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志于道”,还是“据于德”,对于君子来说都要落实在具体的品行中和实际的做人做事之上,而要做到这些则需要通过必要的一番修行功夫的。

君子重修行。包括儒家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内省不疚”与“反求诸己”这两种修行方式。

儒家典籍中的人生之道(儒家君子的修炼手册)(1)

“内省不疚”

所谓“内省不疚”就是通过内心的省察,自我反省以后而觉得自己的言行都合乎道义,从而没有什么惭愧之感。儒家将这一修行方式作为君子必备的素养。《中庸》说:

“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意思是说,所以君子内心省察没有不安,心志并无惭愧。别人不可比及君子的原因,正是在这些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也严格要求自己。《论语》记载: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在孔子看来,作为一个君子就要做到不忧愁,不恐惧。而面对弟子不有些不确定的疑问时,孔子又给出了理由。这个理由正是“内省不疚”,即只要做到自己问心无愧,那么就没什么可忧愁和恐惧的了。根据孔子和《中庸》的思想逻辑来说 ,当一个人真正做到了仁爱别人,真正具备了勇敢之心,那么他一定会不忧不惧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此之谓也。

儒家典籍中的人生之道(儒家君子的修炼手册)(2)

在《中庸》中将“知仁勇”称做“三达德”。在儒家看来,君子做到了无愧于心,就无有忧惧,而无有忧惧乃是成就快乐人生的非常重要的条件之一。孟子所谓的“君子有三乐”,其中的一条就是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孟子-尽心上》),此之谓也。

“反求诸己”

所谓“反求诸己”就是事情没有做好,行动没有达到应该有的预期的好的效果,人际关系没有处理好,此时不要责怪和埋怨他人,而应首先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根源,问问自己,检查自己有哪些方面还没有做好,还没有从内到外做得更好,并努力加以改进和完善。在儒家那里实际用了不同的命题来宣扬这一修行方式的。例如,反求诸身,反身而诚,反躬自省,求诸己,有诸己,自反等等。

儒家典籍中的人生之道(儒家君子的修炼手册)(3)

《大学》说:“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即君子先应该要求自己,然后才能要求别人。

《中庸》说:“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皓,反求诸身’”,孔子说,射箭的事好比君子行道,如箭射在靶心以外,应该反回来责求自己。《

论语-卫灵公》说:“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即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

《孟子-离娄上》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即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

《孟子-离娄下》说:“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即假定这里有个人,他对我蛮横无理,那君子一定反躬自问,从自身上去找原因。

由此可见,反求、自反的修行方式,充分反映出君子的高尚品质,即凡事多做自我批评,严以待己,宽以待人。通俗的说,行为后果不好,那一定是我做得还不够好。在孔子看来,严以待己,宽以待人可化解和消除心中的怨恨,是人际关系和谐的保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此之谓也。

君子有诸品

君子是许多优秀品行的集中体现者。

其一,在言行上,要做到先做后说。“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指出,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能够说是一个君子了。另外,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再有就是作为一个君子要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辱的事情。即君子应以言过其实为耻。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其二,在气质上,要做到自重庄重和文质彬彬。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是说君子如果不自尊庄重,那么就没有威严和威信。在孔子看来,既文雅,又朴实才是君子应有的气质和风度。“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此之谓也。

其三,在为人上,要做到不怨恨,不报怨。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就是说,人家不解理我,我也不为此怨恨,此乃君子之风也。孔子曾说自己“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孟子更直接指出:“君子不怨天,不忧人”(《孟子-公孙丑下》),就是说,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平和对人对事,乃君子之范也。总之,君子之所以为君子,是有其高尚品行要求的。

(作者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徐小跃)

特别声明:此文是徐小跃授权刊发,未经允许,一律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转发、点赞,加关注@文以传道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