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说:孔子关于成熟度的测评标准

孔子说,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大家都很熟,也经常引用。

但是,这句话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都而立了,为什么还会被忽悠?

都不被忽悠了,为什么还不是知天命?

为什么耳顺要比知天命更重要?

为什么从心所欲最重要?从心所欲,是不是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随心所欲、我行我素、为所欲为、个性张扬?

孔子这句话,仅仅是突发奇想,来一个自我价绍吗?他到底想说什么呢?这里面的天道是什么?反应了一个什么客观规律呢?

我们解读这些内容,必须先把字面的意思搞清楚。而孔子用的这些字,肯定是因循古法的,并不见得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意思。所以,我们只能回归甲骨文,找出最根本、最原始的解读。

孔子说的君子标准(孔子关于成熟度的测评标准)(1)

甲骨文中的“志”字

这个“志”字,上面是运动方向,脚趾,意思是“往……方向走”,下面是“一颗心”,内心。连起来,表示“按照自己内心的指引前进”。但是,中间有“一横”,明显不是“天”,“天”,只能在最上面,所以,这个“志”字,仅仅表示“不管天意如何,一切按照自己内心的心愿行事”,这就是“志”字的本意。

所以,“志”字仅仅表示“自私的意愿,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很明显,这个“志”,并不见得符合天意,并不见得符合客观规律,并不见得符合当前大环境的需求。

孔子年轻时的志向是“学”,还不错。我们现在,很多人的志向是发财出名,是当暴发户,是追星,是嫁个有钱人,是做多大的事业,是怎么混日子,过一天算一天。但是,这些“志”,其实都是很不客观的,所以,绝大多数“志”都是白日做梦。

正是因为不懂天意,不懂按客观规律和环境需求办事,所以,古人造字的时候就非常清楚的指出了,“志”是不成熟的、自私的标志。所以,如果你现在还有很大的志向,那么,说明你还很不成熟,在心理和智慧方面还很嫩。但是,不管怎么说,有“志”比没“志”要成熟,也是一个人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

接下来,孔子讲了“立”字。

孔子说的君子标准(孔子关于成熟度的测评标准)(2)

孔子说的君子标准(孔子关于成熟度的测评标准)(3)

甲骨文中的“立”字

这个“立”字,上面,老慢讲了很多遍,是个“大人”。大人,就是一心为公的人,为人类、为社会、为集体、为单位、为家庭利益而努力,这些都是“大人”的行为,大人的出发点是“整体”。与之相反的,就是“小人”,特征是,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和弱肉强食等等自私的哲学,强调独立、自由、平等、竞争、优胜的,都是小人哲学,因为出发点都是“个体”。

下面,是“一横”,很明显,这里的“一横”,也不是“天”,因为“天”只能在上面。所以,“立”字的本意是:在普通人、小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具有“家庭、单位、社会、集体”等整体责任感的人。

换句话说,你活着,不光为自己了,开始考虑家庭、单位、社会等等周围的整体利益了,你就算是进入“而立之年”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华古人的核心逻辑是,你既然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那么,你必须学会从整体角度看问题,不能仅仅是:自己怎么合适就怎么活。如果人人都是这个自私的活法,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谁也活不好。

根据这层意思,显然,而立之年,不是随便说说的,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指对家、对事业有了整体的责任。不光考虑自己,更多的是要考虑自己以外的整体。为了整体利益,知道收敛了,知止了,知道束缚自己了,知道包容和换位思维了,等等,做到这些,才能称之为“立”。

很显然,“立”比“志”成熟多了,因为你开始考虑别人了,开始考虑外界环境和整体的利益诉求了。但是,“立”算不算成熟了呢?孔子说了,“立”只是第二档的成熟,第三档成熟的标志是“不惑”。

孔子说的君子标准(孔子关于成熟度的测评标准)(4)

孔子说的君子标准(孔子关于成熟度的测评标准)(5)

甲骨文中“惑”字的写法

这个“惑”字,上面是“或”字,下面是“心”字。老慢在讲“或”字的时候讲了,外围是“横竖算计的意思”。要算计什么呢?“惑”字里有一个表示“天”的“口”字和一个表示“自己内心”的“心”字,也就是说,既要从公家整体角度考虑问题,也要从自家个体角度考虑问题,所以糊涂了,不知道该怎么做了,这就是“惑”的根本原因。

客观现实就是如此,我们之所以产生种种困惑,根本原因就在于此。想完全自私,心想事成,但越是如此,在社会上越走不通,四处碰壁;如果真让自己无私,按客观规律办事,又不符合自己的个体利益和心愿,所以两难。

比如感情问题,自己特喜欢某人,自己特想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但是,不客观、不现实,即便成了,也不会幸福,所以,困惑就来了,放弃舍不得,不放弃要不得。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还是按照自己心愿办事,两难,所以困惑就来了。其实,就是“我希望”和“我适合”之间的纠结。

孔子很清楚,他的一切学说只有一个目的,这就是“培养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所以,孔子可以说自己已经不惑了。现实中,四十来岁的人,四处碰壁之后,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已经分的比较清楚了,不符合客观规律的事情少了,所以,也能进入“不惑”的状态。但“不惑”,只是第三等成熟的标志。

第四等成熟的标志是什么呢?孔子说是“知天命”。这里最关键的就是“天”字的解读。

孔子说的君子标准(孔子关于成熟度的测评标准)(6)

孔子说的君子标准(孔子关于成熟度的测评标准)(7)

甲骨文中“天”字的四种写法

老慢讲过,甲骨文中最重要的就是“天”字,中华文化的核心也是这个“天”字。这个“天”字,下面是一个“大人”,其实就是“遵循天道,顺应天意,积极为公的大人、君子”。上面,不管是“方框”“一横”“圆圈”“黑点”,都可以用“一横”来代替,都表示“天,天道,天意,天命,天理”。

