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叫外卖对于大家来说是件平常事儿了,工作忙了,不想做饭了,一个电话各种热腾腾的美味就能送到嘴边。可要在过去,能过上这种日子可真是不简单。
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里讲了一个穷旗人家的故事:
“我”们家为了又穷又要面子的生活变尽了法子,大女儿的公公到家里来吃中饭,“到天泰轩叫一个干炸小丸子、一卖(份)木樨肉、一中碗酸辣汤,多加胡椒面和香菜”
这用现在的价值换算大概一百来块钱的一餐就能给家庭经济造成危机。
干炸丸子丨豆果美食
可是这样的家里头却有个阔主儿——“我”的寡居姑妈。
姑妈虽然在“我”们家守寡,却一个人领着好几份儿钱粮,过着挺舒服的日子。
在她招待客人的时候,她叫得起便宜坊的苏式盒子;在过阴天的时候,可以定买金四把的头号大羊肚子或是烧羊脖子。
“过阴天儿”是指下雨的天气不能出门,一家人吃点儿好的,或是约朋友吃点儿好的来消磨时光,在老北京说来一般是炸酱面或者饺子。姑妈能吃大羊肚子或者烧羊脖子,绝对是那个时候的中产阶级以上的生活了。
清末正在用餐的满族妇女丨搜狐
那“盒子”又是什么呢?
顾名思义,“盒子”真的是一个梅花型的漂亮漆盒,分为几层,每层均匀的分成八个小格,中间一个圆格,计每层能装九种菜,这种盒子是饭店用来送“外卖”的。
黄花梨食盒丨搜狐
说起中国人叫“外卖”这件事,宋朝就已经很流行了。宋代大城市的市民生活富庶,北宋汴梁的市民被称为“拢袖骄民”——“市井经济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也许不是大鱼大肉,只是杂菜羹、酪面、胡饼等等的“快餐”,但算下来也比家里做饭要便宜(宋代生火成本很高),就算是不为生计发愁的皇帝偶尔也喜欢享受一下这种服务。脚店(中等饭店)的小二哥给人送饭的景象还被收录进了《清明上河图》。值得一提的是,直到清朝,在饭店酒肆“叫外卖”的服务都深受广大郊游人士的喜欢,毕竟出门也得吃饭。
清明上河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不过老北京的盒子菜又另外有个源流:满族是以骑射为本的民族,过去在关外时常到山里打围、采参,为了路上方便又不必干噎饽饽饼子选择烙些饼夹熏、酱肉吃,这个习惯带进关里,就发展成了盒子菜。
盒子菜的兴旺发达还跟一个节日习惯紧密联系了起来——立春吃春饼。
立春吃春饼叫做“咬春”,中产以上的家庭自己烙好春饼,准备好用韭黄、粉丝、豆芽菜、嫩菠菜、鸡蛋等炒好的“合菜”,剩下的事儿就交给盒子铺了。
老北京有专门的熟肉铺,有的大猪肉铺(过去叫猪肉杠)也出售熟菜。猪肉杠里切生肉的菜板子高度正常,而熟食的菜板子却有当铺的栏柜那么高,大概是怕主顾想尝尝肘子什么的咸淡不小心切了手指头吧。
这种卖熟肉的猪肉杠兼了熟食店的功能,里面的熟肉种类也是很全的:酱肘子、酱鸡、酱鸭、酱猪蹄、熏大肠、酱大肚……;
更高级的还有深加工买回家之后都不用切的肉类:酱肘花丝、小肚儿丝、炉肉丝、叉烧肉丝、熏鸡丝、咸肉丝、火腿丝、烧鸭子丝……总而言之,鸡鸭鱼肉,南北甜咸,蔚为大观。
天福号酱肘子丨微信公众号
以一顿春饼为例,王孙贵胄、富豪大贾可以丰丰盛盛,普通百姓随便买几种商家也是笑脸相迎。新出锅的春饼卷上风味独特的熏酱肉和咸香清爽的炒合菜,嘴里咯吱咯吱开着一场美食盛宴,真是春天的赏心乐事。
除去立春吃春饼以外,平日里也有盒子菜的用武之地,最突出的应该就是便宜坊的烤鸭了。片好的鸭子、配菜、春饼都装进盒子里,随您是拿回家里吃还是“转战”别的饭馆。
便宜坊烤鸭
盒子菜可以单吃也可以作为其他酒饭的补充,吃“盒子菜”好像代表着老北京中产阶级以上家庭的一种生活方式——偶尔“放个假”也能吃的舒服精致。
五十年代回到北京的老舍先生,在家中赏菊宴客时也叫了盒子菜。据舒乙先生回忆说那餐饭丰盛而搭配得宜。老舍先生自己也是旗人,但我觉得他对盒子菜的喜爱大概不仅是在致敬祖先,还是一个从老北京走来的文人发自内心对于美好、闲适生活的喜爱。
更多有趣内容,关注 传统活儿
【文章为原创,如有想法请后台私信给传统君哦!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必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往期精彩:
不葬花,我们吃花!纪念春天的美食——藤萝饼
煎炒烹炸齐上阵,老北京人将香椿嫩芽的味道与口感利用到了极致!
很多人都见过耍猴儿,但这种老北京把戏——耍耗子,你肯定没见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