋季生长季节,桑园管理时,注意不要碰伤枝条。采叶要留柄,切忌撕破枝皮。加强天牛、蛀虫防治,减少虫伤;⑤选栽桐乡青等抗病桑品种。

2.桑树膏药病

(1)分布与危害。我国南方蚕区发病较多,湖北省鄂东、鄂西南蚕区桑树也有发生。该病是一种树体外部寄生真菌引起的病害,少量菌丝侵入桑树茎干表皮和木栓层组织,对桑树养分流动影响不大。但发病严重时,菌膜紧紧包裹茎干,产生机械压力,使桑树生长受到阻碍。

(2)症状。本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多发生在有干养成树干和乔木桑茎干上。一般蚕区发病较多的是灰色膏药病,它寄生于较粗的茎干背阴处。菌膜初生时很小,逐渐扩大包裹茎干,菌膜“天鹅绒”状,周围灰色,中央灰褐色,形成明显的轮纹状,表面平滑。菌膜老化时,表现包裂,周围又产生新的菌膜。平原地区桑园褐色膏药病危害较重,菌膜栗褐色至淡紫褐色,后为暗褐色,表面为“天鹅绒”状,较厚,老化时不发生龟裂。

(3)防治方法。①因菌膜对药剂抵抗力很强,需用竹刀刮膏药菌膜后,用波美3~4°石硫合剂涂擦。②注意桑园清沟排渍水,改善通风透光条件。③抹杀桑白蚧,切断传染源。

3.桑赤锈病

(1)分布与危害。桑赤锈病又称金叶、金桑、赤粉病等。分布全国蚕区,湖北省鄂西北蚕区发生较重,尤以南漳县板桥镇境内桑树发生最为严重;鄂东蚕区偶有发生。本病危害桑芽、嫩叶、嫩梢。发病时,芽叶上布满金黄色病斑,叶片畸形卷缩,黄化脱落。严重时桑芽不能萌发而成枯枝,能萌发生长的无好叶,严重影响桑叶产量和质量。

(2)症状。本病由真菌引起。病原寄生在桑树芽叶、叶柄、新梢及花葚。桑芽萌发时,患病局部肥厚,弯曲畸形,出现橙黄病斑。新芽停止生长而变焦脱落。叶上病斑,叶面为散发状,叶背多沿叶脉蔓延,呈网条状病斑。叶面发病初期,出现细小稍透明的圆点,逐渐扩大隆起成小泡状(青泡)。新梢上的病斑,随着枝条的木栓化,变为黑褐色,在凹陷的斑痕处,病枝易折断。病桑葚畸形呈橙黄色。

(3)防治方法。①在发病初期,发现被侵染发病桑芽立即剥除烧毁。②用20%萎锈灵乳剂300倍液,喷洒叶面和新梢,可控制赤锈病危害。

4.桑褐斑病

(1)分布与危害。桑褐斑病又称烂叶病。全国蚕区均有发生,湖北省发病较重,特别是鄂西北南漳县板桥、巡检两镇发病严重,雨季发病,危害桑叶。病情轻时,叶质下降,桑叶仍可作为蚕儿饲料;病情重时,叶面布满褐色病斑而使叶片黄落。

(2)症状。本病由真菌寄生引起。叶片发病初期,正反面均可见到芝麻粒大小的水渍状暗色病斑,病斑扩展时,常受叶脉所限而呈不规则的多角形病斑,大小为2~10mm不等。病斑中心淡褐色至灰褐色,周围浓褐色。病斑上有圆状淡红色的粉质块,即病原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脱落后,露出黑色小疹状分生孢子盘。病斑连片后,遇高温多湿或阴雨连绵时,病斑腐烂、穿孔;干燥时,中部裂开。疫区晚秋季桑叶叶柄和新梢上常生暗褐色长形略凹的病斑。

(3)防治方法。①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喷雾叶片,隔10天左右再喷一次。②清除病原。冬季落叶前要彻底清理病叶,烧毁或做堆肥,以消灭越冬病原。③栽植抗病桑品种。本病多发地区,应选栽湖桑7号、湖桑197号、湖桑32号,伦教40号等抗病桑品种。④加强桑园管理,避免不合理间作,对低洼多湿的桑园要开沟排渍,增施有机肥料。

5.桑紫纹羽病

(1)分布及危害。本病又称霉根病。分布全国蚕区,湖北省西部蚕区发生较多,东部蚕区稍轻。病原侵染桑树根部,发病初期地上部的枝叶等症状不显,随着病情发展,枝叶生长不良。严重时,新梢及叶片凋萎,病树逐渐枯死。有干养成树型从侵染发病到植株枯死时间约一年,桑苗和幼龄桑只需几个月,乔木桑约2~3年枯死。

