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样是学习,有的人可以‬学有所得,而有的人辛辛苦苦却总‬感觉劳而无功‬,只会‬人云‬亦云,却‬没‬有‬自己‬的真知灼见‬。

其实‬,学习‬同样‬有‬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过程中‬当你‬处于‬不同‬的学习‬阶段‬,能‬获得‬的收获‬也是‬‬大相径庭的‬。同时‬‬,学习‬也要‬讲求‬方式‬、途径‬,掌握‬好的‬学习‬途径‬可以‬更好‬的帮助‬自己‬成长‬。以下内容学习自张清泉教授《千字文》摘录,分享‬学习‬的次第‬和‬三个‬学习‬途径‬。

一、 学习的次第

清华大学张云翼讲学习方法(张清泉教授带你了解学习的真相)(1)

人的学习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觉-感受-感动-感悟

感觉:首先你要先开始学习‬,五官有所接触,这是学习的最初阶段,通过‬看、读、听等知觉接触‬。

感受:是你‬对‬学习的内容‬有所‬领受‬,学习‬的文字、声音能够进入你的大脑,而不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感动:是在学习过程中心有所触动,能够‬引发深思,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个‬阶段‬就能‬渐入佳境‬。

感悟:是在学习过程中,认真思考,深入思辩后,内心有所领会,有所感悟,能‬把‬学到‬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智慧‬。

每个人‬的‬学习都是从最开始的接触,然后模仿,再到‬最后有所‬感悟的过程。

学习最初‬都是‬从模仿开始,模仿、仿效,模仿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比如婴儿出生后模仿妈妈的说话,所以叫母语。比如你模仿身边人的言行举止,学习他人的良好习惯、方法等。

模仿是学习的基础阶段,或称为幼稚阶段,但如果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这个阶段,永远停留在模仿阶段,那么一辈子的学习都只是在模仿,都只是人云亦云。

而学习的重点应该是学有所悟。当自己学习过程中有所领悟时,学到的才会是自己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东西。要是自己没有领会,没有感悟的话,那么学到的东西很快就会忘记。想要把学到的东西真正内化成自己东西,只能靠自己领会,自己领悟。

觉悟,是学习的成熟时期。觉悟并不只是佛家的用语,早在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就把学解释为觉悟。觉,就是在学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有所领悟。你如果没有学到领悟,永远停留在模仿,就没有办法得到自己的知识。就没办法有效运用知识,举一反三,把各个知识点进行有效链接,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举例理解:

《伦语》: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好仁,其实也是好学,但是如果只学到皮毛,还只是在模仿,学而不觉,没有学到究竟境界,没有学到觉悟,就会产生六蔽。蔽,就是遮蔽,蒙蔽,有盲点。

觉,就是觉悟,就是有‬智慧。

当你只有仁慈心,而‬没有智慧时,就会有盲点,就‬容易愚昧。

而‬当你学习能‬有所觉悟,能够‬形成‬自己‬的‬学习‬体系,能‬灵活‬运用时‬,‬就不容易‬有这些“六蔽”。

二、 学习的方式、途径有哪些

1、多读好书

清华大学张云翼讲学习方法(张清泉教授带你了解学习的真相)(2)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阅读‬好的‬书籍‬就是‬去‬接触‬优秀‬的人‬,通过读‬好书进行广博的学习,就‬能‬广泛‬的接触‬‬优秀‬的‬人‬。在‬日常‬的生活‬中,想‬遇到‬一个‬优秀‬的人是‬不容易‬的,想‬要‬‬聆听‬他‬的教诲‬更是‬不太‬容易‬,但‬书籍‬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好‬的‬学习‬途径‬。

约:是约束,也是简约、简化。

礼:是合理,礼让、礼敬。礼是合理、有节制的个人行为和社会典章制度。

当你在广博的吸收知识,吸收学问时,最后还是要回归到合理的、有条理地去执行,这才是约之以礼,而不只是约束。

经书涵养心如镜,福德熏陶语似兰

心就像一面镜子,通过读书可以‬打磨自己‬的‬心境,类似铜镜需要‬通过打磨才能变得光亮。

福德熏陶,是要行,有‬所‬实践。通过学以致用,才能出口成章,口吐芬芳。

有一句话是“处事无奇但率真”,率性,率真是很难得的‬,但未必都是可贵的,关键是你流露出的是芬芳还是草包,正如孔子诛少正卯,提出‬五条‬原因‬,其中‬一条原因就是:记丑而博,记的都是一些丑恶的东西而且还十分广博。

所以,学习要学正知正见,当你不会选择好书时,不妨看看历史上优秀的人都在看什么书,如果是历史上优秀的人都共同认为值得学习的书,相信一定不会差到哪去。

2、亲师会友

清华大学张云翼讲学习方法(张清泉教授带你了解学习的真相)(3)

三人行必有我师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而不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

所以‬‬要交三类朋友: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博学的朋友

3、亲近大自然

清华大学张云翼讲学习方法(张清泉教授带你了解学习的真相)(4)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仁者静,智者动

大自然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不能只是像一滩死水一样。

大自然就相当于一本无字天书,接近大自然,亲近山水,自自然然就能得到各种各样的好处。

所以要‬从山水中长养仁心与智慧

从大自然中获得无限生机

有一颗充满能量的心,才能散发无限的爱

《伦语》上说:泛爱众,而亲人,这里面也包含着因果关系。

你为什么没办法做到泛爱众?

根本原因是因为心里没有了能量,你连自己都不爱时,又怎么可能会去爱别人呢。

‬当你能亲仁,能亲近好的书籍或仁德的人,提升自己能量后,自然就能做到泛爱众,做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