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人们茶余饭后最爱谈的就是娱乐圈,娱乐圈有一种"怪"现象,剧红人不红。对于这种现象,有一部分观众感概道:"以前的影视作品记住的都是角色的名字,现在的作品记住的都是演员自己的名字"。这种现象可不只现代的娱乐圈存在,在古代的"娱乐圈"早已发生。

现在的人喜欢什么类型的诗(34诗眼)(1)

在古代,信息不发达。印刷术没有产生以前,造纸术让更多的人有了更方便的书可看,文人们的圈子也在慢慢扩大。诗会、词会、"雅集",他们饮酒、听音、赋诗、作词,不少文人墨客因此有了流传千古的佳话。印刷术产生以后,这个群体的壮大速度更是飞快增长,在聚会上也会"八卦"别人的诗词。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这些千古红人自然免不了被议论,除此之外,还会有人感慨一下那些在圈子里有了"代表作"却没红的人。

诗红人不红

宋祁这个人一定有很多读者不知道,更别说他是哪个朝代的,有什么代表作,可我要是说七个字,这个人和我们的距离就会一下子拉近很多。"红杏枝头春意闹"是我们早早就熟记于心的一句话,即便《玉楼春》这首词我们背不下来,这句话却是过了多少年我们也不会忘记。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现在的人喜欢什么类型的诗(34诗眼)(2)

如果宋祁都很少人记得,那么秦韬玉就更少人知道是谁了。但是秦韬玉有一句话却是我们用着都不认为是诗,却流传最广,几乎与我们的生活融为一体。"为他人作嫁衣裳"这句话即便自己没有说过,影视剧或者他人的口中却经常出现。这句诗出自秦韬玉的《贫女》,为全诗最后一句。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现在的人喜欢什么类型的诗(34诗眼)(3)

前些年,"非主流 "风可谓是吹过大江南北,微信还没出现,QQ还非常流行。那时的年轻人的网络签名还比较暧昧、伤感,换句话说就是爱无病呻吟,"曲终人散"这个词深受非主流青年喜爱。但这个词怎么产生的?有人知道吗?所以钱起对我们来说可能比秦韬玉更陌生!

曲终人散是由"曲终人不见"演变而来,曲终人不见出自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现在的人喜欢什么类型的诗(34诗眼)(4)

除了他们之外,还有很多诗人写出了名句,诗红人不红。但是这些名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作品中的诗眼。

诗眼

我们小时候看寓言故事,学成语,都听过"画龙点睛"这个词。一条画的龙上再点个眼睛,这条假龙就可以腾云驾雾、布云施雨,成了真龙。把一首诗比作假龙,那么诗眼就是龙的眼睛,也就是我们说的"点睛之笔"。

从这个故事就可以看出来,诗眼对于一首诗的重要性。那么到底应该怎么辨别诗眼呢?

诗眼大致分为两类,一个就是能点题,也就是揭示诗的主旨;另一个就是能传神,具有情趣性、或者形象性、或者精确性,又或者具有新意。诗眼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联,它就是全诗全词中最有生命力和情感温度的部分。

关于诗眼,有几个比较著名的例子,比如"僧月下门"和"僧月下门",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这里就用上文提到过的词句为例。"红杏枝头春意",这句话是整首词中的"眼",它还有"眼中之眼",那就是这个"闹"字。

现在的人喜欢什么类型的诗(34诗眼)(5)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我们可以看到,此时正值春季,东城春光正好,风和日丽。天气渐暖,湖水波光粼粼,杨柳吐绿,柳枝软软的荡在湖面之上,那些嫩芽远远看去好似缭绕的烟雾,杏树枝头吐了绿苞。

只是单纯的翻译前四句话,那么意思也就如上。可加上一个"闹"字之后,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瞬时便跃然纸上。明明是静景,偏偏用"闹"意来衬托,动静结合,在视觉和听觉上都给予读者以极大的审美享受。此外,它还会使人自然地联想到春天该出现的热闹景象,蜜蜂、蝴蝶、雏鸟、燕子,红艳艳的花,绿油油的叶,它们竞相翩飞、生长。

现在的人喜欢什么类型的诗(34诗眼)(6)

宋祁是北宋文学家,与欧阳修是同时代的人,因为"杏枝头春意闹"的缘故,他被称为"红杏尚书"。秦韬玉是唐朝人,一生毁誉参半,累举不第,谄媚宦官,又逢上"黄巢起义",后面终于做了官,结局是生卒年岁不详,被人称为"巧宦"。钱起是唐朝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大历诗风在诗歌发展史上也有一席之地,他是大历十才子之冠,"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被誉为"千古绝唱"。

他们或许才学上及不上李白和苏轼,但这一生总还有那么一两句诗可以传千古,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诗人,而今能像他们这样被人记住作品的终归还是少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