本病对苗木生产危害特重,常见苗圃桑苗成片发病枯死。本病寄生危害范围广,除桑树外,还侵染危害苹果、梨、桃、茶、柞、松、杉等多种树木。

(2)症状。本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毁灭性病害。桑根表面可见丝缕状紫褐色或暗褐色菌丝,逐渐连接成带状或网状菌束;菌束在根部表面蔓延,中心部分紧密,边缘部分疏松而呈游离状。随着病情发展,病根表面色泽由鲜黄转变为褐色,后为黑色,失去张力和光泽,最后根部布满菌束,皮层腐烂与木质部分离。腐朽根部存有紫红色半球形的菌核。病根的菌束向树干扩展,在基部形成较厚的丝绒状紫褐色菌膜。枯死病树和桑苗易连根拔起,根部仅存未腐烂的木质部。

(3)防治方法。①加强苗木检疫,严禁在病区调运桑苗。②桑园发现病株应立即挖除,并开隔离沟,病树挖出后要马上烧毁。③发病严重的桑园和苗圃,要彻底挖除病树及树的病根,改种水稻、麦类、玉米等粮食作物,五年后再恢复桑园和苗圃。④做好土壤改良。对酸性土壤的桑园,可亩施用石灰1000kg,中和酸性,抑制病菌生育,减轻危害。⑤桑园施用有机肥,必须充分腐熟,低洼地要注意排渍,对接触过病土的农具要用福尔马林液浸渍消毒。

6.桑断梢病

(1)分布与危害。桑树断梢病是我国新发现的桑树传染性病害,以四川省东部地区发生最重。湖北省三峡库区也有发生危害。该病株发病达95%~100%,梢发病率为20%~30%,病梢断梢率100%,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川东严重桑病害之一。

(2)症状。本病由桑小粒菌核病病原引起。发生在新梢基部。凡发生桑葚小粒性菌核病(白葚病),病葚逐渐变成黑褐色时新梢基部皮层慢慢由点线状斑点、线状斑点扩展成块斑、周斑。病斑长约1~4cm,淡灰褐色,表皮纵裂。白葚形成时,剖开新梢皮层,其韧皮部与木质部表面均变成黄褐色。发病轻的新梢,病斑处产生愈伤组织,呈灰褐色龟裂状的疖瘤,枝梢继续生长,对桑叶产量、质量影响不大。发病重的新梢,病斑下陷,造成环缢,病部细胞崩解,失水变细,新梢基部上粗下细,遇风雨天气或采叶触动,患处易折断,倒挂树上,导致整梢桑叶萎蔫,对桑叶产量影响极大。

(3)防治方法。①人工防治。在桑树开花、青葚期及时摘除雌花和青葚,坚持2~3年,防治效果可达100%。②农业措施。2~3月结合桑园耕翻、除草,可破坏菌核萌发长出的子囊,减少初侵染源。③药剂防治。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乙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于盛花期喷洒树冠枝、叶、花,以滴水为度。

桑树的主要病虫害是什么(桑树优质高产栽培技术)(3)

三、桑树细菌病

1.桑青枯病

(1)分布与危害。本病又称细菌性枯萎病,瘟枯病。我国南方蚕区发病较重,湖北省偶有发生。桑青枯病属一种危险性的病害,发病后能使成片桑园毁于一旦。桑树感病后,叶片失水萎蔫脱落,很快枯死。

本病除危害桑树外,还侵染番茄、辣椒、绿豆、豆豇、蚕豆、四季豆、芥蓝等多种作物。

(2)症状。本病由细菌中假单胞杆菌侵染引起,属毁灭性病害。病原侵染桑树根部,影响水分输导,而至枯萎。地上部桑树枯萎有两种情况,一是叶片失去光泽,随后迅速失水凋萎,呈“青枯”病状;二是枝条中部叶片的叶尖和叶缘先失水,然后整叶变褐干枯,逐渐扩展全株。

新栽桑树,发病率高,枯死速度快,老桑枯死速度较缓慢。

拨起病株,剖开根部皮层可见木质部有褐色条纹,有的还向上延伸至枝条。严重时,桑根的木质部全部变成褐色或黑色。根部皮层色泽在初发病时正常,以后腐烂脱落。在显微镜下可见桑树患病部断面上有灰白色的菌浓溢出。

(3)防治方法。①严格执行苗木检疫制度,严禁从疫区调运苗木、接穗,防止病害带入新区,扩大蔓延。②对发病严重的桑园,实行轮作改种两年。③桑园内少量发病时,应及时将病株挖除带出桑园烧毁,周围开隔离沟,并用3%福尔马林液或0.1%有效氯漂白粉液进行土壤消毒。④栽植湖桑7号、望月桑等抗病桑品种。

2.桑疫病

(1)分布与危害。桑疫病又称桑细菌病。全国蚕区均有发生。湖北省蚕区危害较重。本病危害桑叶和新梢,叶片上布满黄褐色病斑,扭曲畸形变黄而落。夏秋季发病严重时,嫩梢变黑枯,呈烂头状,严重影响桑叶的产量和质量。

