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提及康熙大帝都会获得一致的赞扬,他被认为是历史上难得的明君圣主,8岁继位、14岁亲政,在位61年,平定“三藩”,统一了台湾,抗击沙俄,平定蒙古准格尔,册封班禅等。同时在经济方面停止贵族的圈地,实行更名田,奖励垦荒,兴修水利,整顿赋税等。

慈禧与康熙的关系(别再为康熙歌功颂德了)(1)

可是我们把历史的视角再拉大一点,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之间世界正在发生哪些变化?西方正掀起思想启蒙运动,以及新科技风潮,产生了一大批思想家以及科学家,孕育了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工业革命。

慈禧与康熙的关系(别再为康熙歌功颂德了)(2)

看看我们的近邻俄罗斯是如何面对这次大变革?彼得大帝通过改革,在军事、经济、政治以及科技领域获得了全面的进步,军事方面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经济方面,同样是农业大国的俄国,工商业比例大幅度提高到30%以上,同时允许企业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奴隶充当劳力;政治上,加强中央统治,剥夺了贵族领主杜马会议的职能,以参政院所取代;为促进科技的发展,修建了图书馆、博物馆、印刷所等,一举摆脱了被西方殖民的命运。

康熙对文化的影响

康熙在开疆拓土方面确实功绩显著,但是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维护王权控制下的大一统秩序,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专制,这和中国传统帝王没有实质性的差异,也就是说促进社会进步方面没有建树。而且在这个历史紧要关头,却扮演着阻碍者的角色,在边境上禁止汉人去山海关外谋生,为了保护满族的发祥地,让整个东北多年都没有开发,不但阻碍了东北的发展,而且让俄帝国攫取百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时候,易如反掌。

慈禧与康熙的关系(别再为康熙歌功颂德了)(3)

如果说明朝继承了蒙古的奴隶传统,大臣称呼自己为奴才,到了康熙朝,更是强化了这种“三拜九叩”,以前“臣下”的称呼都消失,只能称呼“奴才”。清朝初期,满清统治者曾经质疑科举的作用,甚至要取消八股文,是康熙大力提倡宋明理学,而且对朱熹推崇备至,并对孔子实行三跪六叩的大礼。清朝初年坚持让汉人剃头,禁止缠小脚,但是到了康熙朝,开恩恢复缠小脚的传统。

慈禧与康熙的关系(别再为康熙歌功颂德了)(4)

康熙初年严禁百姓信奉基督教,许多地区的传教士被拘,教堂被毁。直至康熙三十六年,才解除禁令,允许传教士到中国传教,而10年后,又以基督教不符合传统礼仪,再次禁止民众信仰基督教,并且明确规定不欢迎传教士,凡在华传教的教士必须领“印票”,才能够留下,否则遭到驱逐。

康熙对经济的影响

经济方面,康熙执政前期实行了一些列轻徭薄赋、恢复民生的政策,但是还是延续明朝时期重农抑商的政策。为了抑制工商业的发展,康熙还逐步禁止开采矿山,不论以前开采的还是未开采的,一律不准再开,已经开采的矿山都遭到封闭。

慈禧与康熙的关系(别再为康熙歌功颂德了)(5)

为了保证国家铸币原料,只允许云南铜铅矿生产,而且也取消了以前“听民自售”政策,全部由官府包办。即使开创盐铁专卖的桑弘羊,也只是流通环节有官府管控,开采以及出售还是由民间来完成,以提高整体效率,可是到了康熙朝,却变本加厉,对各环节都实施严格控制。

而且对当时的工厂数量、商业规模以及用工人数等,都进行了严格的限制。由于不允许外商在华设立商业,因此在广州设立十三行进行对外的垄断贸易,并且严格限制进出口商贸,这些都造成了民营工商业的落后。

慈禧与康熙的关系(别再为康熙歌功颂德了)(6)

为了封锁在台湾的郑氏势力,清朝实施了严格的海禁,不但不允许任何船只下海,而且还颁布了残酷无比的迁海令,使沿海居民流离失所,谋无生路,所谓的倭寇,大都是沿海居民组成,迫于生计,走向海盗的道路。

1683年,清朝成功收复台湾,康熙下令打开海外贸易,但是1716年康熙再次颁布禁海令,严禁商船到南洋贸易,只能对东洋进行贸易。到了乾隆朝,只留下广州一个通商口岸,直到鸦片战争,通商口岸才逐渐打开。

