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此地有冷家、张家、于家、刘家、王家等五个庄子,因都地处昌水河下游,统称“下五庄”。

另一说,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有于、张、王、刘、冷、姜姓先后定居于昌水河下游,因建村处低洼多湾,故命村名“下洼庄”。明末合为一村,优贡冷光斌取诗经“夏屋渠渠”之意,改称夏屋庄。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又分为三村,本村居西,故名西夏屋庄。

“夏屋”,据说是村里一位叫冷光斌的文人(村志记载为优贡),取诗经中“夏屋渠渠”的典故而起名。

根据族谱记载,当地冷姓系从平度(冷戈庄)迁出,后逐渐繁衍为大户,又析出朱吴镇冷家村等分支。

海阳岛子村宋氏族谱(海阳夏屋庄冷氏族谱序)(1)

海阳岛子村宋氏族谱(海阳夏屋庄冷氏族谱序)(2)

夏屋庄冷氏祖祠,年久失修。古老的“云盘墙”只剩下当初的三分之一,族人积极捐款捐物,于2018年3月22日,农历二月初六,动工修复。

海阳岛子村宋氏族谱(海阳夏屋庄冷氏族谱序)(3)

海阳岛子村宋氏族谱(海阳夏屋庄冷氏族谱序)(4)

夏屋庄嘉庆己卯(1819)冷氏族谱序

吾家皆同宗也,而源流,溯平度迁海邑也。惟父老是凭,世世相传。明朝中叶,自平度徙居夏屋庄,乾隆元年分籍海阳。平度有记云:发城河南夏屋庄一支,三甲之裔。河北一支则同迁也。询诸族人,佥曰:始于益都,已失其讳。迁于胶邑,再徙平度,家于怙尤之西,因呼为冷格庄。族人之分甲则由富、贵、宽三祖始。而东徙者有家庙遗址及东北祖墓,近茔地数亩。以是数语相叮咛然,谨志之不敢忘。呜呼!此数事者,传之久矣。叙族谱者述之备矣。然生也晚,弱冠游辽海者十余年,孝弟多亏焉,间雍睦余家。久徙辽海者,盖强半岛时间,三甲南支绩祖,九甲南支一敬兄、恃敬兄,勤修祠堂,恨未久见。嘉庆丙子科应乡试,与寿昌孙相遇到济南,殷殷笃家人之谊。己卯秋,三甲南支光韦兄笃理祠堂及坟墓,复以修主事来告。呜呼,谁无父母,同此祖宗而独任艰辛,不辞烦剧,足令合族人等景仰钦慕。此尤我冷氏一宗之最胜事也,勿可及哉,勿可忘哉!海邑村学敦睦者,有井子村建兄及子倒元猷辈,本系宁海乳山县人也,亦乾隆元年隶海阳。其叙族谱虽详,未及夏屋庄者,何及?盖平度呼余家为东,而诬之也。韩格庄龙南讼与吾祖寅恭公兄弟雅好,时相往来然。与彦超伯,彦度、彦昭叔并相善,亦常嘱云:夏屋庄、韩格庄、井子村,俱系平度三甲富祖之裔。呜呼,其果然也耶?细下尽然也。细观之猷谱叙视乃翁,建兄叙其委曲求全者不可期也,而猷幸其及今为之。为之而已,不早也。而尤惜其未能徙同也。呜呼!然为人子然,独何心而忍听吾族之久无谱乎,而忍令吾谱久而不一叙乎!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不待智而后知也。我圣祖仁皇帝重训,教民首敦孝,次弟,次笃宗祖。吾宗启雍睦之首者,一敬兄;为同宗者,元猷侄次子;二人之后,尔识、乐昌;继二而光大吾宗者,莫如光韦兄。吾不知继兄而克如前烈者,更属何人。呜呼!源流难溯,同宗之雅谊,堪追父老是凭。此后之雍和可冀,昭穆相因,箕裘不替,是所望于之笃宗祖族而谨諄者,庶相继于无穷也夫。

嘉庆己卯夏五日下浣邑庠生十九世

琬玉字泉亭号东果园又名然叙于朝阳书屋

夏屋庄冷氏族谱序

先世之播迁也,书自云南,遂迁湖北,已失其讳,再徙青齐益都县枣行村。时有讳忠、讳恕、讳超岩三公者,兄弟由是析居,各有所徙。三支超岩公徙居胶州,村名黄埠岭;次支恕公徙居高密紫岚庄;长支忠公徙居平度,家于怙尤之西,呼为冷格庄。世世相传,惟父老是凭。族人之分三六九甲,则富、贵、宽三祖始。其后人繁衍,复由三六九甲按支又各分南北。由平度而东徙者皆富祖之所出也。余先世由平度冷格庄南三甲徙居海邑发城集昌水河南夏屋庄。世远年湮,宗祠被盗,兼遭兵燹,谱牒有失。自八世以上七世失讳无传。八世以下至十二世,只记世次,不知奉祀何人。十二世以下相继而考者,分为七支,徙居不计其早晚,皆系三甲富祖之裔。惟望以后各按世次填注,派列承嗣,承无有充,裕后克昌,庶相继于无穷者焉。

民国三年春三月即一九一四年,平度复以纂修谱书事来告,故遵照先曾祖然公以述之,谱牒简为恭叙,以便刊印。惟欲多印部数,凡由平度而外徙者,各处存留,以笃宗族、敦睦、雍和之义。

二十二世前清太学生化昌又名尊年字诏廷号观南敬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