(2)症状。本病由细菌危害引起。春季多为缩叶,夏秋季多为黑枯状。缩叶型桑疫病发生在嫩梢嫩叶上,病原从叶片气孔侵入叶内时,叶面散生油渍状圆形病斑,随着病斑扩大即变为黄褐色,周围稍退绿变黄。随着嫩叶长大,病斑部坏死穿孔,叶片皱缩而脱落。病原从叶柄、叶脉处侵入时,叶背叶脉上形成病斑,初显褐色,后变黑色,使叶片不能展开,叶面反向卷曲。病原从嫩梢侵入时,枝条表面形成大小不一的纵裂病斑。黑枯型病原侵染桑叶时,叶片呈现退绿转黄的不规则多角斑。侵染新梢时,发生烂头症,并沿新梢枝条向中下部蔓延,在枝条表面形成粗细不等稍隆起的点线状病斑。有时病斑可穿过木质部深达髓部,受害后发生畸形病变。有时病斑相连成块,在中心形成空洞,空洞周围的表皮组织向外突出呈隆起状。有的病斑能蔓延桑芽的中轴组织,支干或潜伏芽内。

(3)防治方法。①加强检疫,禁止在病区调运接穗、苗木。②发病初期,剪除、摘除病梢病叶后,用300~500单位土霉素药液喷洒病株新梢嫩叶,隔7~10天再喷1~2次,以控制危害。③发病较重蚕区,栽植湖桑199号、育2号等抗病品种。④避免伤口,减少侵染门户。加强桑园治虫,减少虫伤;夏秋季蚕期采叶留柄;风害重的地区,桑园四周要栽植防护林。

桑树的主要病虫害是什么(桑树优质高产栽培技术)(4)

四、桑树生理性病害

桑树粗皮病

(1)分布与危害。桑粗皮病全国部分地区有发生,湖北省英山、罗田、麻城等蚕区,湖桑有干养成树型发病较重。病害从秋蚕期开始,支干拳上枝条基部皮孔膨大变黑,随着病情加深而使枝条基部患病处干枯,严重影响次年春季桑叶生产。

(2)症状。桑树发病后,枝叶生长缓慢,树势衰弱,枝条基部皮孔大而糙,且凸出。秋季新枝变软易倒伏。桑叶皱缩变形,叶柄和叶脉变褐色。病株根系显深褐色,根毛少。属生理病害,主要是桑园土壤缺硼所致。

(3)防治方法。从改良土壤着手,多施有机肥料。桑树生长季节,向病株枝叶喷洒硼肥。发病较重地方,每隔5~7天喷1次,连续3~4次。冬季结合翻耕松土时,可将硼肥拌入有机肥中,施入发病桑园。

桑树的主要病虫害是什么(桑树优质高产栽培技术)(5)

五、其他桑树病害

桑根结线虫病

(1)分布与危害。本病全国蚕区均有发生,湖北省沙质土壤桑园也有发生。桑树受害后,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树势减弱,桑叶大幅度减产。危害严重时,可导致成片桑树发病。本病病原还寄生花生、烟叶、黄豆、绿豆、马铃薯、瓜类等作物。

(2)症状。桑根结线虫病由根结线虫寄生根系引起。受害桑树根系生有大小不等的根瘤,小如菜籽,大似鸡蛋,显不规则球形。严重时,根瘤连成念珠状。初形成的根瘤呈黄白色,表面光滑,较坚实,渐变褐色,最后呈黑色而腐烂。剖开根瘤,肉眼可见乳白色半透明雌虫。根结线虫入侵寄生桑树根系后,影响根系正常生长和吸收养分的功能,致使地上部枝短叶小,生长缓慢,叶色发黄,叶缘变褐而至叶片干枯脱落,最后枝条枯萎整株枯死。发病到枯死,一般4~6年。

(3)防治方法:①培育无病苗木,防止病害蔓延。②加强检疫,禁止到疫区调运苗木。③对患病较轻苗木,剪除根瘤外,栽植前用48~52℃温水浸根20~30分钟,以杀灭根瘤内线虫。④轻病园内,每亩沟施氨水100~150kg。在轻病株旁开沟,深15~20cm,施后覆土压实。⑤发病重的桑园,要轮作麦类、玉米、高粱、谷子等作物3~4年,才能再栽植桑树,轮作期间,禁止种植寄生作物。

桑树的主要病虫害是什么(桑树优质高产栽培技术)(6)

二 ,桑树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1.野蚕

野蚕属鳞翅目,家蚕蛾科。全国蚕区均有危害,湖北省危害较重。野蚕以幼虫食害桑叶,特别喜食嫩叶。该虫危害严重时,全株桑树叶片被食殆尽,影响桑树生长和蚕茧生产。染病野蚕排泄物及尸体,能感染家蚕发病,给蚕作安全带来隐患。

(1)形态与习性。成虫体暗褐色。多在白天羽化,产卵于枝条、树干上越冬;产卵于桑叶背面为不越年卵,这种不越年卵多在一处。卵扁平椭圆形,初产出的卵色黄白,后变灰褐色。幼虫初孵为灰黑色,有长体毛,成长幼虫为灰褐色,第八腹节上生一尾角,两侧气门灰褐色,有黑边。幼虫有三眠和四眠虫之分,三眠全龄为12~26天,四眠全龄为14~34天。初龄幼虫喜食梢头嫩叶,且在一根枝条上聚集危害。幼虫老熟卷叶,或两叶重叠或叶柄与枝条之交处吐丝结茧。蛹略呈纺锤形,棕褐色,茧椭圆形,黄白色。野蚕一年发生4代。

