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三伏”是一年阳气最盛的时期,也是冬病夏治的最好时期,很多爱养生的人士就会有入伏后去做“三伏炙”或煮些养生汤喝,以此激活人体的免疫力,增强机体抵抗力,以达到冬季减少发病或减轻发病乃至不再发病的目的,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三伏天喝什么汤祛湿快?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三伏天喝什么汤祛湿快(别忘了喝祛暑汤)

三伏天喝什么汤祛湿快

俗话说“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三伏”是一年阳气最盛的时期,也是冬病夏治的最好时期,很多爱养生的人士就会有入伏后去做“三伏炙”或煮些养生汤喝,以此激活人体的免疫力,增强机体抵抗力,以达到冬季减少发病或减轻发病乃至不再发病的目的。

2018年的三伏天总共有40天,初伏:7月17日至7月26日,中伏:7月27日至8月15日,末伏:8月16日至8月25日

适合在三伏治疗的病症有

1.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2.风湿免疫性疾病: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3.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

4.耳鼻喉科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

5.妇科疾病:痛经、经行泄泻、不孕症等

6.其他:阳虚型体质的人群。

三伏灸是中医学里最具特色的伏天疗法,在特定的穴位采用艾灸、药膏敷帖等刺激,让其起到调节机体免疫机能,改善慢性病病情的作用。近些年来做“三伏炙”是非常流行,现各大医院做“三伏炙”的非常多人,简直可以说是人满为患,但“三伏炙”并不适合所有人,例如穴位有皮肤创伤、溃疡、感染者;对贴敷药物过敏者;瘢痕体质者;孕妇及两岁以下幼儿;糖尿病、血液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其他传染性疾病等人群,都是不合适做三伏炙的。

做“三伏炙”并不适合所有人,但在三伏天里喝些养生汤不但可消除“苦夏”带来的烦恼,还可起到预防疾病的效果,下面跟大家分享3个特别适合在三伏天喝的汤。

1、三豆汤

“三豆汤”源自宋代医学著作的《朱氏集验方》,主要为绿豆、赤小豆、黑豆。绿豆、赤小豆清热解暑、利湿,黑豆健脾补肾。“三豆汤”取三种豆类各20克,洗净浸泡1小时后,加入适量清水,用大火煮滚后转小火慢煮1小时,豆子开花后加入适量的冰糖即可。

绿豆是寒凉之物,黑豆的加入,对其寒凉性有一定的抵消作用,三豆汤不仅能清热除暑,还能健脾利湿,可消除暑湿所导致的口渴,心烦,身重体倦,小便短赤等问题,还可是预防痱子、疥疮、痘痘、湿疹等疾病。

2、荞麦茶

荞麦10克,煎水以茶代饮。

荞麦,《本草纲目》中记载,荞麦具有“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的作用。荞麦中含有大量的芦丁、硒及维生素等物质,荞麦不仅适用于防治高血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还可防治肥胖,消化脂肪并保持心血管正常。三伏天,由于气温升高,很多人会感到“苦夏”,出现胃口下降,不思饮食,身体乏力疲倦,精神不振,体重减轻等,可喝些荞麦茶。

荞麦可促进脾胃运化、增加食欲,特别适合“苦夏”中食欲不振者。荞麦还有一个别名叫做“净肠草”,净肠通便的效果非常好,对于那些想达到瘦身效果的女性也十分有益处。但荞麦性凉,脾胃虚寒、腹泻的人不宜食用。

3、姜汤

生姜3~9克,煎汤,可根据个人喜好加入适量的糖。

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先生开药方”的说法。生姜性温,含有姜醇、姜辣素、芳香油等,能增强血液循环、刺激胃液分泌,起到促进消化、健胃、增进食欲的作用。

根据“春夏养阳”的理论,在夏天阳气最盛时对溃疡病进行治疗,可使阳气旺盛、消除体内陈寒,有利于防止溃疡病的复发,有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及阳虚体质的人可在这些时间喝些姜汤。

本文由执业药师说药工作组编辑整理,欢迎关注“执业药师说药”将有更多实用的知识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