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100首1岁听的儿歌(今天是世界儿歌日)(1)

网络配图。

是什么曾经伴我们一天天长大?是什么打湿过我们闪亮的童心?是什么让我们拉起彼此的小手?是儿歌。

3月21日不仅是世界睡眠日、世界森林日,还是世界儿歌日。

还记得儿时唱的歌谣吗:我们窝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伴着摇篮曲入睡;我们坐在院子里的葡萄架下,听奶奶讲过去的故事;我们吹起小螺号,怀着种太阳的梦想一天天长大……

今天,我们一起来回忆那些年曾经带我们向童年飞奔而去的儿歌。

不同年代 不同儿歌

60后: 《一分钱》《小鸭子》《让我们荡起双桨》

这一代人的童年在上世纪70年代。这是一个“玩具不多,但游戏丰富”的年代,弹玻璃球、跳格子、跳皮筋、滚铁环等等,说起这些游戏,很多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都不会陌生,因为这些游戏陪伴着他们成长,给了他们很多乐趣和美好的回忆。

《一分钱》《小鸭子》都是著名儿歌创作者潘振声的作品,他曾说过:“《一分钱》超过《卖报歌》,《嘀哩嘀哩》敢和《黄河大合唱》比美!”确实,这两首儿歌在当时的传唱程度比之今日流行歌曲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当年的孩子就是这样快乐地学会了拾金不昧的良好品德。

“那时候不管学校搞什么活动,《让我们荡起双桨》都是必唱的歌曲,这首歌的歌词也早已滚瓜烂熟,倒着都能默写出来。”52岁的陈建学认为,儿歌也许更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上学或者放学的路上,一边哼着儿歌,一边与同学嬉戏打闹,是许多60后美好的回忆。

70后:《小燕子》《葫芦娃》《蓝精灵》

改革开放的春风在上世纪80年代吹满祖国大地,那时候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70年代出生的人的童年,大多在这个时间段里。在这个年代,一到“六一”儿童节,大多数学校和幼儿园都会举办不同形式的活动,组织孩子们开联欢会,能参与表演的孩子特别兴奋,老早就惦记着表演节目的事情,不厌其烦地跟父母说起排练的趣事,一遍又一遍重复练习着要演唱的儿歌。

“我们那时候除了老师教的《小燕子》《上学歌》《春天在哪里?》就是电视里动画片的歌《葫芦娃》《黑猫警长》《蓝精灵》。”37岁的杨丽琴说,80年代的儿歌的特点是旋律更多变化,感情更富有色彩。主要以影视作品主题歌和外来作品为主。

80后:《鲁冰花》《世上只有妈妈好》《雪绒花》

上世纪80年代初出生的人现在都参加工作了。这代孩子是幸运的一代,他们的童年基本上在上世纪90年代,亲身体验了许多新鲜事物。在他们的记忆里,除了流传下来的儿歌外,也开始逐渐接触流行歌曲。

“那时候老师最爱教的歌曲就是《世上只有妈妈好》,还记得有一次回家后,我就按照老师教过的,给妈妈打了一盆洗脚水,然后边唱这首歌,边给妈妈洗脚,把我妈感动得哭了。”25岁的程念恩说,在小学五年级之前自己爱唱的歌几乎都是儿歌,如《鲁冰花》《雪绒花》,自从上小学六年级之后就接触到一些流行歌曲。

90后:各种流行歌曲

在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孩子,童年几乎都在新世纪里度过。这个时期,许多港台歌手的歌如雨后春笋般流行在大陆地区,这时期的儿歌却没有新的突破,孩子们只能在儿歌缺乏的情况下,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各种流行歌上面。

“当年最喜欢就是《小虎队》的歌,他们的《蝴蝶飞呀》《水手》等许多经典歌曲,歌词早已耳熟于心,直到现在都还记得非常清楚。”说到小时候的儿歌,90后的唐睿似乎只记得《两只老虎》《世上只有妈妈好》等几首歌,他说,这些流传下来的老儿歌欠缺新意,旋律也很平淡,没有跌岩起伏,很容易让孩子们“审美疲劳”,在没有新儿歌的情况下,孩子们更愿意去亲近这些旋律激昂,歌词前卫的流行歌曲。

儿歌去哪儿了

“世界儿歌日”是在1976年比利时国际诗歌会上创立的。每年春天到来之际,13岁以下的儿童都要举行主题庆祝活动。这项活动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和支持,1999年,3月21日被确立为“世界儿歌日”。

“世界儿歌日”旨在通过儿歌搭起各国儿童的友谊桥梁,传达和平与发展的理想,寓教于乐,充分发展少年儿童的才智个性和身心能力,并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民族语言和价值的认同及对祖国文明的尊重与热爱。

