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职业剧,堪称「华语之光」。
专业、真实、深刻。
无论什么行业,都能拍得让人心生向往。
看完《陀枪师姐》,想当警察;
看完《壹号皇庭》,想当律师;
看完《法证先锋》,想当法医......
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剧中人绝无恋爱脑。
个个都是事业心爆棚,有血有肉的「打工人」。
也难怪多年过去,还不断圈粉。
隔三差五,就在各大小组掀起一波「文艺复兴」。
最近,TVB新出了一部职业剧。
而且是最擅长的医疗题材。
水准不负众望,喜提豆瓣9.1。
谁看了不说一句:TVB职业剧,yyds!
《星空下的仁医》
作为TVB首部小儿外科题材剧,卡司必然重磅。
郑嘉颖 钟嘉欣 马国明。
这主演阵容,堪称有生之年系列。
郑嘉颖已整整5年未参演TVB作品。
近年一直在烂片里打转,渐渐淡出大众视野。
上一个在内地出圈的角色,还是十年前《步步惊心》里的八爷。
钟嘉欣,曾经的TVB「五小花旦」之一。
如今已是二孩妈,属于半退圈状态。
最稳的还是马国明。
凭借《on call 36小时》坐上了TVB头把交椅。
这三位的演技自不必担心。
更难得的是,他们都是货真价实的学霸。
出演技艺精湛的医生,有种天然的适配度。
从已更新的几集来看,TVB这次确实诚意满满。
没有剧情注水,浪费好演员;
更没有故弄玄虚,消费医生群体。
《星空下的仁医》之所以口碑炸裂,正因为它继承了TVB职业剧的三大优点。
一是足够专业。
当儿科医生,最难的其实不是治病。
而是如何获得孩子的信任,让他们配合检查和治疗。
与成人相比,孩子更敏感脆弱。
他们在还不明白生老病死的含义时,就过早地被病魔选中。
尤其是长期住院的孩子,很容易变得孤僻易怒。
但医生不能在他们面前表现出任何负面情绪。
并且还要想方设法让他们保持心情愉快。
经常鼓励他们不要放弃生的希望。
对此,每个医生都有独特的「哄娃技巧」。
比如给孩子们贴纸当作奖励;
或者用健身球等辅助玩具,转移注意力。
对于治疗方式的选择上,医生也会从长远考虑。
剧里出现了大量的疑难杂症。
但医生在手术时会首选操作难度和风险系数加倍的微创。
只为不在孩子身上留疤,让他们长大后不用自卑。
而对于那些不得不开肠破肚的大手术。
主治医生会先召开大会,邀请各个科室的专家联合会诊。
再制定出最稳妥的方案。
比如有患者因为器官衰竭,危在旦夕。
为保住他的性命,医生决定为他一次性移植三个器官——
心脏,肺,肝。
但这个手术只有美国做过,所以从提出到落地,经过了几轮激烈的争论。
剧里每场手术的画面尺度都很大。
甚至因为高清无码,具备了一定的科普价值。
就连跳动的心脏,刚切出的肿瘤......都能一览无余。
观众一开始看可能会觉得比较血腥,难以承受。
但是过了一集之后,心中留下的唯有对医生的敬佩。
而演员们对于细节的处理,让人看不出表演痕迹。
基础的洗手和消毒方式,严谨又自然。
各种专业术语,脱口而出绝无口误。
没有充足的前期调查,没有负责的专家指导,根本无法呈现出如此饱满真实的医生形象。
专业性,是职业剧的立足之本。
尤其是医疗剧,更讲究细节上的考究。
反观内地同类剧集,却经常出现低级错误。
《外科风云》里,靳东扮演的外科医生在手术前直接手抓无菌服。
精准踩雷无菌操作原则。
《外科风云》
还有《产科男医生》,明明讲是妇产科的故事,但开头十分钟,演员念错了好几次「妊娠」......
