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战役后,杜聿明计划重夺济南,如果这样,还会有淮海战役吗?

杜聿明反攻济南计划(杜聿明计划重夺济南)(1)

淮海战役示意图

白崇禧的水平,不管谁来排,在那个阵营里都是前三的水平。所以校长请他来统一指挥淮海战役战役(他们叫徐蚌会战),既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也算是有眼光。

济南战役之后,杜聿明搞了一个反攻济南的计划,校长看了看放在了一边,对杜聿明说:“光亭啊,现在重要的不是济南的问题,东北吃紧,你去东北帮助卫俊如去吧。”

于是反攻济南的计划搁浅。当然,也有人说杜聿明这是在糊弄老头子:粟裕和许世友在济南按着王耀武在地上摩擦的时候,你徐州几大兵团兵强马壮都不敢北上,现在济南都丢了才嚷嚷着反攻?

不管怎么说济南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济南不丢,或是济南反攻得手,那肯定就没有后来的淮海战役了!

但现在光头佬需要面对的战局是这样的:东北卫立煌已经基本没戏了,锦州一丢,全东北都被林罗刘包了饺子;华北傅作义面临东野和华北军区两大压力,迟早得完,他犹豫的是逃到绥远还是逃到南方的事;白崇禧刚刚在确山敲了陈赓和陈士榘一下子,正冷眼旁观;猪将军刘峙在徐州,眼看着粟裕的华野和刘陈邓的中野围了上来。

校长看了看肥头大耳、贪吃贪睡的猪将军刘峙,觉得他守不住徐州。

刘峙也曾经红过,有过大杀四方的辉煌,所以才名列“五虎上将”。但那是过去,现在他已经过气了,中原大战和围剿红军已经过去多年,这些老将不能与时俱进,解放军已经在大兵团作战了,甚至连城市攻坚战也玩得很溜。刘峙在战术上已经完全落伍,凭着资历和威望以及还算不错的性格镇守徐州,没事还行,一旦解放军兵临城下,他真不行!

那谁行呢?

杜聿明反攻济南计划(杜聿明计划重夺济南)(2)

白崇禧和胡适

老蒋把目光投向了武汉的白崇禧,要说曾经给解放军造成损失的名将,那国军有不少,但要说几十年如一日让解放军一直忌惮的,只有白崇禧,而且,败在白崇禧手里的都是共军名将。

长征途中,彭德怀率红3军团在湘江与白崇禧的桂军血战,伤亡极大,减员过半。

解放战争初,陈毅和宋时轮在泗县与桂军钢7军对阵,陈、宋以多打少,铩羽而归,陈毅跌至其军事生涯低谷,差点被徐向前取代。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正是因为白崇禧的围追堵截,大军战损过半,刘邓不得不分兵应敌。

前一阵子白崇禧刚刚打过确山之战,面对华野和中野两大强敌,坐镇指挥的是陈赓和陈士榘两大名将,背后更有刘伯承和粟裕等军神和战神级别的人物,但白崇禧还是没输!

甚至到了后来,白崇禧都已经被林彪百万大军逼得跑路了,还不忘在青树坪狠咬一口……

校长手下能人众多,但没有一个像白崇禧这么能的,杜聿明、傅作义和卫立煌都算能打的,但让老蒋真正又爱又恨的,只有白崇禧一个人:白崇禧的能力让他爱到了极点,但白崇禧脑后的反骨又让他恨之入骨!

杜聿明反攻济南计划(杜聿明计划重夺济南)(3)

郭德洁、毛泽东和李宗仁

此时的白崇禧正在家里生闷气。

李宗仁当上“副总统”之后,校长大怒,一把把白崇禧从国防部长宝座上薅下来,发配到武汉去当华中“剿总”总司令。

白崇禧气不过,决定消极怠工,不肯上任。后来还是他的老战友、已经“改邪归正”的桂系大佬黄绍竑劝服了他,说你在南京当个空头国防部长好,还是在武汉统率20万大军好?

白崇禧在政治上一向不太灵光,一听老友的话恍然大悟,立即去武汉上任——乱世还是兵权有用啊,看看枭雄刘备,在许昌当皇叔的时候一副孙子样,等曹操给了他人马他立即活蹦乱跳杀奔了徐州。

要说白崇禧在武汉也足够硬气,后来淮海战役开打的时候,老蒋想调黄维从华中加入淮海战场时,他就百般阻挠,到想调宋希濂兵团东调时,白崇禧干脆就不干了,一直到徐蚌丢掉,宋希濂也没去成。

不仅如此,白崇禧还劝宋希濂跟自己干,弄得宋希濂真犯晕:这丫怕是疯了吧,他是不知道我是校长一手带出来的?

