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的定义

霜是常见的天气现象之一。寒冷季节的夜晚或清晨,气温位,特别是在少云,微风的夜晚,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0℃以下时,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或物体上直接凝华成白色冰晶,气象上称之为“霜”。

霜形成的原因和影响(霜的成因及地理分布)(1)

霜的成因及地理分布

霜在夜晚形成,是因为这个时间段地面辐射冷却最快。天空晴朗少云,如同盖在地面的被子(厚云)被揭开了,利于散热,地面气温能降至0℃以下。最好是微风,因为空气在缓慢流过冷物体表面时,不断地供应着水汽,有利于霜的形成。如果风大,空气流动得很快,接触冷物体表面的时间就会太短,且风大的时候,上下层的空气容易互相混合,不利于温度降低,也会妨碍霜的形成。

霜的形成,不仅和当地的气候和当时的天气条件有关,而且和地面物体的属性有关。霜是在辐射冷却的物体表面上形成的,所以物体表面越容易辐射散热并迅速冷却,就越容易形成霜。表面粗糙的物体要比表面光滑的更有利于辐射散热,所以表面粗糙的物体上更容易形成霜。路边的草叶、树木、农作物、泥土以及瓦屋上可以常见到霜,即是这个原因。

霜形成的原因和影响(霜的成因及地理分布)(2)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各地气候差异大,因此各地初、终霜日及霜期长度差异也十分明显。初霜是指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二十四节气中有“霜降”这一节气,在公历10月23日或24日,太阳位于黄经210°时,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即指初霜。终霜则是指每年冬末春初最后一次出现的霜。一般来说,初霜出现在秋季,终霜出现在春季。

总体而言,我国各地的初霜是由北向南、自高山向平原逐渐出现的。东部地区初霜日期由北向南逐渐推迟,呈带状分布。其中东北北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地区初霜出现在9月中旬之前。9月中旬之后至10月中句,东北南部、内蒙古中部、华北开始出现初霜。10月中旬至11月中下旬,长江流域逐渐开始出现初霜。而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直到12月份才出现初霜,比周围地区晚了将近一到两个月,这可能与四川盆地特殊的地形有关。

华南和海南为最晩岀现初霜的地区。青藏髙原地区和西北地区,由于受地形和海拔高度的影响,初霜出现的日期相对东部地区偏早,特别是青藏高原地区,7月就已经有初霜出现,是最早出现初霜的地区。之后,新疆北部以及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开始出现初霜(9-10月)。

霜形成的原因和影响(霜的成因及地理分布)(3)

霜期是指初霜日至终霜日的日数,常用于表示一个地区出现霜的时间长短。我国霜期长(短)的地区与初霜日期早(晚)、终霜日期晚(早)的地区非常一致,自北向南、自高山向平原依次缩短。

青藏高原、内蒙古北部和黑龙江北部是我国霜期最长的地区,霜期长达240天以上其中部分地区终年有霜;华北、西北地区和黄河流域霜期为160天到240天;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霜期为120天到160天;长江以南到南岭地区霜期为80天到120天;而四川东部、东部沿海、两广地区、云南南部及福建南部霜期都在80天以下;华南沿海霜期不足40天;海南岛地区霜期最短,部分地区终年无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