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很有深度的小说,奠定了俄国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

我在看这部小说的过程中,几次惊叹于作者对人物内心刻画得如此深度,后来我就去阅读了关于这本书的影响力,果然如我所想,这是一部在心理学上和哲学上都具有深刻推动力的文学小说。后世的某些心理理论在本小说中可以找到相关现象,比如关于双重人格。

相比人物内心的揭露,在情节上,这部小说也是充满了戏剧性。当然一部好的小说,不仅仅在于情节的精彩,更在于小说的思想深度,以及小说所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我想,关于《罪与罚》,一定是值得每个人去阅读的一本好书,虽然本书出版于1866年,但是经典永远是超时空的,甚至更值得后人去阅读。读完了《罪与罚》,我不得不猜测豆豆所写的《天道》是不是在《罪与罚》中受到了某些启发。

罪与罚经典语录(罪与罚一个人的救赎)(1)

很多人,在读完《罪与罚》之后,都会问这本小说到底讲了些什么?那么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经过思考之后都会有自己的见解。在这里,我想说下,我看完本书之后的最大感触点就是:一个人的救赎,其实是源于内在,在于受苦中,依然选择向善。

那么对于这个感触点,我是通过对比分析书中的两个人物故事得来的,其中一个是主人公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另一个则是主人公姐姐的追求者斯维德里盖洛夫。

我先说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小说的开篇很富有吸引力,主人住在破旧的窄房子中,一个精神恍惚的、贫穷的、内心冷漠的、压抑的年轻人出现在读者的眼中,在他的心里,他在苦苦地纠结着“要不要杀死那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当然,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作为读者也很困惑,他为什么要平白无故地去杀死一个与他来讲毫无怨恨是非的老太婆呢?这是一个吸引点。

罪与罚经典语录(罪与罚一个人的救赎)(2)

往下看,我们跟着主人公来到了一个小酒馆,里面聚集着各色人等,大多数是社会底层的穷苦人民,其中另外一个大学生的话,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杀心。他是为了一个理论去杀人,可以更加冠冕堂皇地说,他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了拯救世人而去犯罪。这个理论是他通过他与拿破仑的对比得来:他觉得拿破仑为了建立新世界,当初杀了无数人,流尽了很多人的鲜血,却没有人说他有罪;而如今,有许多穷苦的人在经受磨难和煎熬,他想通过杀死老太婆,拿到老太婆的钱,去救助其他穷苦的人,这样的话,牺牲了一个人,却救助了许多的人,这是值得的,他认为自己的这种做法并不比拿破仑卑鄙,也许还要高尚些,毕竟他没有让更多的人流血。那么关于这个理论,这里涉及到超人哲学和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如果你想了解到更多,你可以仔细去阅读这本书,书中多次从不同的视角提及到。

“他杀了人,却以为是正直的人。”

所以他在恍惚与疯狂中抡起了斧子,杀死了老太婆,以及目击者——老太婆的妹妹。当他抡起斧子的那一瞬间,罪已犯,惩罚也随之而来,本书花了很大的篇幅在描写主人公犯罪之后的心理状态,这种精神上的折磨并不比肉体的惩罚来得轻。

罪与罚经典语录(罪与罚一个人的救赎)(3)

“有良心的人,如果他认识到犯了错误,就会感到痛苦的。这也是对他的惩罚——苦役以外的惩罚。”

正因为,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一位乐于助人、善良的、有良心的年轻人,所以犯罪之后,他心理上、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痛苦的、矛盾的、抑郁的、痉挛似的惩罚。他开始怀疑自己的理论,甚至怀疑自我,同时把抢来的钱藏在了石头底下,没有出逃,面对警察的怀疑,一面想着自首,一面又为自己辩白和反侦察。这种人格的双重和压抑状态,在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那么,在经过一系列的内心争斗,在他所喜欢的妓女“索尼娅”的感化下,他最终选择了自首。在书中,索尼娅代表了一种善的力量,里面的上帝和十字架,我理解我一种善。在受苦中,选择信仰上帝,即选择为向善。在罪与恶中,在人性的恶与善的较量中,最终是良心,是善的光辉拯救了他,让他走上了自首之路,从而在八年的苦役之中驱逐出了精神上所受的痛苦。

罪与罚经典语录(罪与罚一个人的救赎)(4)

索尼娅陪着他,去到了他的流放地——西伯利亚。在索尼娅的照顾和关爱下,他心里的阴霾慢慢地散去,萌生出了对她的爱意,“他知道,他现在应当用什么样的无限深挚的爱情来补偿她所受的一切痛苦。”

“这一切、一切过去了的痛苦算得了什么呢!现在,在初次的精神振奋中,他觉得一切,甚至判刑和流放都是身外的、奇怪的,甚至仿佛不是他亲身的遭遇。”

“生活代替了理论,一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应该在意识里形成了。”

我想,到此,即使他仍在牢房,因他心中有了善的光,有了爱,所以可以说,他获得了救赎,他得到了新生。

罪与罚经典语录(罪与罚一个人的救赎)(5)

而斯维德里盖洛夫,一个因钞票受制于妻子的人,爱上了家庭教师,也就是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姐姐杜尼娅。在金钱和情欲的诱使下,他毒死了自己的妻子,回到彼得堡找杜尼娅。被杜尼娅拿枪威胁拒绝后,因无法忍受犯罪后自己幻想出来的“妻子鬼魂”,这种精神的恐惧和痛苦让他选择了拿枪自杀,造成了悲剧,至死也无法让灵魂得救和平静。

所以,这两个人物的结局,我想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有了对比,就能让我们更好地知道不管经历多大的苦难,要让灵魂和精神得以拯救,死亡和逃避都不是办法,只有心中有爱,唯有向善,才是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