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和看书哪个好区别到底有多大(但你知道听书和读书的不同吗)(1)


经常有家长对我说:

“老师,孩子作业太多,学业负担太重,实在没有时间读书,我能够用听书的方式,让他去了解一些名著吗?吃饭,洗澡,上学或者放学的路上都可以听一听,充分的利用零散时间,这种方式怎么样?”

“老师,我们家孩子视力不好,他老是看书,我很担心他的视力,所以我还是想让他听一听书,这样一举两得,既保护视力,又能读到了想读的书。”

应该说,从利用零散时间和保护视力的角度来说,听书这种方式不错,但是不能用听书代替读书。

为什么呢?

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 听书和读书是两种不同的信息接收方式。

听书是被动状态的信息接收,被动状态下很难高度集中注意力。有时候注意力分散,忽略过去一些东西,并不觉得有什么损失。就好像是看肥皂剧一样,跳过去一集两集,都可以接着去看。

但是读书则不同。读书是一种主动获取信息的行为,如果不高度集中注意力,很难真正把握所读的内容。尤其是对于阅读名著而言,更是如此。对一个高质量的干货多多的文本,我建议还是要采用读的方式为好。

第二, 听书和读书获取信息的速度大不相同。

听书的速度远没有读书的速度快。一般来说,正常的语速每分钟200字左右,受语速限制,我们没有办法听得更快。但一个人如果有相当的阅读训练,那么一般读书的速度可以轻松达到每分钟至少200字以上,如果所阅读的是一般的信息或者流行的小说等,每分钟四、五百字都没有任何问题。从高效获取信息的角度来说,听不如读。

第三, 听书和读书的自由度大不相同。

如果是听书,我们必须按部就班一词一句地听下去。通常不会因为某个部分很熟悉,于是就跳过去,因为我们不太容易一下子就恰到好处地跳到我们不熟悉的那个部分去。但是读书则不同,当某一个部分很熟悉时,可以很自然的跳过去,跳到不熟悉的部分再很自然地慢下来。

也可能听书时某一个部分没有完全听清楚,听明白。这时候当然可以回听,但回听会比较麻烦。可是从读书的角度来说,如果某一个部分没有完全读明白,可以很自然地回读。而且想读几遍就读几遍,想在什么地方停下来就在什么地方停下来,这样随心所欲的自由控制状态,是听书很难达到的。

第四,听书和读书的文本选择受限程度不同。

口语和书面语是两套不同的系统,虽然现在在相当程度上言文一致,但是书面语的表达和口语的表达还存在相当的差异。一些名著,尤其是翻译而来的名著,如果采用听的方式,则可能会有很多长句子不容易断开,听清楚,听明白。对古典名著、古典诗文来说更是如此,如果不是对文本非常熟悉,有些时候难免和听天书一样。


听书和看书哪个好区别到底有多大(但你知道听书和读书的不同吗)(2)

当然,也不是说在任何时候都必须读书而不是听书,在特定的条件下,听书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比如,在不太不适合阅读的环境当下,晃动的交通工具中,光线很昏暗的空间里,手里正忙碌着其他事情,又想要获得一些信息,当然可以选择听的方式,这可以充分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

又比如,有一些内容不是只看单纯的文字就可以。诸如评书,戏曲等,只看文学脚本是一回事,如果能够听到声音的演绎,甚至看到舞台上的演出,其所包含的丰富效果,则要远大于读相应的文学脚本。

再比如,如果我们对某一些经典非常熟悉。诸如各种古典诗词,文学名篇等,因为对这些内容非常熟悉,所以在听的过程中,可能会自觉不自觉的跟着去读去背,或者把其中的一些内容和现实生活,和自己所读的某一些东西联系起来,就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阅读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不能希冀别人告诉你一些方式和方法,于是你就能够读得又快又好,必须要亲自去尝试才行。只听不读远远不够,尤其是要做一些深度的阅读,一定还是要以读为主,而不能用听的方式来代替。

当下,流行各种各样的听书APP。把某一些经典拆解开来,提供给听众。这种方式如果作为入门性的了解,充分的利用零散时间去吸收一些有用的知识和信息,完全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如果以为自己听了某一本别人拆解过的书,于是就以为自己真正读了那一本书,那则是典型的自欺欺人了。这和一张口就说出一连串自己都从没读过的书单来吓唬人,在本质上并无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