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刘晨,他是阮肇。
有些人对我们很熟悉,有些人对我们很陌生,所以导致我们的处境真的很尴尬。我们商量之后,决定来自述一下我们的故事,和后来的人对我们的故事的改编以及为何我们的故事为何会流传。大家耐住性子,且听我们慢慢道来,这份自述稿件是由我们两个人共同完成的,现在由我来为大家口述一下,阮肇会做一些适当的补充。
我们的故事最早记载在东晋干宝《搜神记》中,后来又出现在南朝宋刘义庆编的志人志怪小说《幽明录》中,什么叫志人志怪呢?简言之,就是记录奇人怪事的小说,这些故事多半来自民间故事,并不是刘义庆自己创造的。如果你们对他的《幽明录》不熟悉,但一定听说过他的《世说新语》,不熟悉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历史的潮流把刘义庆的《幽明录》埋没了,原来的版本已经失传。
就像王羲之的书法《兰亭集序》已不见真迹,写得太好,所以唐朝的一位叫李世民的皇帝把它作为了自己的陪葬品,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后人的临摹版。《幽明录》也一样,现在大家看到的版本多是后人的辑录本 , 我和阮肇的入天台的故事都是存在于其它书中的。《法苑珠琳》成书于唐朝, 和我们的朝代离得最近, 它对我们入天台事有记录,但原文我就不念了,原文在稿件上,有兴趣的伙伴可以拿我们的原稿去看,事后我会上传电子稿件给大家的。
汉永平五年(公元62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迷不得返,经十三日,粮乏尽,饥馁殆死,遥望山上有一桃树,大有子实,永无登路,攀缘藤葛,乃得至上。各噉数枚,而饥止体充,复下山,持杯取水欲盥嗽,见芜菁叶从山腹流出,甚鲜新,复一杯流出,有胡麻饭糁,便共没水逆流,行二三里,得度山出一大溪边,有二女子,姿质妙絶,见二人持杯出,便笑曰:“刘阮二郎,捉向所失流杯來。”晨、肇既不识之,缘二女便呼其姓,如似有旧,乃相见,而悉问:“来何晚?”因邀还家。其家铜瓦屋,南壁及东壁下各有一大床,皆施绛罗帐,帐角悬铃,金银交错,床头各有十侍婢。敕云:“刘阮二郎,经渉山岨,向虽得琼实,犹尚虚弊,可速作食。食胡麻饭、山羊脯、牛肉,甚甘美。食毕行酒,有一群女来各持五三桃子,笑而言:贺汝壻来。”酒酣作乐,至暮,令各就一帐宿,女往就之,言声清婉,令人忘忧,遂停半年。气候草木是春时,百鸟啼鸣,更怀悲思,求归甚苦。女曰:“罪牵君,當可如何?”遂呼前來,女子有三四十人,集会奏乐,共送刘阮,指示还路。既出,亲旧零落,邑屋改异无相识。问讯,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至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忽复去,不知何所。
原文是用文言文记录的,看不懂没关系,我来简介一下。
我们是剡县人,在现在的浙江省,有一次我们结伴去山上采药,有同伴一起采药当然很高兴。但是我们迷路了,在山里转了十三天,我们带的吃的东西都被我们吃完了,真是快饿死了。可是天无绝人之路,我们看到远处的的山上有一片桃林,桃树上结满了桃子。所以,为了活下去,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攀爬到桃林,吃了桃子后,就像吃了王母娘娘的蟠桃,竟然满血复活。
我们吃饱之后,口有点渴,而且身上弄得很脏,所以就来到溪边洗漱。在洗漱的过程中,我们看到有新鲜的蔬菜从上游流出,竟然还有杯子,杯子里面不是酒,而是饭。那就不是像王羲之一类的人在这里游山玩水作诗。当时,我们高兴得不得了,猜测有人家在这附近,那么我们就有回去的希望了。于是,我们就跟着杯子来的方向,一直往上走,走了很久,快要放弃的时候,发现溪水比之前更大了。
溪水边有两个美如天仙的女子,我觉得应该比西施浣纱还美。我们一开始很震惊,也不认识两个美丽的女子,但是她们却能叫出我们的名字,所以,我们心想应该是熟人吧,只是我们不认识她们罢了。她们很盛情地邀请我们去她们家做客。我们当时走投无路,如此盛情也不好推却,就随她们回家了。
两个女子的家陈设非常华丽,家里还有很多侍女。她们招待我们吃过饭后,两个女子各陪伴我们休息。本来我们是想要回家的,但奈何找不到路,而且两个女子又苦苦挽留我们,所以,我们在山里待了半年的时间。后来,我们两个实在想家,又怕家里人担心我们,所以就坚决要走。两个女子很善解人意,为我们送行,还给我们指来时的路。
但是当我们回到家乡的的时候,发现那里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里的人我们都不认识了,我们惊讶之余只得询问别人自己的家人情况,几经打听,才找到第七世孙。他们说祖先上天台山采药,迷路了,已经不知所踪。后来,我们又只得返回天台山,已经找不到我们以前去的那个神秘的地方,也找不到那两个女子。后来我们在山上住了下来,我的三女儿大家是非常熟悉的,她是在贵县生下的,取名刘三姐,就是后来的歌仙。