(2)防治方法。幼虫期,用80%敌敌畏乳油2000倍液喷洒叶片。掌握初孵幼虫群集嫩梢危害,及时药杀,更为经济有效。刮除枝干上的越冬卵块,摘除蛹茧,保护天敌。

2.桑螟

桑螟属鳞翅目,野螟科。分布全国蚕区,湖北省蚕区危害较重。该虫以幼虫食害桑叶的下表皮及叶肉,仅留叶脉和上表皮,使之成为半透明薄膜状。夏秋季桑园是该虫危害盛期,虫口密度大时,成片桑园无一绿叶,严重影响秋蚕饲养。

(1)形态与习性。成虫体白色,具茶褐色斑纹。日中隐伏叶下,夜间活动,有趋光性;产卵于枝条梢端叶片背面。卵扁圆形,淡绿色,半透明。多雾或潮湿气候利于卵的孵化。幼虫初孵淡绿色有光泽。成长幼虫头为黄褐色,胸腹部浅绿色,背线深绿色,越冬幼虫体呈淡红色。初孵幼虫在桑叶背面或叶脉分叉处取食下表皮及叶肉,3龄吐丝卷叶危害。非越冬代幼虫老熟时卷叶结茧,越冬代幼虫在树干裂缝、蛀孔、束草结薄茧蛰伏越冬。一年发生4~5代,非越冬代幼虫全龄经过16~18天,越冬代幼虫全龄经过250天左右。蛹纺锤形,黄褐色,蛹期5~27天。

(2)防治方法。在夏秋季见桑园有卷叶、重叠叶而数量不多时,人工随即捏杀幼虫。各代幼虫发生期,用80%敌敌畏2000倍液喷叶面防治。在冬季农闲时,清除桑园内落叶杂草,并在春末成虫羽化前,用黏土填塞树干裂缝。束草诱杀越冬幼虫,灯光诱杀成虫等。

3.桑毛虫

桑毛虫又名桑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全国蚕区均有桑毛虫危害,湖北省危害较重。幼虫于早春及伐条后食害桑芽,桑树枝叶生长季节食害桑叶,影响桑树发芽和桑叶产量。幼虫虫体和结茧均有毒毛,触及人体时,毒毛刺入皮肤便出现奇痒红疹,如从呼吸道吸入过量毒毛,对健康极为不利。毒毛触及蚕体能引起黑斑。幼虫食性甚杂,还危害苹果、梨、桃、李、柿、梅等果树。

(1)形态与习性。成虫体白色,白天静息于桑树上,夜间产卵于桑叶背面,卵块排列不规则。卵扁圆形,灰黄色。初孵幼虫聚集桑叶背面,食害叶片下表皮及叶肉,3龄以后分散危害,食害桑叶成缺刻。成长幼虫头部黑褐色,背绒红色,气门下线的毛瘤为红色,其余毛瘤均为黑色或灰黑色。幼虫在桑树裂缝或束草内吐丝结茧,蛰伏越冬。幼虫触之即卷缩,并吐丝下坠至邻株危害。蛹黄褐色,背面色较深。茧椭圆形,灰褐色。该虫一年发生3代。

(2)防治方法。利用幼龄幼虫聚集危害的习性,摘除被害叶,放在地上踏死幼虫。利用束草诱杀越冬幼虫。药剂防虫,用80%敌敌畏乳油2000倍液喷洒被害桑叶背面和桑枝上。

4.桑尺蠖

桑尺蠖属鳞翅目,尺蛾科。分布于我国部分蚕区,湖北省受害较重,桑园中常年可见幼虫。春季桑芽萌发时,此虫危害最严重,开始危害桑芽,待桑芽食尽后,连芽周围的枝条皮层亦遭食害,严重影响春叶产量。

(1)形态与习性。成虫体灰黑色,昼伏夜出,白天两翅展开,平附在桑枝上,很难辨识。产卵于桑叶背面,群集一处,排列不整齐。卵扁平,椭圆形,水绿色。成长幼虫,体圆筒形灰褐色。越冬幼虫在裂缝、束草内,亦有平附桑枝上,尤以枝与干分叉处的阴面较多。早春幼虫食害桑芽,被食害桑芽仅留茎片。严重时全株桑芽食光,至无桑芽萌发生长,似枯死株。桑树生长季节,多在晚上食害桑叶,将叶片吃成大缺刻。老熟幼虫在树裂缝中结茧化蛹。茧粗糙疏松,黄褐色。蛹筒状,深酱红色。

(2)防治方法。深秋初冬,束草诱杀越冬幼虫,早春人工捕捉枝条上食害桑芽的越冬幼虫。药剂防治,早春冬芽开始膨芽露青和桑树伐条后,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喷洒枝条及拳干。

