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如何走出病耻感的牢笼?

精神分裂症患者经常会因为病耻感而对疾病视而不见,对医生羞于启齿,对自己固步自封。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往往比其他疾病的患者来得更加强烈一些,这种糟糕的内心体验无形之中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画地为牢”,困住了他们走向社会的脚步,那么,病耻感究竟从何而来?会给患者带来哪些影响?患者要如何应对病耻感,冲出“牢笼”,回到生活正轨?

精神分裂症患者该如何走出来(精神分裂症患者如何走出病耻感的牢笼)(1)

精神分裂症患者为什么会有病耻感

其实不只是精神分裂症,很多其他的疾病也会让人产生病耻感。病耻感是指疾病患者因患病而产生的一种内心的耻辱体验,是患者继发的一种心理应激反应。

人们往往对于精神疾病存在刻板印象,普遍认为精神疾病患者能力低下,性格敏感偏激,有暴力倾向;这种刻板印象容易使人们对精神疾病患者产生偏见,对精神疾病患者感到畏惧、愤怒等;这些偏见导致歧视产生,使患者受到不公平对待,因而患者内心会产生一种负性的情绪体验,也就是所谓的病耻感。由于社会观念和认知的问题,不只是精神疾病患者,其家属可能也会遭受更多的歧视和偏见。

精神分裂症患者该如何走出来(精神分裂症患者如何走出病耻感的牢笼)(2)

病耻感会给患者及家属造成怎样的影响?

病耻感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的影响多数是消极的,病耻感会影响患者寻求治疗的行为、治疗依从性、社会适应功能,对患者的康复也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因为害怕患者被贴上“标签”,为了不受歧视,患者往往会隐藏病情、病史,不配合治疗,不愿意用药,或者不愿意去精神专科医院进行就诊。

对于病情控制得很好,甚至是康复后重返社会的患者,即使能够胜任工作或者学习,往往也会因为雇主、同行、同学等歧视所导致的病耻感,而丧失许多工作学习的机会。而因此造成的无学可上,无业可就的状态往往又会加深患者的病耻感,使患者感到自卑,失去自信。

精神分裂症患者该如何走出来(精神分裂症患者如何走出病耻感的牢笼)(3)

病耻感不仅会影响患者本人,也会对其家属造成一定的影响。家属能明显的感受到外界对患者的贬低歧视态度,怕出门被人“指指点点”,因此往往会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同时,这也会影响不少家属对待患者的态度,将患者视为负担,过度指责等,而缺少家庭的支持,患者的康复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患者及其家属应如何应对病耻感?

显然病耻感已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康复,为了减少它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的负面影响,可以:

1. 多了解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羞耻和恐惧源于无知,患者和家属要多了解疾病知识,要知道精神分裂症只是一种慢性病,经过规律治疗,多数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甚至痊愈,做到自己心中有数,从而减少因偏见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2. 多了解怎样做有助于康复:一定要长期规律治疗,不要因为任何原因随意减药、停药、藏药;出现药物副作用,及时向医生咨询医生解决办法;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如果口服药物依从性不好,可以选择长效针剂等,及早地康复或许是对抗“闲言碎语”最好的方法。

精神分裂症患者该如何走出来(精神分裂症患者如何走出病耻感的牢笼)(4)

3. 多进行生活技能训练:精神分裂症患者活动较少,家属应帮助患者制定生活技能训练计划,如安排合适的工作和休息时间,逐渐开始有规律的生活,注意外在形象,做一些家务,也可以适当参加一些健身活动,增强体质,不要整天无所事事,有事可做,并且有能力做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患者自卑感。

4. 多进行人际关系交往:精神分裂症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性格冷漠、行为退缩,同时因为病耻感会有一定程度的不愿与人交往,封闭自己,家属要帮助患者恢复原有的人际关系,发展新的人际关系,促进患者与家人、邻居、朋友,甚至陌生人的交流,有利于增强患者自信,融入社会。

5. 多关注患者病情变化,避免复发: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巩固治疗;仔细观察患者睡眠、情绪、行为、药物反应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就医;预防一些生活事件或者紧急情况对患者造成应激反应,安抚患者情绪并帮助患者解决问题等。

精神分裂症患者该如何走出来(精神分裂症患者如何走出病耻感的牢笼)(5)

在此,也希望公众能够科学看待精神分裂症,多一些理解与包容。其实,精神分裂症被污名化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大多数人不了解这种疾病,一个人越了解这种疾病,对待这种疾病就会越从容。精神分裂症就像糖尿病、关节炎或心脏病一样,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患者不应该为患上这种疾病而承受外界的偏见或歧视,也不应该因此而感到羞耻。没有了偏见和歧视,才会有理解和包容,患者才能彻底抛开病耻感,减轻心理负担,提高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结语

污名化通常归因于无知,社会对精神分裂症的不了解,所以本能地排斥患者,使患者社会群体归属感缺失,游离在社会的边缘,但相信随着医疗的发展,精神分裂症知识的普及,患者也能够早日冲破病耻感的“牢笼”,重新回到这个美丽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