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老街里的历史记忆(草坡随笔细数年)(1)

年年过大年,大年好团圆。

“年”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天大的盛事,是一年当中无比盛大的节日,是奔袭千里万里团圆的仪式,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共同情感升华的发源地,是一年辛苦的犒劳和总结,是孩子们心心念念的期盼,是新希望的开始!不管过往的这一年如何艰辛,多么苦累,经历了那些坎坷磨难,成功和失败都已结束,接下来开始的是新的美好!

古城老街里的历史记忆(草坡随笔细数年)(2)

到了“年”这个节日,一切的一切都要放下,清空心里的担忧和顾虑,消除压力和不安,愈合辛苦留下的伤痛,沉淀成长的经验,只留下一份虔敬的心,感念乡土,分享亲朋好友彼此经历的故事。

这是中华民族集体的自清自静能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休养生息,是中华儿女真善情感顺天合时自然而然的舒发,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集体智慧。何为文明,人为文化,发扬光明,就像长江黄河一样源远流长…

古城老街里的历史记忆(草坡随笔细数年)(3)

在中国有很多民俗 “节”,把所有的“节”串起来,是中华民族精神情感生活的优美旋律,是乐天知命从容的赞歌。“节”不单单指节气,还有节日的祝愿,也有节度的自律,有节奏感的一张一弛,也有节操的坚守,还有节骨眼儿拿捏的机智,更有节符凭证的信任!中国人心底沉淀的“仁、义、礼、智、信”等信念,都在一个“节”字里。而“年”是集“节”之最大成者,总“节”最庄重者。过年,过了年,过好年,万事安。这是何等的大气坦然。

古城老街里的历史记忆(草坡随笔细数年)(4)

唐朝柳公权“仁义礼智信”

据神话传说“年”为恶兽,又称“夕”,大年夜称“除夕”。年兽害怕三样东西,即红色、火光和巨大的响声;于是后来的人们在除夕年兽将要到来的时候就贴红纸(后来逐渐改为贴桃符或贴红对联),挂红灯笼,放鞭炮等等,目的就是为了赶走年兽。当年兽被赶走,人们就会相互道喜祝福,慢慢的就有了过年的说法,出现了过年的习俗。

古城老街里的历史记忆(草坡随笔细数年)(5)

实际的情况是不得而知。我们从甲骨文开始,顺着文字演变发展的河流顺流而下,看看“年”字的前世今生。

古城老街里的历史记忆(草坡随笔细数年)(6)

年字甲骨文造型

在甲骨文中的“年”上禾下人,本意指谷物成熟。于省吾所著《甲骨文字释林》中指出:“年乃就一切谷类全年的成熟而言。”

《说文解字》中说:“年,谷熟也。”本义是年成,五谷成熟,引申为一年的收成、年纪、年节、年代、每年的等义,又是时间单位,指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次所需的约365又1/4太阳日的周期。

《穀梁传·桓公三年》:“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由于五谷成熟需要一个周期,于是“年”逐渐演变成为时间单位,《诗经·豳风》有云:“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古城老街里的历史记忆(草坡随笔细数年)(7)

不同青铜器上金文“年”字造型

《尔雅·释天》也有记载:“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郭璞对此做出解释:“岁,取岁星行一次;祀,取四时一终;年,取禾一熟; 载,取物终更始”。这里详细的解读了年的演变。

古城老街里的历史记忆(草坡随笔细数年)(8)

“年”字从甲骨文的慢慢演变成金文,变得更加简省,象形的意味减弱,那么领会字意就需要更大的想象力。在金文成熟的过程中,会有个别的部位保留象形的部分,仿佛是古人有意保留的,又加上新的创造,这新的创造是什么呢?准确记录字本身,又让字形更美化。几千年的汉字演变史就反映了中华民族对既实用又美好的执着追求,在删繁就简的过程中,会坚定不移的保留象形的痕迹,这是汉字一路走来,成为书法艺术,成为中华民族独特审美的基础,通过汉字,仿佛就能看到中华民族的心里架构。

古城老街里的历史记忆(草坡随笔细数年)(9)

小篆“年”

从金文到小篆,汉字完全线条化,删去了金文中的块面感,主要是规整划一,便于统一。秦朝官方公文统一小篆,为文字的统一,帝国的统一做出极大的贡献,并影响至今。可小篆字形繁杂着多,书写费时费力,效率不高,下层官府通行者还是隶书,也成古隶。

古城老街里的历史记忆(草坡随笔细数年)(10)

简牍“年”字墨迹

小篆的“年”字形挺拔瘦劲,以竖向笔画为主,从中可以窥测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书写心理的影响。可权力制度终抵不过人心所向。竖向书写上下伸收手,不及隶书横向摆腕轻松便捷。隶书风行天下已是注定的了。隶书演变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也是书法艺术发展的里程碑。故历史上成为“隶变”。

古城老街里的历史记忆(草坡随笔细数年)(11)

隶书“年”字

隶书的“年”字横平竖直,字形横向舒展,点画清晰,行笔干脆利落,在东汉末年达到巅峰。

隶书再向后世发展演变出草书、行书和楷书,如一树三枝尽开花。

古城老街里的历史记忆(草坡随笔细数年)(12)

草书“年”字

古城老街里的历史记忆(草坡随笔细数年)(13)

行书“年”字

古城老街里的历史记忆(草坡随笔细数年)(14)

楷书“年”字

“年”字甲骨文由人手持禾会意,金文修整字形,化直为曲,仍不失象形意味。

古城老街里的历史记忆(草坡随笔细数年)(15)

唐朝李阳冰“年”

小篆象形意味大少,并未消失殆尽,讹变“手”为“千”,也是简化的缘故。

古城老街里的历史记忆(草坡随笔细数年)(16)

清代金农“年”

隶书“年”又化曲为直,此直不同于甲骨文之直,历史就像一个大螺旋,不知不觉回到出发的地方,又离出发的地方很遥远。

古城老街里的历史记忆(草坡随笔细数年)(17)

明朝宋克“年”

“年”的草书形似“手”字,比“手”字多一笔,这么简化也是天机灵发,契合神妙!“年”字本就有手,手里有物,此物就是“禾”,粮食,是老百姓的天。可见草书不的随意潦草,而是有根有源有理有据的美好创造!

古城老街里的历史记忆(草坡随笔细数年)(18)

元朝赵孟頫“年”

行书楷书更近似,短撇如“禾”之稻穗,去“隶书”右边一小点,笔画总数不变,字构基本不变,却又暗合古人造字之处,不能不赞叹古人的精妙之处。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岁月有更迭,年字不同形。

江山依旧艳,过年待春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