为什么“天”最重要呢?因为中华古人认为,天最大,天就是客观规律,天就是环境需求,在“天”面前,人,只能顺应天意,只能做符合客观规律的事情,只能发现环境需求,然后根据环境需求决定自己应该有为还是无为,以及该如何为,这就是老慢讲的《中华学》的核心内容。

天最大,天为主,人为辅,人不能跟客观规律对着干,那么,“知天命”是什么意思呢?很明显,就是看清楚客观规律,看清楚当前环境的需求。

如果你能了解当前大环境、小环境的需求,如果你能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当然,从社会整体角度来看,你就是对社会集体有贡献的人。

换句话说,即便不知己,如果能知彼,你对社会也是有益无害的,社会当然需要你。但是,由于你并不知己,所以,不管你适合不适合,你都会上,可能会牺牲自己。但是,牺牲自己是小,顺应天意是大。

孔子四十来岁的时候,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是这种“知天命”精神的体现。天命要求社会和谐,国泰民安,普遍幸福,孔子努力了,即便没成功,但也是符合天命的。打日本鬼子也是如此,即便实力不如,但宁可牺牲也要打,这就是“知天命”的精神所在。

“不惑”只是明确自己在有些事上必须为整体利益了,不纠结了;而知天命,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为公,所以,从人类社会整体利益角度看,“知天命”比“不惑”要高一个等级。

继续,孔子讲了,比“知天命”更高级的境界是“耳顺”。“顺”为什么比“知天命”更高级呢?我们先来研究这个“顺”字。

孔子说的君子标准(孔子关于成熟度的测评标准)(8)

孔子说的君子标准(孔子关于成熟度的测评标准)(9)

甲骨文中“顺”字的两种写法

第一个“顺”字,上边是三个“乙”字,下边是“心”字。老慢讲过,“甲”是完全匹配,是中华古人认为的最好,“乙”是“基本匹配”,虽然有曲折,但基本上顺应天意,是中华的第二好。所以,上面这个“川”字,根本含义是各方面都比较匹配,结果是都比较顺。

下面是个“心”字,表示通过内心测评、计算。所以,这个“顺”字,表示的意思是:凡事经过计算、测评、分析,力求凡事匹配,凡事顺应天意。天意为主人为辅,时刻测评匹配度,该有为有为,该无为无为,其实,这就基本达到了知己知彼的状态,如果能达到这个状态,当然, 为人处事都比较顺了,这就是“顺”字的本意,一切顺利都来源于此。

第二个“顺”字,这层含义更明显。一个人,瞪大眼睛,时刻盘算着如何顺应天意。不仅关键时刻用心测评匹配度,而是时刻警惕,时刻计算匹配度,当然更容易“诸事顺利”。

孔子六十多的时候,不再奢望从政了,踏踏实实教书育人,这就是知己知彼。当教育家的孔子,自己的天赋展示出来了,老天爷也特别需要这样的孔子,这就符合天道了。天道就是如此,你适合,而且环境需要,你和你所干的事情才会都顺。

不知己而知彼,是“知天命”,自己会牺牲,对老天爷的帮助也有限;如果经过测评,知己知彼,虽然内心有些不情愿,但客观上,自己和老天爷都满意,都比较顺。显然,这是更高级的一种境界,因此,“耳顺”的成熟度比“知天命”的成熟度高。

最高级的境界是什么呢?什么是最成熟的标志呢?孔子说了,是“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面,最关键的字是“從”字。

孔子说的君子标准(孔子关于成熟度的测评标准)(10)

孔子说的君子标准(孔子关于成熟度的测评标准)(11)

甲骨文中的“從”字

这个“從”字,左边表示“路口”,其实就是“顺应天意进行决策”的意思,按照天意,决定路该怎么走。该怎么走呢?该怎么决策呢?右边是“从”字,表示的是,两个人,前后相随,其实就是“顺其自然”的意思。

你的一切行为举止,一切决策,不用测评,不用算计了,不用心,不用睁大眼睛,自觉地,就已经知己知彼了,就已经遵循天道、顺应天意了,如果你修炼到这一步了,你当然是最成熟的,最高境界。

所以,孔子说了,无需测评,从天而行,你就天人合一了。换句话说,孔子为什么说“从心所欲,不逾矩”呢?很显然,习惯了知己知彼,而且不用时刻测评了,顺其自然就能做到遵循天道、顺应天意,当然,所作所为,所有决策,都是最适合自己又适合老天爷需要的,当然必然产生最佳结果。

这就是孔子亲身实证过的六个修炼阶段:

一、“志”虽然是自私的主观的意愿,但有“志”比没“志”好;

二、“立”,逐渐抛开了“主观个体”的思维模式,开始习惯于“客观整体”的思维模式了。

三、“不惑”,解决了“主观个体与客观整体之间的纠结” 问题。

四、“知天命”,在知己知彼之间,更重要的是知彼,开始学会凡事遵循客观规律了。

五、“耳顺”,光知彼还不够,还要知己,时刻测评匹配度,力求知己知彼、完全匹配。

六、“从心”,知己知彼形成习惯了,就凡事顺其自然了,天人合一了。

表面上,孔子最终回到了最初的“无志”状态,其实,最后是不用思考就能完全遵循天道、顺应天意之后的“无志”状态,两者之间是天壤之别的。根据孔子的测评标准,我们是不是可以看看自己处于说明状态呢?

————————————

老慢;(账号:laomansixiang)

老慢:只发老慢自己的原创思想,以中华天道为根本,以八维测评为工具,以全新的视角解读世间万象。有关天道思想与八维测评技术,参考老慢的新书《老子的天道》与《天道易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