但咱们有一说一,白崇禧对老蒋的感情是相当矛盾的,一方面,他们是政敌,分属不同的阵营,历史上光头三次下野,背后都有李宗伟和白崇禧在捣鬼;另一方面,白崇禧又对老蒋怀有幻想,甘愿受其愚弄。

这一次,老蒋请白崇禧出山,统一指挥徐州和华中两大“剿总”共计80余万人马,白崇禧马上心动了。这既是总统的重用,也是自己掌握兵权的好机会,毕竟能指挥80万大军的将领,在全国也只有他白健生一个人!

杜聿明反攻济南计划(杜聿明计划重夺济南)(4)

淮海战役支前场景

白崇禧有点虚荣,他想着自己即将统率80万大军,很是飘飘然,又想到这些军队将来都可以用来逼蒋下台,他和李宗仁取而代之。因此蒋一找他,他立即答应了,为此还专门从武汉去了一趟南京。

但从南京回来之后,白崇禧立即变了口风,他让人通知蒋光头:不干。

老蒋大怒,气势汹汹来找白崇禧兴师问罪。

蒋:军国大事,为何出尔反尔?

白:我指挥不了,徐州都是你的嫡系,他们不听我的。邱清泉和黄百韬都是你的人,我指挥不动。

蒋:黄百韬不是中央军。

白:黄百韬不是中央军,但他的手下可都是中央军啊。我要我的桂军上。

蒋:不行,你的桂军要是前线反了我怎么办?你必须得指挥我的嫡系军队,你是指挥得动的,当年在昆仑关,你不是指挥着我的嫡系杜聿明和郑洞国他们血战日寇,差点给我的精锐整没了……

白:那你得给我全权。

蒋:不行,我必须保证我的微操权力,不能给一线的排长和连长空投手令,还要我这个总统何用?

白:那我还指挥你妹啊!你以为解放军那边的刘陈邓粟谭是吃素的?这仗肯定打不赢!

蒋:那你也得指挥,你的使命不是取胜,而是当这个背锅侠!

白:请你圆润地离开,到外面把门关上。

以上情节纯属脑补,并无任何史料支撑。

杜聿明反攻济南计划(杜聿明计划重夺济南)(5)

杜聿明和末代皇帝溥仪

上面的是玩笑,但白崇禧拒绝老蒋却是严肃的,因为他知道即使他这个小诸葛出马,结局也一样是输。

杜聿明当初制订的那个重夺济南的计划被否了,实际上这个计划有一定的靠谱性。事实证明,济南其实是淮海战役的前提,如果济南没丢,华野的战线不会南移。

退一步讲,即使重夺济南的计划没有实现,就是在济南打一仗,持续一段时间,解放军也不至于发起淮海战役——根据当时黄淮海地区的兵力对比,国军是完全有这个实力的。

可惜杜聿明被派到东北去了,谁也没想到粟裕会那么快发动淮海战役(小淮海),这个时候杜聿明被滞留在东北回不来,猪将军刘峙难堪大用,唯一能用的就是小诸葛白崇禧了。

如果用了白崇禧,淮海战役会有不一样的战果吗?

这个问题有点难回答,因为是假设性的,可以大开脑洞来答。

这个问题有两个答案,而两个答案其实是一个答案。

如果让白崇禧来统一指挥徐州和华中两大“剿总”,并不能改变战局,最终结果一定仍是战争失败,蒋家王朝统治终结,新中国成立;但如果白崇禧答应统一指挥淮海战役,也会有不一样的地方:不会败得那么惨,不会惨得那样脆,但还是得败。

杜聿明反攻济南计划(杜聿明计划重夺济南)(6)

白崇禧和白先勇

白崇禧出山,至少可以少一些军队内部的奇葩操作,毕竟小诸葛还是有一定水平的。

先看看国军在淮海战场上都有哪些奇葩操作。

首先,作为战役最高指挥官的刘峙先生,只在徐州待了十几天,就跑到蚌埠去了,临走还把徐州弄了个鸡飞狗跳。

过气名将刘峙这次在徐州连脸都没要,连与城共存亡的决心都没有,只在徐州前线待了十几天,其余时间都在靠南的蚌埠猫着。

而且,他离开徐州的时候,没有通知军政大员,都先通知了和他有利益关系的商人,商人一知道,全城就都知道了,于是徐州大乱……最后知道的是带兵的司令官们!

其次,曾经位列“五虎上将”的刘峙实际极为平庸,如果他采纳杜聿明的妙计,也许结果是另外一个样子。

杜聿明作为刘峙的副手,曾给他出过一个奇计:在华野大军在徐东啃黄百韬不下的时候,派人西进攻击刚刚东来立足不稳的中野部队,如果偷袭得逞,即使不把中野击退,至少不让他们和华野合兵,或者不会汇合得那么快,这样一来,淮海战役会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

应该说,作为中生代将领代表的杜聿明,水平明显在老将刘峙之上。这个计策的不足之处在于太冒险了,不过,不冒险怎么能叫奇计呢?