这就是我和阮肇去天台山采药的详细经过。可是,后来的人在描述我们的故事时,每个版本还是有些差异的。后来的诗人经常把我们去天台山采药遇仙女的故事寄寓不同的寓意。
晚唐诗人曹唐以写游仙诗著称,其《刘晨阮肇游天台》等一组五首七律诗,从第三首到第七首,就用到了我和阮肇入天台的故事,并且把这个故事注入了爱情元素。《刘晨阮肇游天台》《刘阮洞中遇仙子》《仙子送刘阮出洞》《仙子洞中有怀刘阮》《刘阮再到天台不复见仙子》等,写到了我们和仙女的相遇、相处、相别、相思、相离,过程更加的细致,当然这里加入了曹唐大诗人自己对这个故事的想象和理解。
我们想,我们的故事之所以为后人流传,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应该是重要原因。我们入天台遇仙女的故事经常被当作爱情的典故用在后人的诗词中。
著名的有李商隐《无题》四首之一: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大意为:“你说来相会是空话,一去之后再无踪影;等到楼上残月西斜,传来五更的晓钟。梦里为伤远别啼泣,久唤难醒;醒后研墨未浓,匆忙提笔书写成一信。残烛半映着饰有金翡翠的被褥,兰麝的香气,熏染了被褥上刺绣的芙蓉。我像当年的刘郎,早已怨恨那蓬山遥远;你去的所在,要比蓬山更隔万重岭!”这首诗的尾联借我们重寻仙女的故事,点明爱情的阻隔。真不知道李商隐为何那么爱写无题诗,明明是有所表达的主题,只是可能多元化而已。
宋词中如欧阳修的《阮郎归》:
“刘郎何日是来时。无心云胜伊。行云犹解傍山飞。郎行去不归。”
除了对爱情的表达,还有的人把我们的故事当作他们政治向往的表达。同样是游仙诗,正如我们的“诗仙”李白。他写的游仙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此时的他被赐金放还,诗中有“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两句,这里的天台山其实和我们去的天台山应该是同一个地方,现在都是泛指天台山一带了。
虽然李白在诗中不太看得起天台山,认为只能给天姥山做陪衬。但是天姥山真的没有李白说的那么高呀,不过这是一向爱用夸张手法的李白写诗的特色,真想诗不惊人死不休。李白被赐金放还,心情还是比较郁闷的,梦里多么美好,就反衬得现实多么不如意。
和我们的故事很相似的是烂柯人王质的故事,有时候大家喜欢把我们和他搞混淆。他的故事可以在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中看到。
“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而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
这个王质是晋代的人,是信安郡的石室山人,在现在浙江衢州烂柯山。他是去山上砍柴,看到有人在下棋,就在旁边观棋,等到别人下完棋,他回过神来,发现自己拿的斧头斧柄已经完全腐烂了。等他回到人间,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已经没有了。在现在的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首刘禹锡的作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其中第四句就用到了王质进山砍柴的故事,刘禹锡用这个典故来表达自己遭贬23年,暮年返乡后恍如隔世的感慨之情。我们虽然都是遇神仙,但内容还是有不一样的。
大部分内容我已说完了,现在就请阮肇来总结一下。
感谢刘晨对我们故事的介绍,现在由我来总结。
我们去天台山采药遇仙女的故事,最开始记载在《搜神记》中,但是记录不详细,后来的刘义庆在《幽明录》中加工过后比较细致了,但是原来的版本又失传了,所以用隔我们最近的《法苑珠琳》来解说,现在大家应该对我们的故事了解的比较清楚了吧。
至于流传的原因,本身这个遇仙女的故事比较玄幻,给人较大的想象空间,充满神秘色彩。人们对于比较神秘的事本来也就比较感兴趣。人生在世,都需要成家立业嘛,那现实中不能实现的事,当然可以寄托在美好的神仙世界了。也可以总结为一条,即我们的故事寄托了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种种无法实现的美好愿望。但我还是觉得大家应该脚踏实地,用自己的努力去换取美好的生活。
今天我们的自述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聆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