5.人纹污灯蛾

人纹污灯蛾属鳞翅目,灯蛾科。全国蚕区均有危害,湖北省蚕区桑树被害较重。幼虫食性杂,除危害桑树外,还危害大豆、蚕豆、棉花、玉米、麦类、马铃薯、柑橘、高粱、茶叶、向日葵、苜蓿、蔬菜、狗尾草等。

(1)形态与习性。成虫头、胸黄白色,腹背红色,腹面黄白色;前翅黄白色,杂有红色,后翅红色。越冬代翌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陆续于18~22时羽化,产卵于叶背或杂草上,每块180~200粒。卵扁圆形,直径0.6mm;初产卵色乳白,后转淡绿至珠灰色。幼虫体圆筒形,背棕黄色,有毛瘤,毛无毒,密布全身;有假死性。幼龄幼虫群集叶背危害,8~12天后由食尽叶片,顺次下移他叶危害,成熟幼虫食量大,抗药性较强;老熟幼虫通常在土表、石块间隙、杂草丛中化蛹。蛹深棕色,长约18mm。该虫一年发生3代,第三代幼虫在土表中营茧化蛹越冬。

(2)防治方法。人工摘除幼龄幼虫群集危害叶。根据人纹污灯蛾幼虫有集中一叶上危害的特性;适时摘下幼虫集中危害的叶片踏踩。适时采摘虫叶,能有效控制虫口密度。药剂防治:结合其他鳞翅目害虫防治(如桑螟、桑毛虫)喷药,即80%敌敌畏1000倍液,50%辛硫磷1000~1500倍液。

6.桑蓟马

桑蓟马属缨翅目,蓟马科。全国蚕区均有危害,湖北省蚕区发生危害较重,特别夏秋季高温干旱时,桑叶被害严重。成虫、若虫的锉吸式口器锉破桑叶、叶柄表皮,吸食汁液,使桑叶上出现无数褐色小凹点,受害桑叶容易失水,提早硬化。严重时,成片桑园枝条中上部叶片干瘪卷缩,呈锈褐色,叶质劣变无法饲蚕。

(1)形态与习性。成虫体近纺锤形,淡黄色。在树干裂缝、蛀孔、枯枝落叶和杂草中越冬。卵多产于桑叶背面叶脉组织内,椭圆形,白色透明。若虫初孵无色透明,成长若虫体黄色。虫口密度高峰在8月上旬,大批若虫、成虫密集于枝条中上部嫩叶上危害。

(2)防治方法。清理桑园。冬季桑树落叶后,将枯枝落叶,杂草集中烧毁,桑树主干用新鲜石灰浆涂擦,杀灭在主干裂缝、枯枝落叶、杂草中越冬的成虫。药剂防治。8月上旬是害虫发生高峰期,虫口密度大,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洒桑叶背面。如果饲养中秋蚕,为了蚕作安全,可将采叶桑园划片喷药,以避免蚕儿中毒。

7.桑木虱

桑木虱属同翅目,木虱科。分布于我国南方部分蚕区,湖北省蚕区发生较重。该虫的成虫和若虫吸食桑芽和叶片液汁,其嫩叶卷曲。若虫危害枝条上部叶片,叶背布满白色蜡丝,并分泌甜汁,滴落污染下部叶片,易诱发桑叶煤病和招引蚂蚁,严重影响桑叶质量。本虫除危害桑树外,还危害柏树。

(1)形态与习性。成虫初羽体色为淡绿色,后变为褐色,在桑、柏树体裂缝或蛀孔中越冬。夏伐时迁飞柏树危害。产卵于尚未展开的叶片上。卵近椭圆形,末端尖,有一卵角,初为乳白色,后变为黄色。若虫五个龄期,成长若虫期翅芽肿大,基部有两黑纹,尾端有白毛4束。若虫以针状口器吻在叶背上取食,致使叶面不能均衡生长,叶缘向叶背卷缩,最后枯黄脱落。该虫一年发生1代。

(2)防治方法。实现桑树良种化,栽植湖桑类型的桑品种,减少危害。4月上中旬,即时摘除嫩叶叶缘向背卷缩的有卵叶,降低虫口密度。用80%敌敌畏乳油1500倍药液,或40%乐果乳油1200倍药液,喷洒受害桑树的叶片背面。

8.桑瘿蚊

桑瘿蚊属双翅目,瘿蚊科。分布于我国南方蚕区,湖北省蚕区危害较重,特别是罗田、南漳、远安、郧县等地的部分桑园被害严重。该虫危害桑梢顶端嫩芽,由成虫在其上产卵,幼虫吸食嫩芽汁液,轻者造成桑叶畸形卷曲,重者造成“止心”,以致侧枝丛生,枝条短壮,严重影响秋季桑叶产量,秋蚕小蚕用叶难觅。该虫繁殖快,传播迅速,一旦发生来势很猛,能在短期内导致桑树受害成灾。

