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宛轶事:发明董肉董糖,牵进清宫四大疑案

古代董小宛是怎么死的(小宛轶事发明董肉董糖)(1)

发明董肉:董小宛腌制的咸菜,能使黄者如蜡,绿者如翠。各色野菜一经她手,都有一种异香绝味。她做的火肉有松柏之味,风鱼有麂鹿之味,醉蛤如桃花,松虾如龙须,油鲳如鲟鱼,烘兔、酥鸡如饼饵,一匕一脔,妙不可言。

董小宛经常研究食谱,看到哪里有奇异的风味,就去访求它的制作方法。据介绍:人们常吃的虎皮肉,走油肉,就是她的发明,因此它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董肉”。“董肉”和“东坡肉”相映成趣。在《影梅庵忆语》中,更详细记载了董小宛制作桃膏、瓜膏,还有红腐乳的方法。以及一些对饮食及泡制方法的评论。细搜起来并不会逊色《随园食单》。

秦淮董糖:如皋市生产的董糖已有三百五十多年历史了,它原名为“秦淮董糖”,制作人便是董小宛。据清朝一本叫《崇川咫闻录》的记载:“董糖,冒氏民妾董小宛所造。”

董小宛返回南京秦淮后,终日思念冒辟疆,特亲自下厨,以精细白糖、褪壳芝麻、纯净饴糖加上等面粉制成一种酥糖,从秦淮托人转带给如冒辟疆,以寄深情厚意。

董小宛制的酥糖酥松香甜,入口易化,食后留香,疲倦喜食。董小宛常年制作,以此飨客,馈赠亲友,天长日久,商家仿作供市,故称作“董糖”。

抗日战争前,坐落在如皋西大街,如皋最大的茶食店“大麒麟阁”生产的董糖,就是使用“秦淮董糖”牌号。如皋生产的“水明楼”(董小宛当年居住的楼台、现辟作供游人游赏)牌号董糖,仍沿用当年董小宛原有的配方。畅销上海、北京、南京各城市。如皋籍台胞回乡探亲返台时,总要买上几盒,带回台湾和家人共食或款待客人。

小宛诗情:月色如水,最为董小宛所倾心。夏夜纳凉,董小宛喜欢与冒辟疆的两个小孩,背诵唐人咏月及流萤、纨扇诗。为领略月色之美,她常随着月亮的升沉移动几榻。半夜回到室内,她仍要推开窗户,让月光徘徊于枕簟之间。月亮西去,她又卷起帘栊,倚窗而望恋恋不舍,反复回环地念诵李贺的诗句“月漉漉,波烟玉”。

董小宛曾对冒辟疆说:“我书写谢庄的《月赋》,见古人厌晨欢,乐宵宴。这是因为夜之时逸,月之气静,碧海青天,霜缟冰静,比起赤日红尘,两者有仙凡之别。人生攘攘,至夜不休。有的人在月亮出来以前,已呼呼大睡,没有福气消受桂华露影。我和你,一年四季当中,都爱领略这皎洁月色,仙路禅关也就在静中打通。”

董小宛就是这样,在自然平实的日常生活中,领略精微雅致的文化趣味,在卑微的生命中,企慕超脱和清澄的诗意人生。

董小宛诗《绿窗偶成》:“病眼看花愁思深,幽窗独坐抚瑶琴。黄鹂亦似知人意,柳外时时弄好音。”

董小宛词《一柄象牙彩蝶》:“独坐枫林下,云峰映落辉。松径丹霞染,幽壑白云归。”

爱菊葬花:董小宛最爱晚菊。有个朋友送给冒辟疆几盆名为“剪桃红”的菊花,花繁而厚,叶碧如染,浓条婀娜。董小宛见到“剪桃红”,非常喜爱,特意将花放在床边。每天晚上,高烧绿烛,用白色屏风围起三面,放一张小椅子在花间,调整好菊花,让菊影具有参横妙丽之态,然后,身入花间,使人在菊中,菊与人都在影中,此情此景,淡秀如画。在董小宛的生命最后时刻,她还叫冒辟疆把“剪桃红”搬到床前,给她看枝叶是否茂盛,可有虫害。

董小宛和冒辟疆曾住嘉兴海盐水绘阁。她在南北湖畔鸡笼山上,面对暮春凄凉景致,感叹江河破碎,一家流离,泪葬残花。据说《红楼梦》林黛玉葬花即改编自董小宛葬花。

清宫疑案:清宫有四大疑案,第一个就是顺治出家,据说顺治出家是为了一个汉族女子董小宛。而董小宛原又本是大名士冒辟疆的小妾,据说冒辟疆因顺治从他手中夺走董小宛悲痛欲绝,并写下了一阕《金人捧露盘词》,寄托悲思。

但是,疑案毕竟是疑案,真实的情况却与之颇有出入。

清道光以后,有人妄言董小宛当年未死,被洪承畴计取,送入皇宫,以博帝欢,得顺治宠爱,辟疆恐惧,谎称小宛已死,其实,董鄂妃即董小宛,此全属虚谈。

董小宛死时二十八岁,顺治才十四岁,董小宛与冒辟疆崇尚气节,誓死不肯降清。董小宛厌恶宫廷的奢侈生活,何况满汉不通婚,董小宛断无入宫邀宠之理。

近世编撰的《辞海》中明白地写道:“董小宛(1624—1651年),明末秦淮名妓,名白,后为冒襄(辟疆)妾。清兵南下时,辗转于离乱之间达九年,后因劳累过度而死。辟疆曾著《影梅庵忆语》,追忆他们的生活。有人说,她为清顺治帝宠妃,系由附会董鄂妃而来。”连《辞海》都为董小宛误附会为董鄂妃的事实出面辟谣,可见这个历史传说是怎样的广泛和久远。

至于传说顺治因董小宛之死,看破红尘,到五台山出家,更是谬传。顺治所宠爱的是董鄂妃也非董小宛。董鄂妃武臣鄂硕之女。十八岁入宫(而董小宛十九岁嫁冒辟疆)。董鄂妃生得美慧异常,且端静温柔,宠冠后宫。顺治十三年八月,册为贤妃,十二月进为贵妃。顺治与她形影不离,赋诗作画,研究佛法。顺治十七年,董鄂妃的儿子不满百日夭折。她悲伤过度,不久也得病死去。顺治帝追封她为端敬皇后,罢朝五日,治丧礼仪碑极隆重。

(本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