小朋友们还会唱从前的儿歌吗?今天他们喜欢的是怎样的儿歌呢?我们也采访了一些小朋友和家长们的想法。

★说起儿歌,我觉得是父母那一辈的事。好像他们小的时候爱唱什么《小燕子》、《丢手绢》之类的儿歌,在我们看来,那些歌曲太幼稚了。可听父母说起的时候,似乎还很怀念的样子。我觉得大概他们当时可能除了做游戏、唱儿歌也没什么好玩的吧。现在我们不像从前,有很多的诱惑,看电视、电影,打电脑游戏,K歌等等。

―――小敏高中一年级

★校园里灰色童谣之所以流行,是因为现在没有适合我们唱的歌曲,而且流行歌曲这么多,难道我们非要唱《让我们荡起双桨》、《蓝精灵》等,大家会笑话的,那是幼儿园的孩子才唱的。

―――雨若小学六年级

★现在我们好像没有什么好的儿歌,所以大家才把流行歌曲改编改编瞎唱着玩。我看山西卫视的《超级少年》,里面那么小的小孩唱的也是《老鼠爱大米》、《小薇》等,大家还觉得很有意思。如果小孩子们在舞台上一本正经地唱什么儿歌,恐怕也不会有什么舞台效果。

―――冯丰初中二年级

★去年我们学校召开的元旦联欢会上,许多学生演唱的是《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双节棍》、《我是女生》、《被爱捉弄》等流行歌曲,只有一名学生演唱了《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结果还引起同学们的一阵哄笑。

―――王羽小学四年级

★说起儿歌,我想起儿时的一些熟悉的儿歌,什么《丢手绢》、《卖报歌》、《采蘑菇的小姑娘》、《学习雷锋好榜样》、《绒花》、《数鸭子》,最难忘的还有《一分钱》。那时的我们总是简单而快乐,虽然大家都没有丰富的文化生活,可是一点也不觉得单调。现在孩子们有录音机,有电视机,有什么MP3、MP4,有网络歌曲,可是他们惟独缺少歌声与笑声。

―――小米

★看看如今的孩子真是可怜,被汹涌的考试大潮席卷着,那么小就背负起学习的重担,没有歌唱的时间,没有玩耍的时间。许多“聪明”的家长,摸索出了“早熟的桃子好卖”的真理,还有张爱玲“出名趁早”的语录,使社会上刮起了“略过童年、追求成功”的教育。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无数次地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一定要刻苦学习,长大才有出息。如果学习不好,以后连个工作也找不着,吃饭都成问题。

剥夺了孩子歌唱的权利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啊!趁着这个“儿歌节”我想说:让孩子们尽情地歌唱吧!让他们拥有灿烂的笑容与美妙的儿歌。

―――度可

★记得小时候,我们嘴里还有许多值得传唱的经典儿歌,如,“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夸我好宝宝”、“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这些儿歌词意简单,节奏感强,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可是如今的孩子唱这些歌就觉得太陈旧、太过时了,没有适合他们的歌曲,不能怪他们。

―――意微

儿歌创作 鼓励创新

张冰洋是一位多年从事音乐教学的幼儿园教师,70后的她小时候喜欢唱的儿歌有《一分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闪闪的红星》……对于儿歌的现状,她认为,像《一分钱》这样的儿歌能引领孩子们如何做人,现在的儿歌普及率不高,孩子都不愿意唱。

“希望词曲作家多创作一些好听的积极向上的儿歌供学生演唱,媒体也要多宣传一些适合学生演唱的正能量的儿歌。”张冰洋说,目前学生音乐课本中不少歌曲的选择,距离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太远,导致接受困难。

“现在的儿歌没有以前流传的儿歌好听,缺少童真童趣,教化功能比较严重,很多儿童学习软件编写了很多儿歌,但只是便于儿童识记相应的知识。”市民郑燕华说,自己时不时翻看儿子的音乐课本,发现有的唱的是江南水乡,有的唱的是异国他乡,真正与孩子家乡有关的少之又少。她认为应该增加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曲目,这样可以让孩子在学习歌曲的同时,更热爱自己的家乡。

郑燕华还建议幼儿园、学校要有吟唱儿歌的氛围,校园广播播放儿歌,开展儿歌大家唱活动,把孩子们从电动玩具里解救出来,少听流行歌曲,还孩子们一个真正的童年。“每年创作出的儿歌如果能有《小苹果》《江南style》那么喜闻乐见,孩子们也就有歌可唱了。”郑燕华说。

“虽然由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在动漫、电视、网络等冲击下,人们暂时忽略了儿歌童谣。但人们对生活的记忆是最高的审美形式,而儿歌是最贴近人们生活的记忆,也是我们回忆童年最好的载体。”市音协主席李煊康说,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的很多儿歌,比如《世上只有妈妈好》等,证明儿歌不仅意象性强,且育人从善的本真艺术形式,不会被时代淘汰。

针对目前不少“鼓励儿歌创作”的呼声,李煊康说,儿歌创作需要新机制鼓励,传统儿歌更需要国民共同重温。重温的不单纯是儿歌这一艺术形式本身,也不仅仅是纯真的童年,更重要的,是那些来自生活,最质朴、最本真的文化资源。

(综合山西新闻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