(1)形态与习性。成虫似蚊,体形小,色淡黄,头部球形,复眼大,黑色。傍晚至上半夜羽化为多,白天在叶背等隐蔽场所栖息,傍晚后飞翔、活动。羽化当天交尾产卵,寿命1~6天,雌比雄长。卵散产在顶芽未开叶片的内侧中下部,或将开叶片内侧皱缩处。卵长圆形,微弯,状似香蕉。幼虫“蝇蛆”状,纺锤形共13节。初孵时无色透明,老熟时呈淡黄色。初孵幼虫多分布在新梢顶芽未开叶内侧中下部,用口器锉伤嫩芽组织,吮吸汁液致使顶芽弯垂,卷缩而枯死。幼虫经7~14天老熟,体淡橙黄色。老熟幼虫在嫩芽表面用胸骨片固定,身体蜷曲弹跳落地钻入5~10cm土层中,结成圆形囊包,虫体在囊包内卷成“C”形。藏于其内幼虫约一周后体渐粗短,伸直而化蛹。蛹有初蛹期、中蛹期、后蛹期之分,后蛹期的蛹体扁椭圆形,淡橙黄色的离蛹。该虫世代重叠现象明显,在广东蚕区一年发生4代,湖北省发生世代尚未清楚,但危害最重的时期是7月中下旬。

(2)防治方法。耕翻晒土,杀灭休眠体。桑瘿蚊休眠体大部分集中于5~10cm表土中,通过耕翻晒土,既可以改良土壤,又可以把部分休眠体暴露于太阳下晒死,以减少越冬虫口密度。土壤药剂处理:每亩用“甲基1605”兑水3000kg以上,淋湿表土5cm。施药期应在1月上、中旬休眠体开始解除休眠至大量羽化前。此时虫体抗药力差,药效好。喷药杀幼虫,每代幼虫孵化期,用40%乐果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药液喷洒桑梢嫩头,滴液为度。

9.桑象虫

桑象虫又称桑象鼻虫,属鞘翅目,象甲科。分布我国南方面蚕区,湖北省蚕区桑园受害较重。该虫以成虫蛀食桑芽,致使幼龄树树型养成受影响,投产桑园春季推迟发芽,夏伐桑减少发条数,导致桑叶减产,特别在剪伐不整齐,半截枝多的桑园,最适于桑象虫繁殖。一般拳式剪定和整枝(剪去枯枝枯桩)较好的桑园,桑象虫危害显著减轻。

(1)形态与习性。成虫长椭圆形,黑色有光泽。头小,后头部隐于前胸内,口喙管状,向下弯曲,触角膝形。以成虫在半截枝枯桩的化蛹穴内越冬,春季钻出蛹穴在枝条上日夜取食冬芽萌发后的嫩叶。喜食嫩叶柄和嫩梢。成虫不善飞翔,但受惊下落,具假死性,产卵于半截枝皮层蛀穴内。卵长椭圆近不规则形,乳白色。幼虫头部褐色,胸腹部黄白色,常弯曲成新月形。

幼虫孵化在半枯半湿润皮层下蛀食,老熟后蛀入木质部形成椭圆形化蛹穴,以细木丝为盖,化蛹其中,蛹长椭圆形,乳白色。该虫一年发生1代。

(2)防治方法。剪除枯枝枯桩。在冬季和夏季产卵盛期后,剪去半截枯桩枯枝带出桑园烧毁。药杀成虫。伐条后桑芽尚未萌发前及时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喷洒虫体,桑拳,桑芽和枝干。

10.桑叶虫类

叶虫又称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危害桑树的有黄叶虫、桑叶虫、蓝叶虫、夏叶虫等四种,湖北省以蓝叶虫危害最重。幼虫期均在土中活动,食害草根、蔬菜等。成虫危害桑树春叶和夏叶,喜食成长的新梢嫩叶。常群集叶背沿叶缘向内嚼食成缺刻,严重时仅留叶脉。同时,成虫排出的粪便污染梢芽及叶片,严重影响桑叶质量和产量。

成虫食性杂,除桑树外还食害榆树、梧桐、大麻、枫、宁麻、樟树、黄桷树等。

(1)形态与习性。蓝叶虫成虫体长6~7mm,深蓝色,有金属光泽。幼虫体长10mm,胸腹部土黄色,头部、胸部黑色。腹部第5、6节较肥大,尾端弯曲。蛹长8mm,纺锤形,麦秆黄色。该虫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下越冬,次年比黄叶虫早8日左右,4月中旬即出现成虫。具假死性。白天活动,日落至次日晨露水来时不活动。卵散产于土中,幼虫活泼,受惊后身体蜷缩呈假死状,取食草根,种子或茎叶。10月入土越冬。

(2)防治方法。捕杀成虫。利用假死性,于清晨露水未干前,用脸盆盛肥皂水或用簸箕盛风化石灰,置于枝下,震动枝条,成虫受惊落入脸盆或簸箕中,集中杀死。药杀成虫。危害盛期晨露未干,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喷洒,隔一周后采叶饲蚕。留叶诱杀。夏伐时留少数新梢枝不剪,诱集成虫取食,喷洒敌敌畏药液1000倍。

