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图源网络,侵权立删!

余秋雨最好的文字(从红遍文坛到遭人唾弃)(1)


在散文热席卷中国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不同类型的散文接踵而来。

而当代作家余秋雨更是独辟蹊径,将散文与历史文化相结合,为散文铺上一层带有文化底蕴的色彩,令国人对文化产生了好感与探索的欲望。

特别是影响无数人的《文化苦旅》,更是被赞誉为“开创了全新的散文时代”!

可令人惊讶的是:如今提及余秋雨,展现出来的更多是“饱受争议”以及“坠下神坛”的断言…

舆论发酵的20年后,再次重看这幕闹剧,才发现有些事情早就注定!

余秋雨最好的文字(从红遍文坛到遭人唾弃)(2)

出生于1946年的余秋雨,注定要与动荡时代相逢!

家人为躲避呼啸而来的风暴,带着年幼的他匆匆逃至乡下避难;出于对阅读的浓厚兴趣,父亲所携带的两大箱书,便成为余秋雨打发漫长时光的最好方式。

毫无安全感的童年生活中,散发着墨香气息的文学熏陶,却如同生命力顽强的种子,扎根在余秋雨的内心深处;这份对文字的渴望,也一直影响着余秋雨的人生。

毕业那年,余秋雨经由恩师盛忠建的帮助,得以在浙江偏远的老楼中品读古代文献,专心研究我国的古典文化;到了1985年,39岁的余秋雨已经成为了我国最年轻的文科教授。

堪比殊荣的成就,是多少人梦寐以求、却求之不得的;但对执着追寻传统文化的余秋雨来讲,他漫长的寻找和跋涉才刚刚开始。

余秋雨最好的文字(从红遍文坛到遭人唾弃)(3)

年少时的家破人亡与命运的颠沛流离,似乎注定余秋雨无法安心停留在生活某处。

成为上海市作协会长后,余秋雨回归自然文学的想法却日渐强烈和浓厚。

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可对余秋雨来说:路便是他要认真去读的书!

为了踏遍万千河山,他前后提交了22次的辞职报告,却都被惜才的领导驳回。

无奈之下,他只好借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直抒胸臆,校方才忍痛放手。

就这样,余秋雨再次开启了漂泊之旅;他带着满心期盼与敬畏从黄土高坡出发,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壮中一路向前。

从风沙肆虐的黄土高坡、到世界文化遗产的都江堰,从文人骚客云集的杭州古城、到众象朝揖的承德避暑山庄…

山水物象,大漠荒原!这个孤独而执着的学者,以脚步丈量着见证历史变迁的众多遗址;而这连串的脚印,也串联起中华文明的起承转合。

余秋雨最好的文字(从红遍文坛到遭人唾弃)(4)

于是,一部汇聚真情实感的《文化苦旅》,使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沧桑,也看到了人性的真谛以及文化的灵魂。

“无言的大地,有多少地方值得我们跪身,又有多少地方值得我们谢恩?”

他纯粹又柔软的感慨,如同一根锋利的绣针,猝不及防扎在了每个有感悟之人的心上;可以说:余秋雨用自己脚步的丈量,重新唤起了无数人对中华文化的向往,将数千年的人文山水重新展现到人们的面前。

顺其自然!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引发了文学界的“大地震”;台湾作家白先勇赞誉“他的散文在当代成就最高”;著名诗人余光中称其为“中国散文的继承人。”

这部承载着对土地深沉热爱的作品,彻底成就了余秋雨的传奇;自此,这个含蓄儒雅的文学才子,成为了中国文坛上深具影响力的巨匠。

可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一部《文化苦旅》彻底打响了余秋雨的名声,让他在文坛显露锋芒;而余秋雨随后发表的《千年一叹》、《霜冷长河》、《行者无疆》等经典作品,却如平静湖面投下的石子,引得舆论的涟漪层层扩散开,最终化作波涛汹涌的考验。

如此看来,这8字已是一语成谶!

余秋雨最好的文字(从红遍文坛到遭人唾弃)(5)

互联网带来的传播效应,总是带有“捧杀”的威胁。

在渐失理性的娱乐文化中,人们总是期待自己欣赏的公众人物,必然要有着近乎圣人的品质;对于亲手捧到神坛的偶像,我们对他们的期待万分痴迷,却也苛刻无比。

对于名声高涨的余秋雨来讲,人们对他的期待不仅是作品,更是生活中的一言一行。

如果对余秋雨有过了解的朋友,我想都会对他2008年所写的《含泪劝告灾民》有所印象。

在国内很多文人为救灾尽力时,余秋雨在社交媒体上发声——"堰塞湖的问题牵挂着当地几十万的人命,抗灾力量远不及灾情的严重,因此,没有办法及时处理倒塌的校舍建筑质量的法律问题。"

这份说法引起了巨大争议,自此恶性舆论铺天盖地而来,曾经种种荣耀似乎成为一场“捧杀”的献礼。

余秋雨最好的文字(从红遍文坛到遭人唾弃)(6)

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年对余秋雨的批判和争议,更多是集中在文学作品和私生活上。

当年来势汹涌的批判文章中,有萧朴的《感觉余秋雨》、愚士的《余秋雨现象批评》、《“审判”余秋雨》等20余种,而批评余秋雨本人以作品风格的人,更是成百上千;甚至很多人挖出余秋雨做节目的视频,认为他张口闭口说“中国文化”,有种故弄玄虚的感觉。

北大才子余杰也曾写过一篇文章《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来抨击余秋雨。从很多作家、评论家对他的评价可以看出,在行业内,他仿佛如蝼蚁一般。

