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心如止水”这一说法,并不是出自于王阳明,而是出自于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祭李侍郎文》,即:

“浩浩世途,是非同轨;齿牙相轧,波澜四起。公独何人,心如止水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王阳明谈40岁人生感悟(王阳明做人要心如止水)(1)

作者在这里讲“心如止水”,指的是李侍郎其人,特立独行,不受外境的影响,后世的人用来用于形容那些坚持信念,不受外界任何影响的人。

无独有偶,明代一代宗师王阳明所倡导的“心学”,也教人要做到“心如止水”,否则,不足以论道。

为什么如此说呢?

因为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之后,深知“心即理”的道理,即世上的一切理,皆是心内自足,无需外求,我们普通人之所以悟不到,只是由于大家被各种外境所干扰与影响而已,并不是自己没有这种能力。

王阳明谈40岁人生感悟(王阳明做人要心如止水)(2)

因此,“心学”才倡导人们不要像理学那样向外“格物”,而是先让自己的“心”停下来,当“心”彻底停下来的时候,即“心如止水”,一切理才会自然显现了。

但是,如果你认为“心如止水”,就是让“死”停止不再转动的话,那你就错了,因为“心如止水”的“水”并不是死水,而是“止水”,所谓“止水”,强调的是让水流的假象停止,不要再干扰或影响自己了。

更通俗地讲,心如“止水”的本质,就是没有是非,或者是不要陷入于各种“是非”之中,唯有如此,才能生出真正的智慧,通晓一切理。

王阳明谈40岁人生感悟(王阳明做人要心如止水)(3)

换句话说,一个人若是心存是非,就一定会受到“是非”所产生的假象所牵引,就好比当地球不动,太阳才有了“位置”的道理一样,甚至可以说,我们人之所以有漏洞,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心”的最初那一动,心有“动”,必有选择,有选择,就会牵引出各种是非,于是产生假象,然后受其所缚,无法通晓万事万物之理。

或许正因为如此,王阳明才提出“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这样的警世名言。

王阳明谈40岁人生感悟(王阳明做人要心如止水)(4)

甚至可以说,在王阳明看来,我们普通人在面对这个世界的一切现象时,其心理就会一直处于活跃之中,即一直都在活动、想象或思考,从来没有留下的空隙,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被外境的一切所牵引,而无法感受到真实的存在。

而当“心如止水”之后,一切心理活动才可以停顿下来,于是能够了知真正的“理”或者世界的真实存在,而这些事实上,也是王阳明“龙场悟道”的真正内容,也是他在后来的事功上百战百胜的法宝。

王阳明谈40岁人生感悟(王阳明做人要心如止水)(5)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王阳明的“悟道”,其实是在他“心如止水”之后。

也正是有鉴于此,我们才讲做人要“心如止水”,否则,不足以论道。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问过蓝天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佛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王阳明全集》《孙子兵法》《祭李侍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