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写教学名师(教师速写沈逸文)(1)

逻辑清晰、有故事有思考,写作者最爱的采访对象大抵如此,沈逸文就是这样一个人。和他聊天是一件愉快的事,不仅因为他经过了中美不同音乐教育体系的学习,有着亲身体验的鲜活感;更因为他对那些经历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这些思考给采访者带来触动,也将会给年轻的音乐学子带来新的启发。

独木难支,音乐家必须参与社会

沈逸文4岁学钢琴,9岁开始学习作曲。一路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直升上海音乐学院,师从作曲家何训田教授。后赴美深造,先后获得巴德音乐学院作曲和德语研究双学士学位、茱莉亚学院作曲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师从作曲家塞缪尔阿德勒(Samuel Adler)教授,之后又获得马里兰大学指挥硕士学位。

在中美两国不同的音乐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沈逸文,最是懂得如何兼容并蓄。他一直记得恩师们的谆谆教诲,何训田教授曾对他说:“作为一个作曲家,你首先要做一个思想家,你要去思考别人不会思考的东西。”塞缪尔阿德勒教授则告诉他:“写感动自己的音乐,这样你才能感动听众。”

在美国十多年的学习,沈逸文感触最深的有两点:第一,美国音乐学院非常注重实践。器乐专业学生每年都要举办音乐会,作曲专业也必须有作品完成现场演出。“作曲这个专业,写出来只是一张纸,必须通过演奏你才能知道做哪些调整能更符合乐器特性,能创造更佳的音响效果。演奏,是作品的第二次创作。"

速写教学名师(教师速写沈逸文)(2)

Shen Yiwen with his teacher, Samuel Adler in China

另一个感触,“美国很多学校都提倡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并且设有专门的课程,希望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全面的人,而不是单向发展的艺术家。”沈逸文记得,在茱莉亚学院求学时,他们经常要进社区、进医院去演出 。茱莉亚前院长约瑟夫·W·波利希(现任茱莉亚学院荣誉院长及首席中国事务官、天津茱莉亚学院理事会主席)提出了‘完整的音乐家’的概念,就是希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这个理念也会在天津茱莉亚得到延续。”

速写教学名师(教师速写沈逸文)(3)

Yiwen Shen with Joseph W. Polisi at Juilliard's Co

孤掌难鸣,古典音乐是合作的艺术

学生时代,沈逸文曾担任茱莉亚管弦乐团助理指挥,“乐团训练的是合作精神。演奏员需要更多考虑的不是个人,而是集体。第一小提琴声部十六个人是不是能拉得像一个人?十二件木管乐器在各自乐器特性迥异的情况下,是否依然能达到音响上的和谐和音量上的平衡?低音提琴能否和十米开外的竖琴有机地对话?这些都是我们平时独自练琴时可能不太会考虑的因素。乐队的训练能让大家在拉重奏的时候更有意识地去聆听彼此的演奏,在练习独奏的时候带入更多纵向音响的考虑。

沈逸文说古典音乐是合作的艺术,这也正是天津茱莉亚学院所聚焦的领域。作为音乐理论和现代音乐合奏课的老师,沈逸文对这两门课程有着独到的理解。“国内有‘四大件’:和声、复调、曲式、配器。在茱莉亚,配器是作曲系单独的必修课,和声、复调、曲式则并在音乐理论课中一起教授,引导学生意识到它们的相辅相承性。音乐理论课的最终目的在于实践,希望学生能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正在学习的独奏或重奏作品中,在更好地理解作曲家意图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诠释。

关于研究生的现代音乐合奏课,沈逸文说这是一门开拓眼界的课程。“平时学生们独自练琴时,可能更多的以传统乐曲为主,接触的现代作品相对较少。现代音乐合奏课上的很多作品,可能是首演,可能从未被录音过,或者带有很多学生们以前没有碰到过的延伸技巧。这就需要学生首先要有好奇心,有实验精神和探索精神;再来,训练学生在不依赖外来条件(比如录音)的协助下,读懂读透作曲家谱面上的每个记号和标注,并在乐器上有效地实施。归根结底,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也一度是‘现代音乐’。如果每个时代的音乐家都只演奏‘过去’的作品,而不关注‘当下’,那我们现在或许都听不到莫扎特和贝多芬了。”