11.桑叶蝉类

桑叶蝉类属同翅目、叶蝉科。危害桑树有桑斑叶蝉、凹缘菱纹叶蝉、拟菱纹叶蝉、青叶蝉等。它们又称浮尘子、叶跳虫。桑园中,叶蝉常混合发生,以成虫和若虫在桑叶背面刺吸汁液,叶面呈现许多小白斑,致使叶质差,提前硬化。拟菱纹叶蝉和凹缘菱纹叶蝉还能传带桑萎缩病病原,使桑树患病。青叶蝉于晚秋集中在一年生枝条皮层内产卵,形成新月形卵痕,使桑枝水分大量蒸发,降低抗寒能力,易干枯,影响翌春冬芽萌发。

表1四种叶蝉比较

桑树的主要病虫害是什么(桑树优质高产栽培技术)(7)

防治方法 剪梢除卵。危害严重地区,桑树落叶后,剪去条长1/3。冬季清除落叶杂草,消灭桑斑叶蝉越冬成虫。药杀成、若虫,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喷洒桑叶背面。喷药枝条杀卵,用50%杀螟松乳油500~1000倍液喷枝。此外,防治青叶蝉必须与大田防治相结合。

12.桑天牛

桑天牛属鞘翅目,沟胫天牛科。全国蚕区均有危害,湖北省蚕区受害较重。该虫以幼虫蛀食枝干和成虫咬食桑梢皮层。危害严重时,能使整株桑树枯死,其蛀孔及虫道常成为其他害虫的隐伏场所。如果成虫环食夏伐后新梢和咬食枝条皮层,造成水分养分输送受阻,枝条枯死或被风折等。它还危害多种果树和林木。

(1)形态与习性。成虫体黑色,密被黄褐色茸毛。羽化成虫咬食新枝皮层,卵产在一年生枝条基部的木质部内,卵痕明显。卵长椭圆形,略弯曲,乳白色。幼虫圆形,乳白色。蛀食枝干木质部,在树体内要经两个冬天。老熟幼虫在树干中下部木质部咬蛀成横穴近外皮层,以木丝填塞孔道。化蛹其中。蛹纺锤形,淡黄色。该虫一般两年发生1代。

(2)防治方法。捕捉成虫,捏杀虫卵。6月底至7月初是天牛成虫羽化盛期,上午7~9时咬食枝条皮层时进行人工捕捉;在春伐或夏伐后新梢枝基部发现桑天牛产卵痕,用手指捏压虫卵至死。药剂防治。在幼虫活动期间,在枝干有新鲜虫粪排出孔,注射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杀幼虫。或用钢丝插入虫孔,机械杀死幼虫。

13.桑蛀虫

桑蛀虫属鳞翅目,透翅蛾科。分布我国南方蚕区,湖北省蚕区也有危害。幼虫蛀食一年生桑树枝条,致受害枝条生长不良,叶小而薄,蛀孔靠近桑芽时,影响发芽开叶,甚至整枝枯死。

(1)形态与习性。成虫体深绛色,夜间不活动,静止时四翅竖起,栖息于桑叶上或杂草中。卵多产于叶背沿主脉一侧,一叶产卵一粒。卵三角锥形,暗紫色。幼虫头部棕色,口器强大而坚硬,胸腹部乳白色。孵化幼虫沿叶柄向下爬至叶柄基部蛀入枝条。受害枝上蛀孔一般在一条线上排列,最下蛀孔有黄色圆柱状粪便排出。幼虫在蛀道中越冬,蛹圆筒形,黄褐色。该虫一年发生1代。

(2)防治方法。用注射器注入25%亚胺硫磷乳油500倍液,药杀蛀道内越冬幼虫,药液从最后蛀孔注入。剪除受害枝条烧毁,降低虫口。冬季用细钢丝从最后蛀孔刺杀幼虫。

桑树的主要病虫害是什么(桑树优质高产栽培技术)(8)

三,桑树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一、冬季桑园病虫害的防治

冬季各种害虫大多数潜伏在树干、落叶和土壤中越冬休眠,病原菌亦停止繁殖,此时是防治病虫害的有利时期,以农业防治为主,结合其他方法,可有效地减轻病虫的危害。

清洁桑园,冬耕除草。晚秋养蚕结束后,清除桑园内及周围的杂草,将地面上的落叶和桑树上的残叶收集沤肥,以杀灭附在枯叶和杂草上越冬的病菌和害虫。冬耕可将相当数量的害虫越冬休眠体翻至土面,经太阳暴晒和冰冻致死。

整枝,挖树病树。冬季剪除枯枝、枯桩及病虫害枝,消灭大量的害虫越冬卵。挖除有记号的桑树萎缩病病株。

刮除虫卵,杀死病菌。冬闲用草把、竹刷等工具抹杀密集在主干和枝条上的虫卵(如野蚕、桑蟥)。用石灰硫黄合剂喷洒树干、枝条,防治芽枯病、膏药病等。

束草诱杀,填塞蛀孔。冬前在树干上束草,诱杀桑尺蠖、桑毛虫等,次春解去烧毁。用石灰加黏土调制成糊状填塞桑树裂隙和蛀孔,堵杀潜伏越冬害虫。

桑苗检疫,预防桑病虫传播。

桑树的主要病虫害是什么(桑树优质高产栽培技术)(9)