慈禧与康熙的关系(别再为康熙歌功颂德了)(7)

海禁不仅仅影响的是对外贸易,而且还切断了与外界的信息,失去了科学技术发展学习机会,将自己控制在黑暗匣子里。海军一直是满洲人的弱项,在取得中原后,为了限制民间海军军事力量发展,规定了民间船只大小,不但阻碍了远洋贸易的发展,也阻碍了自身海军力量的发展,为日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的失败埋下伏笔。

康熙喜怒无常的一面

康熙有其宽厚仁慈的一面,但是也有专横,残忍的一面。《清史稿·徐元梦传》记载:“侍讲官徐元梦因不会射猎,遭皇上责备,上疏辩白,令杖五十,抄没家产,父母发边。次日,康熙气消,令太医为徐治病,照常侍讲。徐求释父母,才令追回。”

慈禧与康熙的关系(别再为康熙歌功颂德了)(8)

徐元梦因为不会打猎,便遭到康熙杖责,而且全家被抄,要求他父母发配到边疆。后来康熙气消了,才把徐元梦父母追回来。而且康熙的喜怒无常,在废黜太子事件中,大臣索额图因为是太子的党羽而被囚禁致死,两个儿子也被处死,与索额图有关联的大臣全部遭到拘禁治罪,很多人没有交给刑部就处死。

而且康熙对太子疑心非常重,翰林院朱天保上奏立太子,就被刑讯逼供,最后处死,而且所涉及到的官员要么幽禁要么处死。后来大学士上疏立太子,也是被斥结党求荣,让他趴在宫中的石阶上拟稿认罪,后来发配的西北。

慈禧与康熙的关系(别再为康熙歌功颂德了)(9)

康熙对科学的兴趣

明朝末年,利玛窦来到中国传教,康熙此时看到了很多西方先进科技,而且天文、地理、数学、医学、生物、农艺、工程技术等领域他全都学过,甚至自己都有去实践过。

南怀仁曾经给康熙上课,就在刚刚清理鳌拜之后,年仅17岁的康熙对天文、数学、几何每天学习不少于2小时。而且据当时记载,康熙大概学习了2年的时间。南怀仁在《欧洲天文学》曾经描述,康熙学习勤奋,每天除了完成传统儒家教学,其余时间都分给了数学。

慈禧与康熙的关系(别再为康熙歌功颂德了)(10)

南怀仁也指出,康熙对西方科学有非常浓厚的兴趣,掌握数学工具之后,经常自己推演天象,而且还经常指出史书当中天文记录的错误。但是康熙仅仅把这些知识当作一种炫耀的工具,比如他下江南的时候,与当时天象官员聊到“老人星见,天下太平”。他当时就指出,老人星在南天,到了江南自然会看到。在场官员无不诚惶诚恐,对康熙佩服之至。

但是这些仅限于他的好奇心,供自己业余时间把玩的玩意儿,然后藏在深宫当中,没有察觉到这些科技对整个人类的影响。康熙依然坚持认为,天下最有用的学问是帝王之术,西方科技只能“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

慈禧与康熙的关系(别再为康熙歌功颂德了)(11)

对俄战争时期,缴获的俄军扳机击发式火绳枪,康熙让留下两支自己玩,剩余全部销毁。康熙的晚年,蒙养斋算学馆成立的时候,欧洲已经有近200所大学了,每年毕业的学生有1万多人。牛顿在那一年已经老态龙钟了,欧洲有10几个国家都有了自己的皇家科学院。新登基的雍正恰恰还是一个反对西方文化的人,他不但反对传教士的宗教跟科学,更敌视当时负责蒙养斋算学馆三皇子。从此蒙养斋算学馆的翻译活动,研究活动就此终止了。

慈禧与康熙的关系(别再为康熙歌功颂德了)(12)

当然,康熙这些缺陷,与我们文化本身形成的局限性有关,与中国地理环境的封闭条件有关,中国地处东亚,与西欧远隔重洋,康熙无缘与西欧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相接触,不可能意识到中国早已落后于世界,他只能按照中国旧有的文化模式生活,他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在本质上与前代统治者并无差别。他所营造的所谓盛世,只能是中国特定环境中的自娱自乐,一种根本没有前途可言的“繁荣”,且必然走向无可奈何的衰弱。换句话说,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之中,根本不可能产生能将中国社会引向进步的“圣君”,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