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因水而生、依水而建,那自西向东穿城而过的珠江水,是广州的母亲河。在珠江水上,勤劳的广州人民从上世纪20年代起开始建设一座座跨江大桥,其中海珠桥作为第一座连接广州河南河北的跨江桥梁,已成为这座城市灵魂的一部分,它见证了广州的苦难和繁荣,记录了这座城市的重大历史,不仅是广州发展的独特标志,还是每个时代独特的文化印记,成为广州人心中独特的记忆。

20世纪20年代,东望广州城。此时的广州并没有一座跨江大桥,两岸居民只能坐船来往出行。为进一步加强两岸之间的联系,加快河南片区的城市建设,建设一座跨江大桥便提上了日程。

广州海珠桥的路为什么崎岖不平(广州海珠桥的前世今生)(1)

经过一系列的酝酿和前期准备工作,海珠桥于1929年12月动工建设,1933年2月15日正式建成开通,开通之日海珠桥两岸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国民党元老胡汉民题写的“海珠桥”三字匾额,匾额“每字纵横十英尺,即署名二字,亦逾三英尺。”

广州海珠桥的路为什么崎岖不平(广州海珠桥的前世今生)(2)

海珠桥建成之初,为便于大船通行,建造者开创性地安置了电动拉锁,能够把中段桥身分别拉起来,开放上空,以利大船通过。这种孔开合的设计代表了近代中国桥梁建筑的最高水平,是民国广州政府最具代表性的市政建筑之一。

“七七事变”后,为侵占广州,日军对广州进行了长达14个月的狂轰滥炸,海珠桥及南北桥脚成为日本轰炸重点区域,是广州三大灾区之一。图为日军轰炸海珠桥畔,造成许多疍民无辜伤亡。1938年10月,日本军队侵占广州,海珠桥与这座城市一道,沦入魔掌之中,桥上的整套开合机器也被日军运走。自此,海珠桥彻底丧失中段开合功能,并且在未来的多次修复中也未恢复。图为广州沦陷后,一位欲步行经过海珠桥的广州市民,遭到日军盘查。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之战打响,国民党当局眼看败局无法挽回,在撤离前提出“总罢工、总破坏”口号,将海珠桥列入炸毁对象。当日下午,在解放大军入城之际,国民党军人用了100多箱炸药将桥炸毁,桥中孔钢梁沉没江中,南北两孔大梁折断,东南桥墩与西北桥墩皆被炸毁。人们说海珠桥被炸,使广州缺了一条腿!图为1949年被国民党残部炸毁后的海珠桥。

广州海珠桥的路为什么崎岖不平(广州海珠桥的前世今生)(3)

1949年10月28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成立。新生的人民政府在没有外部援助,没有额外经费的困境下,毅然把海珠桥修复工程提上了议程,并由朱光副市长亲自挂帅,全力修复海珠桥。

1950年3月人民政府开始启动海珠桥的修复工程,在修复过程中,克服了材料短缺、资金困难等重重困境。1950年11月7日海珠桥修复工程正式完毕,由市长叶剑英主持通车典礼。图为庆典车队正通过海珠桥。修复后的海珠桥重新连接了广州南、北市区的交通,为广州的跨越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广州海珠桥的路为什么崎岖不平(广州海珠桥的前世今生)(4)

20世纪70年代为了缓解桥上交通拥堵,海珠桥进行了扩建。桥宽由18.3米增加到33米,并设置了非机动车道。改革开放后,随着广州经济的腾飞和外来务工人流进一步增加,扩建后的海珠桥也显得不堪重负,桥上每天推着自行车的人潮,成为那个时代广州快速发展和奔跑向前的缩影。图为20世纪80年代海珠桥交通高峰期的车流状况。

广州海珠桥的路为什么崎岖不平(广州海珠桥的前世今生)(5)

进入20世纪90年代,海珠桥老化日益严重,中孔桥面开始凹陷,桥梁架构也有部分变形,锈迹明显。1995年广州启动海珠桥维修扩建工程。图为修复扩建工程后的海珠桥,桥上赫然一行大字:“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以及“健力宝”和“李宁”等商标广告,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印记。

进入新世纪,广州于2011年11月16日再次启动了海珠桥的大修工程,直至2013年9月2日才完工通车,维修后的海珠桥承载能力大幅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