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宝老街位于闵行区七宝镇的核心区域,历经千年繁华依旧。这里既有传统的手工美食,也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七宝老街是一幅立体的历史画卷,当你在街上徜徉时,不妨多多驻足留意街巷中的建筑与河边的石桥,阅读下老建筑的风采。

七宝老街

因寺得名的千年古镇

上海最古老的十大老街(这条上海老街如今繁华依旧)(1)

因寺得名的千年古镇

七宝镇因七宝寺而得名。七宝寺始建于五代十国的后晋时期,原名陆宝院,又名福寿庵,原址位于松江境内陆宝山下。唐末,陆宝院迁至吴淞江畔。

五代时,陆宝院改名为七宝寺。后因吴淞江潮水损坏寺基和吴淞江改道,七宝寺又三度搬迁。宋代初年,七宝寺选中蒲汇塘北、横沥港西为新址,重建。

1008年,所在地因寺得名为“七宝”,七宝镇应运而生。

阡陌街巷

七宝地区的基本格局,形成于北宋时期。七宝老街自明代初成,形制规整,方正对称,呈棋盘格。其中,蒲汇塘与南北大街垂直相交,街分南北,巷串东西,整体呈“非”字形。

南北大街为七宝老街的中轴线,北大街长约300步,南大街长约200步,沿街皆开店铺。行商作贾形成了前店后宅、前店后房、上宅下店的格局。与南北大街相沟通的是一条又一条的小巷,本地称为“弄堂”。那些弄堂的名称,机趣地点穿了其中的内容。

别具一格的传统民居

七宝传统民居建筑从单栋来说,双坡黛瓦的大屋顶为主,层高一般不超过两层。但其整体的组合形式,展现出房宅相连,高低错落的韵律感,线条柔和而流畅。建筑结构多为砖木结构,采用穿斗式的轻型架构,檩木有外露山墙和封闭于山墙两种作法。屋顶形式以悬山和硬山为主,通过前后退进和高低错落关系组合出和谐而富于变化的群体形象。

“后水阁”是临河而筑民居的俗称,也称“吊脚楼”。沿蒲汇塘和横沥泾的房屋,门前临街,后廊吊脚立于河滩,有石阶直达水面。“后水阁”的建筑形式因地制宜,灵活安排住宅,充分利用空间。历史上临河而筑的民居,常常根据水道曲折变化做前街后河或前店后作坊的布局,房屋进深不一。

七宝老街

修旧如旧,以存其真

早年,七宝老街逼仄狭长,由板条石和砖铺成,小巷只是高墙间的夹缝,两侧建筑屋檐相吸,对街的门窗近在咫尺。2000年,秉持着“修旧如旧、以存其真”的原则,对七宝老街进行了保护性修复以及开发利用。

整个修缮过程中,对南北大街的建筑主要以整治和修复为主,建筑形式均保留了原有的民居形式。建筑立面色彩一般使用天然原色,以淡色调为主,白色的墙体,青灰色的屋瓦,黑色的大门,褐色的木材本色,使建筑显得优雅而明快。

北大街改造前后对比

七宝老街进行修复改造时,还对塘桥进行了全面修缮。蒲汇塘桥于1518年集资始建,后屡次翻建。后桥上建棚,以遮阳避雨,形成桥头集市。本次修缮拆除了顶棚,重安雕花栏杆,还在桥侧楹联石加刻了两副对联。

建筑

打卡点

蒲汇塘桥

该桥为三孔式拱桥,主体花岗石质,呈南北走向,跨蒲汇塘。全长31.05米,桥面南边石阶22级、北边石阶23级;两侧桥额分刻阳文楷书桥名“蒲匯塘橋”。蒲汇塘桥今整体保存状况较好。

七宝皮影戏艺术馆

集七宝皮影艺术的展览、制作、演出、研究、收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馆。七宝皮影有百余年历史,系江南皮影的一大流派。集当地民间戏剧、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音乐和地方方言为一体,具有鲜明的传统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地址:北西街95号

棉纺织馆

明清时期,七宝因棉纺织业的发展而趋于繁荣,是江南地区重要的棉纺织品集散地。棉纺织馆结合历史文献,以实物、影像、图文等方式,用全新视角集中展示了七宝棉纺织产业的发展历史,完整地展现了棉织产业种植技术和纺织工艺。

地址:北大街41号

七宝老街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全天

景区门票:七宝古镇景区免费开放,部分景点收费

–END–

资料:上海发布、市文化旅游局

编辑:周捷

来稿请投:zjwxwxczx@163.com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新闻宣传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