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郓城打夯号子(难忘家乡的打夯号子)(1)

老家齐河县晏城北胡官屯,自古以来盖新房要运土堆地基,加高地基。据我所知,加高地基的目的是防水涝侵害房子,这是理所当然的理由。但还有一个隐秘的目的是不能低于四邻八舍,但也不能高于八舍四邻,平起平坐是最起码的不成文的相安无事的规矩。

那夯货是农家麦季秋季轧场用的石磙子,把石磙子立起来,两边对称各立一根圆滑的粗木棍,以手握得劲儿适宜为好,一般都是镐把镢把,然后捆绑结实,木楔塞紧,铁链兜底,绝对安全。

山东郓城打夯号子(难忘家乡的打夯号子)(2)

在老街坊要盖新房的堆起的新地基上,九人或十人围在夯周围,八人双手用力拽住粗绳,最好是苘麻绳辫子,得劲儿,不累手。

喊号人也是领夯人,可一人或两人。喊号人看着八人双手都拉紧了夯绳,向左侧着身子,做好了准备后,右手扶着虚握着夯立柱,先问了一声“准备好了吗?”大家回答“好了!”后,就慢悠悠地低声拉长音,“咱们兄弟爷们儿拉起来啊”最后“拉起来啊”四个字是突然挑起的高音,这一声就是命令!

一声令下,只见八壮汉分别往后一挺身,八根夯绳绷紧,那夯高高腾起又沉重地落下,砸下一个圆圆的大印儿,只听见同时“哎——嗨——哟啊”八人的呼声震天动地,响彻云霄,打夯开始了……

山东郓城打夯号子(难忘家乡的打夯号子)(3)

“咱们九(十)个人啊”

“哎嗨哟啊”

“劲儿往一处使啊”

“哎嗨哟啊”

“乡亲们加把劲儿啊”

“哎嗨哟啊”

“盖起了新房子儿啊”

“哎嗨哟啊”

“给儿子娶媳妇儿啊”

“哎嗨哟啊”

“转年抱孙子儿啊”

“哎嗨哟啊”

……下面换了调门儿,轻松愉快……

“从南边来了一个”

“嗨哟儿嗨哟儿嗨哟呼儿嗨”

“来了一个俊俏人儿啊”

“哎嗨哎嗨哎嗨哎嗨哟儿啊”

“大大的两个辫子儿”

“嗨哟儿嗨哟儿嗨哟呼儿嗨”

“耷拉到后腚臀儿啊”

“哎嗨哎嗨哎嗨哎嗨哟儿啊”

“大大的两个眼睛”

“弯弯的两道眉儿啊”

“白净净的粉脸蛋儿”

“樱桃红嘴唇儿啊”

……

悠扬高亢的号子在夜晚的上空飘荡,那是乡邻街坊团结互助友好往来的美好乐章,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仍在我耳旁回响。

山东郓城打夯号子(难忘家乡的打夯号子)(4)

当年街坊们互帮互助打夯,夯实建房基础,保障住房坚固安全。由于白天都在生产队里劳动,还有自己的活落和事情,所以都是晚饭后,集中打夯。房场空地,放一小桌子,有廉价的茶叶水,劣质的烟卷儿。

打夯喊号子,喊得最好的我认为是胡洪范(胡三儿,闯关东在黑龙江省绥化)。领喊号子的人现编现喊,众人呼应,又顺口流利,又悠扬响亮。

还有马元良、王有和、王有安、田光明、田方全……号子喊得好,一呼百应,有激情,有力量,群情振奋,夯高过顶,落地坚实有力,基础坚如磐石!

胡洪范的声音、表情、动作……仍历历在目,萦绕回响。打夯号子朴实无华,坚强有力,捎带着逗乐欢笑,在友好和谐的义务劳动中帮助建房者开始了新居的第一步。

打夯是家乡街坊邻居团结和睦,互帮互助的有力象征!即便是平常有点小摩擦,打夯一到场立刻就化为乌有。

打夯的夜晚以前大多借月光,或者提灯(马灯),也有摸黑干的,贫穷的受苦人不允许讲条件……汽灯照明是后来之事,也不知是从何处借来的,反正我们村里是没有。

干了小半夜,义务帮忙劳动,没有怨声载道,只有实心实意。老街坊盖屋,钱粮什么的帮不上,出点力气还是有的。

主人心下不忍,备些水酒薄菜,无非就是些萝卜、白菜、藕、咸鸡蛋、咸香椿芽、粉条、豆腐、在大湾里捞的小鱼虾……大家用一两个杯子轮流转圈喝点地瓜干60度散酒,轮过一圈,有人招呼“叨,叨……”,于是大家小心翼翼地用筷子头儿夹一点菜压压酒,都明白主人家备这些酒菜已是很不容易的了,家家都是这个样。那时都那么穷,有的连这个标准也弄不起,打完夯,于是大家就回家,绝无怨言。

山东郓城打夯号子(难忘家乡的打夯号子)(5)

几圈下来,酒下肚,话也就多了起来,说些过日子的话……夜半光景,“家家扶得醉人归”。

接下来的活落备料大多是自家人干了,木工木料、脱坯、打苇箔、秫秸箔、淋石灰、运砖……一切备齐后,起房还是大家义务帮忙。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分田到户,年年粮棉大丰收,农民逐渐富起来了。

农民手里有了钱,首先考虑的是盖新房。这一批房都是石头底座基础,全砖大墙,玻璃门窗,落叶松檩木,榆木大梁,兴起了吊天棚,白灰抹墙,红砖铺地,水泥压光,明光光,亮堂堂,室内外一片富丽堂皇好排场。

值得提出的是,地基不再打夯了,都是链轨拖拉机轧实,拖拉机拉轧路磙子压实。这一批盖房都是花钱外包给专业建筑工程队完成。

打夯已成为历史,打夯号子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载入史册,老街坊众乡亲互帮互助的淳朴风尚,勤劳朴实精神,将流芳百世!

山东郓城打夯号子(难忘家乡的打夯号子)(6)

作者简介:王为民,男,1947-08-26生于山东省齐河县晏城北胡官屯。

1965年毕业于齐河一中初中部,1965年至1972年回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72年闯关东到黑龙江省亚布力。当过农民、教师、企业会计。现住天津市龙湾城。

中共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齐河县作协会员,德州市作协会员。2020夏出版短篇小说散文合集《家住凤凰湾》。曾有文章发表在《尚志周刊》、《山东文学》、《齐河报》、《晏邑春秋》、《齐河文艺》、《鲁北文学》、《运河文学》、《湖北文学》等报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