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鸽毛滴虫病的原因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毛滴虫病鸽子有什么症状?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毛滴虫病鸽子有什么症状(引起鸽毛滴虫病的原因是什么)

毛滴虫病鸽子有什么症状

引起鸽毛滴虫病的原因是什么?

一、诊断技术

1. 流行病学诊断

鸽毛滴虫可感染各品种、各日龄的鸽子,引起 乳 鸽 ( 1 月 龄 以 内 ) 、 童 鸽(1~2月龄)的死亡,死亡率达30%~80%。成年鸽常无症状,但为带虫者,可在几分钟内将虫体传给乳鸽和同群鸽,从而导致鸽群毛滴虫病连绵不绝。

鸽毛滴虫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经口感染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比如乳鸽采食亲鸽嗉囊中的鸽乳时、成年鸽接吻时均会传播该病。被鸽毛滴虫污染的巢盘、垫料、饲料和饮水也可导致疾病的传播。创伤未闭合的脐环可感染毛滴虫而发生脐型鸽毛滴虫病;鸽子采食较粗的砂子或尖锐谷物而造成的黏膜损伤为毛滴虫的感染创造了条件,是咽型鸽毛滴虫病最常见的诱发因素。此外,各种应激因素、环境卫生差、饲养密度大和其他病原感染均可促使鸽毛滴虫病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鸽毛滴虫病在温热、潮湿的环境条件下易发生;如果鸽毛滴虫与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副黏病毒、链球菌、蛔虫等混合感染,会加重该病病情。

2. 临床症状诊断

鸽毛滴虫病的潜伏期为4~14天。乳鸽因母源抗体尚在,出生后的几天若被感染仍可健康生长,但6~15日龄时易发生急性感染,感染10天后常因饥饿、消瘦而死亡。乳鸽和童鸽感染后,羽毛松乱,食欲减退,饮水增加,腹泻,消瘦,口腔分泌浅黄色黏稠物等。成年鸽感染后常无明显临床症状,主要表现是生产性能降低,如生长速度、产蛋率和飞翔的速度、高度及耐力等均受到影响。该病临床症状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咽型。常见,危害大。病鸽流恶臭味青绿色涎水,伸颈吞咽,嗦囊塌瘪,有时有浅黄色黏性分泌物出现于嘴角、咽喉部、食道等,使病鸽不断地张口、摇头、甩头,病鸽的采食、饮水和呼吸受到影响,有的病鸽发出轻微的咕噜咕噜声,有的病鸽下颌外突出,手触感觉有黄豆大小的硬物。病鸽最终因窒息而死。死前病鸽的眼结膜、口腔黏膜有发绀现象。

②内脏型。病鸽羽毛松乱,精神沉郁,采食量减少或废绝,饮水量增加;龙骨呈刀状,体重严重下降,水样下痢,排硫磺色带泡沫黏性粪便;迅速消瘦、死亡;有时粪便带血,沾污肛门周围羽毛;鸽子呈企鹅样,双翅下垂,尾羽拖地,缩颈呆立。

③脐型。少见,多发生于28日龄内的乳鸽。病鸽行走困难,叫声微弱,抬头伸颈困难,呈前轻后重样,有的病鸽发育不良,变成僵鸽,重病鸽最终死亡。

④外伤感染。少见,多发生于有外伤的鸽子,感染的伤口红肿、发炎,最后形成黄色痂块,病程较长,很难恢复。

3. 病理变化诊断

①咽型。病鸽口角、口腔内壁、咽喉等处的黏膜上常有纽扣或黄豆大小的干酪样物或溃疡面,形成伪膜,内含有大量虫体,称为干性溃疡;若湿润,则称为湿性溃疡。

②内脏。食道中有干酪样白色小结节,嗉囊有黄色积液。腹部脂肪减少;肝脾肿大,表面有界线分明的灰白色小结节;肺表面有大小不一的黄白色结节;胰腺潮红、肿大;肠黏膜增厚,表面呈糠麸样。产蛋鸽泄殖腔腔道变窄,排泄困难。

③脐型。口腔和内脏无明显变化,仅在脐部及其周围皮下有炎症,呈干酪样、溃疡性肿块,肿块变软后切开可见浅黄色黏液。

4. 鉴别诊断

①鸽念珠菌病。常发生于嗉囊,黏膜增厚,上有白色、隆起的圆形溃疡,有的食道和腺胃也可出现溃疡,偶尔呕吐,突出物呈豆腐渣样。

②白喉型鸽痘。黄白色的结节出现在口腔、咽喉、眼部黏膜,严重时出现在气管、食道,有时与皮肤型混合在一起。内脏常无变化。

③鸽沙门菌病。肠型,病鸽腹泻,排黏稠或水样、褐色、带泡沫的恶臭粪便,迅速消瘦。关节炎型,病鸽关节肿胀,翅膀下垂,发病迅速。内脏型,肝、脾、肾、心、胰腺上有肿瘤样、油腻、灰黄色、针头大到黄豆大的结节,呼吸困难,迅速消瘦。神经型,腹泻,翅、腿麻痹,发病率达5%。