二、春季桑园病虫害的防治

越冬幼虫基数高时,应在发芽前进行白条治虫。即3月中下旬,用50%甲胺磷1500倍液喷洒枝条和树干,防治越冬桑尺蠖、桑毛虫和桑象虫。若因桑毛虫越冬出蛰日期与桑芽萌发期吻合时,用60%双效磷1500倍防治。桑瘿蚊发生较重的地方,可在春季5龄期进行摘心灭虫。桑叶虫应采用人工诱杀和捕捉,或用80%敌敌畏1000倍液防治。4月中旬至5月上旬,桑枝上10~20%叶片上有2~3个小褐色斑的桑褐斑病症状时,用50%多菌灵(加0.05%肥皂粉)或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喷治。发现桑赤锈病病芽叶要及时摘除外,对初期病叶呈青泡状斑时,用25%粉诱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新梢和叶片,不影响养蚕。

桑树的主要病虫害是什么(桑树优质高产栽培技术)(10)

三、夏秋季桑园病虫害的防治

夏伐后,离饲养夏蚕间隔时间长,防治对象单纯,重点是白拳治虫。夏伐后3~5天内,用50%杀螟松1000倍液或50%甲胺磷1000倍液喷洒水夏伐后桑拳和树干,防治桑象虫、桑小蠹虫,以免桑芽被害,造成“闷拳”枯死。对春伐桑园、新栽桑园、桑苗圃等,是桑蓟马、桑粉虱、桑螟等虫害的“过渡处”,应用40%乐果1000倍加20%灭多威2500倍液喷治。朱砂叶螨(红蜘蛛)发生严重的桑园,用73%克螨特3000倍液防治。

6月20日前后,夏蚕发种前,是越冬代野蚕,桑螟和桑尺蠖、桑毛虫、桑螟等害虫进入第一次繁殖危害高峰期,防治好此次虫害,能有效地降低以后各代害虫发生基数,为秋季的各代防治打下良好基础。用50%辛硫磷1500倍液或80%敌敌畏1000倍液全面喷治。要注意小蚕用叶先洗,防止农药中毒,以保蚕作安全。

7月中旬,各种鳞翅目害虫普遍发生,梅雨季节将结束,进入高温阶段,桑蓟马危害加重,此时要求夏蚕上蔟后3天内,用50%甲胺磷1500倍普遍喷治,安全间隔期20天。主要防治桑尺蠖、野蚕、桑蟥、桑螟等害虫。7月20日左右,如遇高温干旱天气用40%乐果1000倍液防治桑蓟马,用73%克螨特3000倍液或20%三氯杀螨醇1000倍液防治朱砂叶螨(红蜘蛛),各药剂间隔安全期分别为3天、10天、7天。此次治虫因离早秋饲养时间短,应特别抓紧时间治虫,要求药液使用浓度要准。用叶要先试饲,以防早秋蚕中毒。

8月上旬,早秋蚕期,是桑尺蠖、野蚕、桑毛虫、桑蓟马、桑粉虱等害虫全面发生的高峰期,蚕与虫害争桑叶,养蚕与防治同步,此时要禁止用残毒期长的农药,配药要标准,不得提高浓度,做到划片治虫,防止不规范治虫而引起的蚕儿中毒。以防治桑尺蠖为主,兼治桑蓟马等,用60%双效磷1500倍加40%乐果1000倍液防治,安全间隔6~7天。如以野蚕或桑毛虫为主,并兼治桑粉虱等则应在8月上旬中期用80%敌敌畏1000倍加40%乐果1000倍加25%扑虱灵1000倍防治,安全间隔3~5天。早秋时的湖北气候为高温干旱,易引起朱砂叶螨发生,划片防治,防止蚕儿中毒。

8月上旬到9月上旬,正值中秋蚕期,主要防治桑尺蠖、桑螟、桑蟥、野蚕、桑粉虱、桑蓟马等。根据虫情,早秋蚕结束时,用20%灭多威3000倍加25%扑虱灵1000倍加40%乐果1000倍液防治,安全间隔期10天。中秋小蚕期时用80%敌敌畏1000倍加40%乐果1000倍加25%扑虱灵1000倍液防治。安全间隔期4天。桑里白粉病、桑污叶病发生初期用50%托布津1000倍或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喷叶背。

在晚秋蚕结束,害虫越冬前(11月上旬前)用20%杀灭菊酯8000~10000倍液,或50%甲胺磷1000倍液对桑园全面治虫,喷杀越冬代桑尺蠖、桑毛虫、桑螟幼虫及桑蓟马、桑粉虱、桑瘿蚊等害虫。不养晚秋蚕的地方,中秋蚕上蔟后,鳞翅目害虫幼虫结茧前用药防治,效果更显著,而且对防治桑蓟马、桑粉虱等效果更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