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鬲”(li),被人称之为是“最难理解的青铜器”。

菜字形分析(象形方言40)(1)

现代汉语词典对“鬲”的解释是:古代炊具,样子像鼎,足部中空。在新石器晚期的陶寺遗址中就已经出现。按照通常观点,鼎也是由“鬲”发展而来。“鬲”和“鼎”的象形字非常像。

菜字形分析(象形方言40)(2)

鬲的象形字

菜字形分析(象形方言40)(3)

鼎的象形字

“鬲”能够发展到“鼎”,就说明“鬲”具有神奇的作用。可以肯定,“鬲”绝对不一般的锅碗瓢盆等普通的实用器。

因此,“鬲”不是一般的炊具,不是一般的实用器。传统对“鬲”的炊具解释不能成立。

有细心的网友指出,博物馆展出的“鬲”中,一部分有烧过的痕迹,有的没有火烧的痕迹。既然这样,“鬲”肯定不是炊具。如果“鬲”是炊具,那么,每一个“鬲”都必须有火烧的痕迹。同时,“鬲”也不是纯冥器。如果“鬲”是纯冥器,那么,“鬲”就不应该存在火烧的痕迹。

显然,古人在使用“鬲”时,绝大多数时候是不用火烧的,当然,也有人会使用火烧的方式,来使用“鬲”。

在本人的家乡方言中,(li),具有“慢慢地”、“虐待”的含义。如“(li)杀的”,意思就是“人慢慢地走向死亡”;还有一种意思就是“晚辈虐待老人,使老人在长期缺少食物的饥饿状态中慢慢地走向死亡”。

显然,如果不对“鬲”加热,也确实具有“慢慢地”的含义。

与“鬲”有关的字如“尽”。现代汉语词典对“尽”的象形字的演变如下:

菜字形分析(象形方言40)(4)

现代汉语词典对“尽”的解释是:用手持毛刷清洁空的盛器。

显然,“尽”的象形字,也没有使用火烧,而且,就是使用的是“鬲”。

无论是从“鬲”到“鼎”,还是从“尽”的发音,都说明“鬲”具有传统认为的“精灵”的特性。

既然“鬲”是一种容器,那么,一定是存放物质的容器,“鬲”的里面一定存放着东西。

从部分“鬲”曾经被火烧过的痕迹,说明“鬲”中所存放的东西,既可以火烧,也可以不用火烧。

因此,“鬲”不是用于存放粮食。

“鬲”难道是为了存放空气吗?即使在“鬲”中存放空气,也只能够得到一点点灰尘。而且这种灰尘到处都是,不值一提,根本无法将“鬲”和“鼎”挂钩。

“鬲”的结构复杂,当然是存放最具有价值的东西,当然是存放最神秘的东西,当然是存放最珍贵的东西。

“鬲”是用来存放“盐”吗?当然不是,是,也不是。

“鬲”是用来存放水?同样不是,是,也不是。

“鬲”是用来存放“井水”,而且是那种“带有咸味的井水”。其目的就是:将有咸味的井水,放在“鬲”中,让水分自然蒸发,水分减少,盐的浓度增加,盐分增多,咸味增加。达到制盐的目的,当然,用“鬲”制盐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水分全部蒸发后,盐是否会像水垢一样粘在“鬲”的壁上取不下来。另一方面,用盐卤比盐更方便。

“鬲”的用处是:在“鬲”中加满有咸味的井水,通过自然蒸发水分,或者人工加热蒸发水分,制取盐卤。采用人工加热制取盐卤的方法,后来就演变成了其它的炊具。

盐,盐卤,对于人的重要性,就不在此介绍。

用“鬲”制取:盐卤这种大地之精华。

“尽”象形于:在“鬲”制取盐卤的过程中,经常搅拌,使水分加快蒸发,加快制取盐卤这种大地之精华。

大凡发“jing”的音,都具有大地之精华的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