④鸽结核病。病情发展较慢,顽固性腹泻,贫血,消瘦,呼吸困难,关节肿大,胸肌萎缩,胸骨显著突出,腹腔中充满血液,肝脾肿大,肺布满结核病灶,有时见到肠结核、肠系膜结核。

⑤鸽曲霉菌病。食入发霉饲料,肺和气囊上有肉芽肿结节,呼吸困难、喘气,显微镜下观察到霉菌菌丝和分生孢子。

⑥鸽支原体病。鼻涕由水样转为浆液性或黏液性,之后鼻内分泌物增多堵塞鼻孔,导致病鸽常打喷嚏,颜面肿胀,流泪,眼睑发炎、肿胀,眼角有豆腐渣样物质,咳嗽,呼吸困难,气囊增厚、浑浊,有干酪样物附着,有的肺部出现瘀血。

⑦鸽生物素缺乏。眼睑、嘴角、脚部皮肤有颗粒状或痂样物,眼分泌物多,上下眼睑粘连,脚趾和脚底皮肤角质化、皲裂,有赘生物。

5. 实验室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还需进行实验室诊断。病鸽样本直接涂片的显微镜观察和体外鸽毛滴虫培养后的显微镜观察是诊断鸽毛滴虫病的常用方法,确诊的关键是观察到活的鸽毛滴虫虫体。其他PCR、RAPD、RFLP和高通量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比显微镜观察法更灵敏。

二、防治技术

1. 平时预防技术

①加强饲养管理。确保饲料营养水平,保持鸽舍、饮水和饲料的清洁卫生,保证合适的饲养密度。及时正确地做好其他疫病(如鸽痘、鸽新城疫)的疫苗接种工作,以防其他疫病导致鸽体抵抗力降低而诱发鸽毛滴虫病。

②做好消毒工作。仔细打扫鸽舍,鸽粪堆积发酵。鸽毛滴虫对高温和消毒药的抵抗力较弱,对火碱、石灰乳、来苏尔等常用消毒药敏感。因此,平时可用火焰喷射器对墙壁、地面、不锈钢笼具等进行高温消毒,以及用20%石灰乳(1份熟石灰 4份水,搅拌成乳剂)、2%~3%火碱、2%来苏尔等进行环境、鸽舍、养殖器具的消毒,以杀灭鸽子体外的毛滴虫。

③药物性预防。用药物消灭鸽体内的毛滴虫以防止病原传播是预防和控制鸽毛滴虫病的重要措施。甲硝唑较为常用药物,使用剂量为50毫克/千克体重。鸽出壳后应饲喂甲硝唑3~5天,2月龄时再饲喂甲硝唑3~5天,后备种鸽4月龄时要离地饲养,配对上笼前饲喂甲硝唑5天。一般每隔1~1.5个月,种鸽饲喂甲硝唑3~5天。硫酸铜是一种经济型试剂,用0.05%硫酸铜进行饮水以预防鸽群毛滴虫病。

2. 发病时治疗技术

①强化饲养管理。降低饲养密度,补充营养物质,保持鸽舍等环境干燥卫生。

②强化消毒工作。及时对食槽、垫料、鸽舍进行消毒、杀虫,保持饲料、饮水清洁卫生。用0.2%~0.3%硫酸铜溶液或其他消毒液,如0.03%百毒杀对鸽舍、饲养用具、场地等进行喷雾消毒,每天1次,连用5~8天。

③使用有效药物治疗。及时发现、隔离病鸽,用0.5%硫酸铜溶液饮水5~7天,并配合使用维生素和其他助消化药物。氨硝噻唑、甲硝唑、地美硝唑、洛硝哒唑、卡硝唑等药物可用于鸽毛滴虫病的治疗,但近些年陆续出现了针对这些药物的耐药性毛滴虫株,联合用药(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或先后使用)可以初步解决这一问题,但在治疗鸽毛滴虫病时哪些药物可以联合使用还需要摸索。罗峰(2008)曾将地美硝唑与环丙沙星和制霉菌素联用,可提高抗虫效果,也能减少地美硝唑用量、降低对宿主的毒副作用。几丁质、大蒜素以及鸡冠花、金莲花、花椒、青蒿和荆芥等的水提取物具有杀毛滴虫的作用。刘思伽等(2009)制备的鸽滴清对毛滴虫病的治疗有效率达95%,治愈率达80%。另外,某些单位生产的部分制剂也具有抗毛滴虫的作用,比如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研制的神力灭滴灵,不仅能治疗鸽毛滴虫病,还可以控制细菌感染。

④做好死亡鸽无害化处理。具体操作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如《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6548-200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