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深刻不在于听过多少他人的故事而感慨,而是自己亲历的每一场自我救赎。”
这是《悲喜自渡》封尾的一句话。这是本散文集,收录的是季羡林先生的一些经典散文和随笔。
此书除了一些经典的篇目,还有一部分是季先生晚年时所做,不可避免带着他人生的追思和回忆。因此与季先生其他的文章有点不同,读来使人感到一种淡淡的哀愁。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有名的语言学家,佛学家等,通多国语言,尤其是吐火罗文和梵文,大部头《罗摩衍那》的翻译也是依赖于他。季先生的成就得到大家公认,无需多言。
季先生是位学者,但他并不是枯燥乏味之人。他的随笔,会写花,写猫猫狗狗,写可爱的万物,写生活的点滴的美。
那些主题虽然写的是花,写的是物,但其实最后写的,还是他的“情”,思乡之情,念母之情,万物之情……
一 思乡念母之情
季先生的童年颜色,是黑白的。幼时,家庭特别贫困,父亲早逝跟随母亲艰难度日,六岁时,又被带走远离母亲,借住在亲戚家读书。
寄人篱下的日子,哪怕再顺意也是有飘离之感,所以格外思念母亲。成人后外出求学,四处辗转,更是尝遍辛酸苦辣,没等生活安稳母亲就逝去。
所以在母亲身边的日子,成了他一生都难以忘怀的经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随着他人生阅历的增多而越加的心痛。
他曾在文字流露出这样的意思:如果知道这一去与母亲再难相伴,他宁愿选择留在老家。
所以季老的文字里,经常性的在怀念母亲。怀念的是远去的曾经,永远追不回的遗憾。
尤其季先生那并不顺遂的人生,更让人理解一个漂泊的人,对母亲对家难以释怀的依恋,以及母亲和家对他的意义。
二 草木万物有情
季先生笔下写了许多的生物,花花草草,猫猫狗狗,一切有情生物。
季先生说万物都很可爱,生命很可爱。但是这些可爱的生命背后,又何尝不是他的“移情”呢。
因为这些生命,与他生活中的人有种各种联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季先生看似云淡风轻的文字,其实是他各种情绪的寄托。
《夹竹桃》是一段无光生活的代表;《马缨花》,是一段孤寂生活的记忆;《石榴花》《美人松》是生活的美好记忆,对生活的期盼。
《一条老狗》,这条狗是曾经陪伴着母亲的一条狗;《咪咪》和《老猫》,不仅是怀念那几只猫,更多的是因为有了他们,背后是“家”的记忆。
彼时生活艰辛,唯有低头咬牙前行,内心的苦涩,孤寂和委屈,也只有自己吞下。
季先生的人生,从幼时,到中年,再到晚年,一直被俗尘杂事缠身。但季先生没有消沉和怨怪,他的眼光,也从未局限在一人一事里。
相反他有着常人所没有的通透和大爱。他爱这山川河流,爱花草万物,爱这片山河故土,爱有情世间。
三 人生聚散无常
每个人人生的终点都是一样。有人先,有人后。
《悲喜自渡》大多是季先生晚年的作品,因此会读到一些他对于生命的感悟,前半生的颠沛和辗转别离,是一重滋味。到了晚年,面对熟识的友人和亲朋的离去,对生命的理解,又是另一重滋味。
季先生是佛学家,梵文造诣也很高。也许因为如此,他对人生,对生命,多了一些佛家的“随缘”的味道,有着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大智慧。有着一种历经人世的豁达和通透。
“人有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用不着伤春,也用不着悲秋,叹老不必,搓贫无由。
如果能在一切都捉不住的情况下,能捉住哪怕是小小的一点东西,抓住一鳞半爪,我将会得到极大的安慰。”
人间万千光景,苦乐喜忧,跌撞起伏,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每个人都会到达生命的终点。人生来去,每个人所品尝的滋味只有自己知道,难免会寂寥和寂寞;对人生际遇的感叹,也有着无人言说的孤独。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
生命则是一条孤独的船。
每个人要独自穿越命运里的狂风暴雨,滔滔海浪。都要靠自己奋力掌舵。
众生有情,但是生活“无情”。每个人只能尝到自己的悲喜,人生无常,悲喜自知,唯有自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