沸沸扬扬的闹剧中,再次传来余秋雨诈捐的新闻;直到私人秘书和“九久读书人公司”出面澄清,风波才被平息,然而“诈捐”两字却与他如影随形。

自古以来,文人相轻的局面无法调和。

同是德高望重的业内人物易中天,因为无法认同余秋雨的作品风格,以《余秋雨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文章,公开站在了余秋雨的对立面。

文章中,易中天毫不避讳地表达了对于余秋雨的不满;在他看来:做文学的人应该是拥有凌然之风且“出淤泥而不染的”,而余秋雨在他的书中寄情于山水之间,却表达着自己的重要性。

“我对余秋雨心存一份敬意,但更多的是不以为然。”

易中天轻飘飘的一句话,再次掀起了“讨伐余秋雨”的舆论风波。

追溯互联网发展的痕迹,不难看到:余秋雨这个名字似乎成为网民们嬉笑怒骂的载体,动不动就有余秋雨是“余孽”、“蛀虫”、“杀手”的过激言辞出现,甚至还出现人身攻击现象。

这样归纳起来,也有个有趣的发现,即:余秋雨当年所遭受的舆论风波,也算是如今最常见不过的网暴;算起来,身为作家的余秋雨,也是互联网发展中被“捧杀”的第一批人。

因出名被骂,不知这是幸运,还是不幸?

从《文化苦旅》发表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0年了;这漫长的20年,整个批评界对余秋雨的质疑和批评主要集中在文学和人格两方面,这里边有避免不了的“文人相轻”,更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见风使舵”。

由此可见:学术相争引发的舆论谩骂,恰好也揭露了互联网发展过程中,键盘侠隐于屏幕后的无畏和无知;侥幸导致的畸形吃瓜,也注定正义和良知的守护战,已经仓促惨败。

即便余秋雨离婚再娶、老夫少妻的私生活,让很多人无法接受;但作家的创作和生活却是无法相混的,正所谓人无完人、瑕不掩瑜。

所以,余秋雨的被骂,是互联网发展中无法避免的牺牲!

对于发酵在网络上的这场闹剧,我有些难以置信,却又觉得预料之中!

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太过飞速,以至于每个人迫切寻找答案,却无法抽时间查看真相。

在娱乐至上的生活中,我们太需要像牛虻一样的批评者,进行审查和督促。

但批评不是以个人好恶为标准的选择,而是以事实为依据,以独立精神和理性判断的基础,所延伸的自我管控能力。

文化批评能促进文化进步,但少数人用文化批评的工具打压文化文人,实则是践踏了文化,值得警惕。不攻击、不谩骂,这是批评者的底线,也是每个吃瓜群众要直面的道德考验。

余秋雨最好的文字(从红遍文坛到遭人唾弃)(7)

一直以来,很喜欢余秋雨的一句话:

“在热闹的镜头中,你只需要平视,而对于孤独的云霞,你必须抬头仰望。”

自从《文化苦旅》出版发行,又以荣誉的枷锁将他锁在舆论漩涡中,余秋雨似乎从未反驳过对于自己的谩骂和质疑。

余秋雨最好的文字(从红遍文坛到遭人唾弃)(8)

哪怕被毒舌王朔奚落,被愤青韩寒轻视,被无数看热闹的网民落井下石…

相比他身边缠绕不休的舆论,我更在意的是余秋雨对传统文化的妥善珍藏。

记得早年看文章,看到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评价——“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锺书之后,出了余秋雨”后,更是不以为然。

可等真正读过余秋雨的散文,才倍觉惊讶:这个人的文字,怎么会美到这种程度。

他笔下文字的美是叹为观止的,因为放眼中国文坛,你真很少见到:一个男作家的心思能够细腻到这种程度。

而且他的散文中,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味道,更包裹着历史的厚重和沧桑。

特别是他的《文化苦旅》,以及后来的《霜冷长河》、《行者无疆》和《千年一叹》等,无不透露着“历史大散文”的感觉,给人视觉的享受,也给人思想的深刻启迪。

我们这代人真的很幸运,能够品鉴和传承着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

无论是自有气节的唐诗,还是温婉动人的宋词,又或是白话文改革后的散文诗集…它们的存在无疑是镶嵌于历史画卷上明亮的珍珠,其璀璨光芒让人瞩目也心生敬畏。

回望20多年前,余秋雨之所以能凭借《文化苦旅》撼动中国文坛,大概也是如台湾作家白先勇所讲——“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思索天下的灵魂。”

20年过去了,一代代人成长起来;但直到今天,余秋雨的文坛影响力依旧无法被忽视。

所以也推荐大家读读余秋雨的作品!

最近发现套很值得收藏的“余秋雨散文集套装”,包括著名的《文化苦旅》《霜冷长河》《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7本典藏版好书。展现的是从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到西方文明3大路线的行迹历程,堪称一部行走的经典而全面的世界文化史。

余秋雨最好的文字(从红遍文坛到遭人唾弃)(9)

读这部作品的感受,就仿佛看到一个历史的哲人,沉思着跋涉在大自然的山水湖泊、古典庙宇中,在哲人飘然走过的路上,我也捡到了关乎灵魂和人生秘谛的沉重思考!

喜欢的话,可以点击下方链接【去看看】;不管是想要了解中国文化,还是想让孩子增长见识,提高写作能力,这套作品集都会给你带来惊喜~

也愿大家能够摈弃外界的舆论干扰,亲自走进余秋雨的文学世界,来了解他的瑕与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