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江必守淮”,这句话的意思是以淮河以南南方政权讨论守淮如何抵御北方军队的意义。从1946到1948年国民党军损失兵力近三百万,全局有进攻转为防守,国民党将领白崇禧在被动局面下提出的,但最早提出防守这条线的是清初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也曾这样说:“其时之盛衰,大约以淮南北之存亡为断”。

我们将从地理、军事、经济分析江淮地区重要性,正所谓知彼知已,百战不殆。

第一南北军队运送辎重的方式不一样。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也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所在。淮河以北很多河流是季节河流,夏季水位暴涨,水流湍急,冬季河床裸露,河水结冰,根本不适合行船,这就是黄河为什么不能成为天堑的原因,运输辎重北方军队还是靠陆路。人要吃粮,马要吃草,一车拉的辎重也就几百公斤,运输成本很高。淮河以南地区,受充沛的雨水不断补给,形成了一个区域性复杂的水系,水系四通八达。南方运送军队和辎重有船和人就可以了,水路运输成本又是陆路运输的1/20之一,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我们也就明白了我国古代开通南北运河的原因了吧。

另一个原因是不想北方有强大的水军。

古代北方行军打仗分步兵和骑兵,军队到了淮河边,要下马换舟,北方没有四通八达的水系。士兵不习水性,大都是旱鸭子。上船晕船,更别提打仗了,要想消灭南方政权必须有只庞大船队和强大的水军,这就需要宽阔的水域造大船和训练水军,南方军队守着淮河一线目的就是不能让北方拥有船和强大的水军。三国演义火烧赤壁,就是因为曹操苦有大船而没有强大的水军。纵观中国古代史,一共有6次北方统一南方的战争,水军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再了解一下南北农作物的收成。秦岭-淮河一线也是水田和旱田的分界线、北方暖温带是旱田两年三熟。收成还要看老天脸色,希望风调雨顺,如果旱或涝都可能减产或颗粒无收。反观南方,亚热带的水田一年两熟到三熟.在宋朝时期太湖平原土地等到充分开发,有一句俗语叫苏湖熟,天下足来形容太湖平原粮食高产稳产。10万平方公里的江淮平原足以养精兵15万。

作为进攻的北方怎么消灭南方政权呢?从哪个方向进攻更有利于消灭南方政权?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古人所说的“守淮”,并不是指把守淮河,而是守住江淮之间的南北通道。

自古以来,我国南北联系的通道主要有三条:

第一条东线主要借助淮扬运河,由徐州南下,泗水入淮河,再走淮扬运河(邗沟),经广陵渡(长江古渡口,位于今扬州市)过长江;南方政权中心在太湖平原地区,这条线路核心是徐州,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徐”,谁控制了徐州,可以北过黄河、南下淮河、西出中原,东控连云港。隋灭陈国的战争,杨坚的儿子杨广领兵50万过长江灭陈国,当时的陈国以长江为天险守江南,隋军多路齐发,只用了4 个月就灭了陈国。

中线自开封南下过淮阳,沿着沙颖河进入淮河,沙颖河是淮河最大的支流,再由淮河进入淝水,过寿春、合肥,经巢淝运河入巢湖,从濡须水入长江;合肥是江淮的中枢,我们知道诸葛亮5次北伐,其实孙权也5次北伐合肥,如果攻取合肥,拿下寿春,魏军难以在淮南立足,魏国也当然知道合肥的重要性,孙权5次攻伐都无功而反。

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前秦符坚仅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就统一了整个北方,结束了自永嘉之乱以来,北方近百年的动乱。符坚想一鼓作气统一全国,完成秦皇汉武的伟业,便急于挥兵南下灭东晋。分兵两路,主攻寿春,襄阳为辅。淝水之战符坚惨败,东晋胜利原因是君臣和睦,上下同心,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东晋胜在人和。苻坚失败的原因,他虽然统一了北方,但内部并不稳固,在没有完全巩固他的统治情况下挥师南下,在战场用人不当,又轻敌导致兵败,刚统一的北方又四分五裂。符坚输在人不和上。而曹操虽然赤壁之战惨败,但北方还在曹操控制之下,可见曹操有他的过人之处。

西线则是从洛阳南下,途中经过叶县、南阳,再从襄阳入汉江,顺江而下,至汉口入长江。元军灭金之后,1268年开始声势浩大的灭宋战争。前后用了六年时间攻下襄阳,为了攻取襄阳,在襄阳西训练水军7万人,造战船5000艘,以增强蒙古水军力量,还用了当时最先进攻城利器回回炮才攻取汉江北岸的樊城,因无援兵汉江南岸的襄阳投降,1274年元军沿汉水南下入长江,两淮地区元军牵制宋军主力不能增援长江中游,三路合击,最终灭亡南宋。南宋灭亡也有自身原因,权臣佞臣当道。主帅怯战,多名宋将投降元军。

淮河为什么能划分南北(淮河不但是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1)

淮河为什么能划分南北(淮河不但是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2)

为什么选择这三个线路呢?因为这三条线路河流水位稳定,有打造战船训练水军的地方,而且打造的战船有驶入长江的通道。

反过来看,如果南方政权有北进统一全国的想法,守淮便守了自己前进的大本营。淮河以北就是中原地区,古人云,得中原者得天下,淮河以北的政权也担心南方军队北上,问鼎中原。所以无论从军事上、经济上还是地理位置上都决定了淮河的战略价值,淮河南北也就成了南北政权争夺的焦点。

被称为天堑的长江为什么不能作为守江南最重要的防线呢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经过湖北宜昌之后,水势逐渐平缓。人们一般以此为界,将宜昌以西称为长江上游,以东是为中、下游,长1771千米,江面平均宽度在1000-2000米之间,然而,江面虽然宽阔,水流不急,极易横渡,伟大领袖毛主席73岁高龄还在武汉横渡长江,因此这一段可以渡江的地方极多,易攻难守。

以长江作为南北对峙的前线,长江以南城市大都临江,缺乏战略纵深。一旦长江成为前线,即使敌军无法越过长江,迫于军事上的骚扰和重压,百姓必然逃往别地,苏湖地区无粮可收,无兵可征。而广阔肥沃的江淮平原对北方政权来说是充足的粮食和兵源。此消彼长之。二来,江南地区地理屏障极多,各地理小单元之间沟通十分不便,而长江则是区域之间往来沟通的天然快速通道。一旦北军迫近长江,很容易切断江南各个区域之间的联系,因长江以南地形多山多丘陵,各个击破。南方政权离覆灭也就不远了。此时,“守淮”的重要意义也就彰显出来。一句话,南方政权一旦丢失江汉平原和江淮平原,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