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觉得写东西很有意思,边写边思考,真的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也很愿意将自己思考的结果和各位读者朋友们分享讨论,说不定还能碰撞出一点心的感悟。

天府新区成都中心城区(环形成都下的困境)(1)

之前写了几篇成都城市化发展的文章,对成都的“中优西控东进南拓”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成都除了和北京城市规划形状相仿外,和其他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都不大相同,环形成都的设计让整个成都的发展在过去30年都是以市中心天府广场为主的。

可是随着“东进、南拓”的战略推进,城市的重心已经逐渐南移,尤其是南边,天府新区都建设到眉山板块了,整个城市的中轴线长于50多公里,可以说是全国之最。但也不得不让人思考,南拓的距离是不是太远了?

为什么会这样想,成都的城区发展近几十年都是围绕天府广场为中心的一二三环,再往外辐射就是周围的卫星城,也就是现在所谓的二圈层,往前翻10几年,可能周围二圈层的几个核心区域不相上下,甚至西边的温江郫县还要占些先手。

可是就在这短短的十几年内(汶川地震后),政府智库从长远角度考虑,将整个中心彻底的南移,先是农田变高楼的高新区,再是距离主城区30公里以上的天府新区重点打造。30多公里直线距离是什么概念?大概就是崇州到成都的直线距离。

天府新区成都中心城区(环形成都下的困境)(2)

这样空间位置上的斗转星移,尽管规划很好(南边多丘陵沃土),但时间确确实实太快了。

在短短的十年不到的时间里,让整个城市重心南移,一方面靠不断增强的城市竞争力吸引更多的人才落户去填补新城新区,另一方面将主要的工作区域、产业规划、商业配套、政务办公资源都集中在南边,引导整个就业人群自发的向南边迁移。

但在这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一个无法忽视的现实:迁移速度过快导致整个人口转移面临重重困境。这就好像是一句俗语: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蛋。

几十年形成的环形成都让这一迁移的难度又再一次加大,不同于广州、上海等一线城市,老区和新区的发展鲜明且差异,在越秀区居住习惯的老广州人并不会觉得新城市中心天河区对他们来说太遥远,新区老区无论是配套、交通、繁华程度上都交界自然,浑然一体。

天府新区成都中心城区(环形成都下的困境)(3)

但散状分布的成都市区,就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且不说住在主城区三环外二圈层的市民,就连主城区的市民在面对距离自己那么远的新区时,也是充满着陌生之感,好像那里和自己毫无关系。

网上关于主城区和天府新区的争论很多,“未来看天新”又或者是“主城才是真成都”的言论其实都不重要,但现在眼下最大的矛盾,建树认为是接下来总结的几点:

主城区设施老化和中优政策的矛盾

居住在三环内主城区的市民现在普遍都有这样的共识:主城区许多区域实在是太老了,带头大哥铁路新村、曹家巷工人村都是快70年房龄的楼盘还伫立在一环边,大量的房源诸如五大花园、白果林、玉林、东光、海椒市、双林、八里以及甚至部分内环房源房龄也都在30-40年,在中优政策下,这些房源拆迁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即使美化改造,也不能让区域彻底焕新。

而许多居住在这里几十年的老成都人,无论是从习惯还是周围亲戚朋友居住的角度来看,都不愿意搬离到离主城区太远的地方,对他们而言,新区是陌生的。整个区域公共服务的不堪重负让老成都居民面临两难抉择:三环内新房因为稀缺及不菲的土地出让价格买不起;但现有居住的环境和条件又急需得到改善。没有选择,也无法选择。

天府新区快速发展和人流不足的矛盾

天府新区核心发展的思路就是通过产业、配套去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优质人才,整体从年龄结构上来看,更多的是年轻人群来此定居,从购房数据上来看也可以映证这一情况。但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因时间上的快速推荐,与老城区的割裂的这段中空期会让新区很尴尬,无论是否愿意承认,夜晚的天府新区可以讲几乎没有任何人。这几年连高新区都还没有填满的新成都人,哪来的外溢分给天府新区呢?即使规划向好、发展向好,依然会面临人流严重不足的诟病。

城市环形分布和南下直拓的矛盾

最后要说的就是城市的分布形状。之前也聊过,因为发展沿袭的习惯,成都从现状推断短中期趋势:一定是围绕主城区环形分布。“青羊 光华新城”、“北部新城”、“大源西 西航港”、“大面 三圣乡”会形成几个最核心的人口密集居住新城。这些多中心区域会分流大量的新区人口,在一路向南的背景下,也许三环内的主城区留人乏力,但这些中心都是一个个的硬茬,未来南下新区的发展会受到直接影响,这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矛盾。

天府新区成都中心城区(环形成都下的困境)(4)

总之,也许往长远看,连渔村都能建成国家大都市的深圳也不过经历短短数十年。新区的发展是人口汇聚、产业兴旺的必有路径,但其中需要经历的阵痛也是在所难免。

居住在哪里都不重要,只要你热爱这个城市就好。

建树杂谈,每日奉上。喜欢的朋友关注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