这些细节,足以说明一部剧是否用心。
《星空下的仁医》不仅足够专业,还足够真实。
医生,是最常被影视剧神化的群体之一。
但TVB选择将医生当做有血有肉的个体来看待。
医生也会脆弱。
一台手术少说一两个小时,长的十几个小时。
期间医生必须保持精力高度集中,而且无法进食。
术后他们能立刻吃上的食物,多半是面包和泡面。
长期不规律、不健康的饮食,很容易患上胃病。
医生也会破防。
生病的小孩总是猝不及防地尿床,呕吐。
白大褂被弄脏是常有的事。
很多实习医生都会被吓得僵在原地。
心中难免产生本能的厌恶膈应。
但再工作一段时间,他们就能熟练地善后。
甚至会为了节省时间,拿自己的白大褂擦拭秽物。
心理承受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
年轻医生尤其需要家长的理解。
但即使医生尽心竭力治病,也经常有家长罔顾医嘱。
比如有孩子患上了肠胃炎。
必须清淡饮食,吃流质食物。
但家长还要偷偷给孩子买油炸食品解馋。
更有家长无理取闹。
自己的耳环掉在了病床上,弄伤了孩子的背。
却反过来怀疑医生手术失败。
被指出来之后,只是一声不吭,不肯道歉。
医生也更容易自责。
个人生活方面,不少医生都会选择与同行结婚,便于相互理解。
但因为这个职业几乎全年无休,而且下班时间不固定。
所以即使是父母、孩子需要陪伴和照顾,他们也很难在第一时间赶回家。
对家人心怀亏欠是肯定的。
工作方面,如果遇到救不活的病人,或者出现医疗事故。
医生承受的心理压力并不比家长少。
连续几个小时的抢救,是对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消耗。
因为低血糖晕倒,或者猝死,时有发生。
一旦手术因无法控制的原因失败。
回应他们的,只剩下劈头盖脸的道德谴责。
家长的愤怒当然可以理解,医生的无奈也令人叹息。
剧中细腻地展示了医患矛盾。
虽不是新闻上的刀光剑影,但更能让观众共情。
最后,这部剧也足够深刻。
它展现了医生们被「困在系统里」的困境。
毕竟,医院也是一个职场,办公室政治从来不少。
医生不仅要操心病人,更无法在各种明争暗斗中独善其身。
与内心的道德底线作战,就无比艰难。
20年前,安妮医院发生了一起医疗事故。
由医学院钟教授主刀的微创手术,导致病童失血过多去世。
但因为她是权威,病童是孤儿,最后居然无人追责。
实习医生许甘枫(郑嘉颖 饰)愤恨不平。
他认为况丛昕(马国明 饰)在术后故意拖延了抢救时间,是为了帮钟教授掩盖手术失误。
两位好友就此决裂。
之后,听话的况丛昕得以留在院里工作。
被导师看中,最后步步高升,成了小儿外科顾问医生。
而不听话的许甘枫,丧失了继续留院实习的资格。
幸好获得一家小医院的收留,不然难以毕业。
只是一个选择的不同,就让他们的人生走向了两端。
年轻时期的两位演员真是神选角
在导师的支持下,况丛昕一度有望晋升到外科主管。
但,他也只是暂时顺利。
导师不幸去世后,一切都急转直下。
医院的管理层结构重新分配。
新上任的领导直接提拔了自己的下属,因为她的性格很温和,不善争辩,很容易就能被架空。
而况丛昕能力太强,又很有主见,因此不断被边缘化。
专业履历固然是立身之本。
但要想往上走,还得懂得人脉资源的博弈。
在这样的环境下,初入职场的实习医生,都深谙「大树底下好乘凉」的道理。
利用午餐时间和前辈沟通,提升自己的社交圈。
看到教授级别的大佬时,二话不说先求合照,只为混个脸熟。
科室内部的竞争,已然内卷化。
而与此同时,从整个医院的格局来看,儿科又处于底层。
医疗资源分配很吃亏。
比如好不容易审批修建的儿科大楼,最后儿科居然只分到了其中两层。
因为与之相比,眼科和牙科更赚钱。
优秀人才的流失也是常有的事,当矛盾激化到高层时,有可能导致整个团队被「连根拔起」。
TVB看似是在拍三名儿科医生的晋升之路。
实际上是以他们为缩影,反应香港整个医疗体系存在的问题。
即使是公立医院,医疗资源还是最先向富人倾斜。
而身价最高的医生,不一定医术最好,反而是因为善于自我包装。
主演们并没有主角光环,他们的每一次选择其实都是无奈之举。
但他们在这无奈之中,依然试图坚守医生的底线与良知,发人深省。
这种挣扎,不只局限在儿科。
也可以推及到整个职场,乃至整个人生。
引起每个普通人的深刻共鸣。
这,才是TVB职业剧经久不衰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