不出意外地,超级大卧底刘峙把这个计策给否了,原因就是太冒险,如果不去救黄百韬,他就得至少在守无可守的四战之地抵抗10天!

事实证明,猪将军就是猪将军,黄百韬在徐东整整守了12天。而且,徐东也并非守无可守之地,当初李弥撤走时留下了大量的防御工事。

杜聿明反攻济南计划(杜聿明计划重夺济南)(7)

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和谭震林

还有,国军彼此“出卖”已成惯例。

国军互相出卖,已经成为常态,进而发展为优良传统。这在任何时期的交战中都能找到或多或少的例子。

在淮海战役中,就至少有两例。

当初黄百韬和李弥两人兵团一齐往徐州收缩,结果李弥一句上司有命就抛下黄百韬逃回徐州了。后来在刘峙和杜聿明的严令下又去救黄百韬。当时黄百韬就很奇怪,早知今日,你当初就不该一个人跑,咱俩一起回徐州啥事没有,结果你看现在还得出来救我。

但黄百韬显然低估了援军的无耻程度,李、邱两兵团一天走几里地,几乎是看着黄百韬兵团被全歼——徐东阻击战是激烈,问题是你早干嘛去了?

另一例是李延年和刘汝明对黄维的出卖。

要说淮海战役谁打得最孬,无疑应该算是李延年和刘汝明,但最终这俩货还都逃出生天,你说气不气?

人家黄维本来不是淮海战场的人,一听被东调,一鼓作气从驻马店赶了过来,那真是生猛啊,连口气都不带喘的。

可是李延年和刘汝明是怎么对人家的?直接逃走,把黄维留在了中野的炮口前,后来在光头的严令下又回头去救,还带上了二太子蒋纬国的战车团,结果,这俩货愣是不动窝,眼睁睁看着书呆子黄维成了中野的俘虏。

杜聿明反攻济南计划(杜聿明计划重夺济南)(8)

淮海战役参战兵力

最后,摊上光头这样的领导,算你白崇禧和杜聿明倒霉。

纵观校长漫长的军事生涯,从来没有独立指挥过一场胜仗,哪怕是协同指挥的也算。他其实不算军事家,仗都是将领们打的,他擅长的在于背后算计,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这些地方实力派,与其说是被打垮的,不如说是被算计垮的,这是实话。

但老蒋觉得他们是被自己打垮的,于是自诩军事家了。不管什么战争,争先恐后、起早贪黑地表演他的军事天才,生怕人家不知道。手下的将领对他这套特烦,有资格的大佬就开始和他叫板,老蒋来了劲,干脆绕过最高将领直接下令给军长和师长,结果就乱了套。

一个蹩脚的将军胜过两个优秀的将军,这话的作者据说是拿破仑。不管是谁说的,总之太有道理了。

最后杜聿明被逼成什么样子了?干脆把电台砸了!让你老蒋找不找我,他的出尔反尔、习惯直接指挥,杜聿明都快疯了。

结果老蒋更高,派飞机空投手令——你有本事把飞机打下来呀!

至于别的操作,不提也罢,说好了这样,事到临头了变卦;说好了要撤快撤,结果又开始恋战;搭上三个兵团,只为救一个兵团;放着好好铁路不走,让黄维拖着坦克和装甲车爬山过河……

唉,不说了,说多了杜聿明全是泪!

杜聿明反攻济南计划(杜聿明计划重夺济南)(9)

淮海战役场景

如果白崇禧来指挥淮海战役,国军一样会输。

但可能不会那么惨,国军的操作不会那么骚。

比如,对于蒋介石的微操,白崇禧可以顶回去,因为他有这个资格,杜聿明不行;对于猪将军刘峙的那些操作,相信白崇禧不会有。白崇禧经历枪林弹雨,他不怕死。

当然,也存在这样的情况,白崇禧战略眼光高超,从开始就掐死了粟裕的希望,不让黄百韬兵团灭亡,黄百韬不灭,别说大淮海了,就是粟裕最初设想的的小淮海可能都打不起来。

不过,这是个假设问题,不能当真,反正没上的才是最厉害的。

说起白、刘之间的关系,大体融洽,但白崇禧从骨子里瞧不上刘峙。有一次,因为刘峙的胆小和判断失误,差点把白崇禧的飞机给打下来……

可能白崇禧正是看清了形势,知道他出马的话也是输,弄不好还成为超级背锅侠。秃头的小诸葛数了数自己的羽毛,还是爱惜些吧。

不过,有一点倒是真的,不管淮海战役结果如何,杜聿明当初反攻济南的计划放今天看是合理的,不管是真是假,因为没有济南,就没有发动淮海战役的条件,这和白崇禧死保黄百韬的道理一模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