速写教学名师(教师速写沈逸文)(4)

Curtain call at the Crane Whisperer ballet. Photo

兼容并包,中西音乐需要对话融合

作为一名作曲家,沈逸文可谓成绩斐然。他的创作涉及交响乐、歌剧、芭蕾舞剧、室内乐、民乐、器乐独奏、声乐独唱、合唱等不同领域,更重要的是他将中国音乐带上了世界级的舞台。2011年,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找到沈逸文,委约他为女高音唐·阿布萧(Dawn Upshaw)创作一首作品。受到马勒《大地之歌》启发的沈逸文以李白的诗文为材,创作了一部声乐套曲《送友人》。《纽约时报》发表乐评称这部作品“继承了巴伯和罗雷姆的曲风,清新、简洁却又抒情”。

其实,早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时,沈逸文就曾作为钢琴艺术指导与很多民乐同学合作演出,还参加了竹笛演奏家唐俊乔《中国魔笛》的专辑录制。那段经历让他对民族乐器、民族音乐有了充分的了解。从那时起,他开始了系列民乐独奏曲目的创作,从琵琶到笛子,再到二胡和古筝,渐渐成型了一系列作品:《俑》、《溯》、《逑》和《祀》。同时,沈逸文开始了中西音乐的对话,他在民乐作品中融入了美国印第安民族的曲调和犹太人音乐的元素,而在他的西洋乐器作品背后却是以中国文学为底蕴。在沈逸文看来,音乐没有国界,最关键的是多听、多看、多问、多想。什么是世界语言?西方音乐有哪些?最近又出了哪些新的风格?只要足够了解,就可以融会贯通。

TJS:为什么会选择天津茱莉亚学院?

沈逸文:我在纽约茱莉亚学院在读的六年间,正好是学校正式开始规划、启动天津茱莉亚学院的阶段。我对这个项目非常感兴趣,也一直细心留意它的进展。学校的高层也会时不时地找我们中国学生沟通,咨询我们对中国音乐教育和现状的一些想法和意见。当天津茱莉亚学院开始公开招聘时,我便毫不犹豫地递上了申请。希望能借此机会将我在纽约茱莉亚六年间学到的知识和茱莉亚百年的办学理念带回国内,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TJS:你认为天津茱莉亚能给学生们带来什么?

沈逸文:我认为天津茱莉亚能给学生带来以下几方面的理念:第一,我们想培养的并不是只有“一技之长”的学生,而是“完整的音乐家”。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我们配套进行室内乐、管弦乐、以及理论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各个领域有所探索和研习,从而适用于今后不同的需求。第二,我们旨在培养“有合作精神的音乐家”。我们研究生课程的三大专业注重的都是音乐表演的合作精神和技能,希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将来推陈出新可以拓展运用到跨领域的合作甚至跨界的合作。第三,我们希望培养的是“有社会责任感的音乐家”。在美国,我参加过一些项目,去往医院、精神病院、养老院、甚至监狱演奏音乐,将音乐带给一些无法去往音乐厅观摩的观众,并和他们交流音乐带给我们的喜怒哀乐。社会责任感会让我们演奏的音乐更有意义和生命力。

TJS:预科学生从8到18岁,如何因材施教?

沈逸文:首先,我们强大雄厚的师资力量保证了小班化精英式的教育。例如我们的音乐理论和视唱练耳课程,每个班级控制在10-15个学生,有些班级可能更少。这就保证了每堂课上,老师们都能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进程,并有充分的时间解答各自的难题。再者,在刚刚过去的6月22日,我们与2019首届大学预科学生面对面进行了室内乐、音乐理论、视唱练耳和英语四方面的测评,对每个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并根据各个方面综合考量分入了相应适合的课程。现在我们的老师们也在积极为每个课程准备教案,同时也会根据每堂课学生的进程作出合理的调整。

TJS:你希望招收到具有哪些能力的学生?

沈逸文:第一是好奇心。一个有好奇心的学生不应只对自己擅长的领域感兴趣,而会去寻求挑战新的领域,例如自己不熟悉的曲目、其他乐器的演奏、音乐以外的艺术等等。第二是创造力。音乐没有对错,但最怕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第三是团队精神 。演奏不是“个人英雄”,而是靠团队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