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野粟裕:疯传他可以顶替陈老总成为元帅,是真是假?

淮海战役粟裕指挥大兵团作战全集(疯传他可以顶替陈老总成为元帅)(1)

粟裕大将

长期以来,关于粟裕的传奇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从他的生活细节到军事指挥,从革命生涯到辉煌战功,从顶替陈毅到几让司令,从孟良崮到淮海大战,太多太多了,而这一切的根缘就是粟裕大将本就是一个传奇人物。

粟裕在建军大业阶段(即三大起义人民军队的创建阶段)、红军阶段甚至包括抗日战争阶段这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中,都还不算是特别突出,但到了解放战争,粟裕有了逆天的发挥,不客气地讲,在解放战争三年内,解放军大将中,他的战功能够排到第一,甚至高过了另一战神林彪。

1955年,中央军委向全军高级将领授衔,十位为共和国的建立出生入死的军神级军事家被授予元帅军衔,这其中没有粟裕。虽然他的军衔和十大元帅只差了一个档次,首居十位大将之首,但毕竟不能算是顶级军衔,因此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就有大量的军事爱好者为粟裕鸣不平,说他的军衔被人为压低了,说他的战功和代表性比起元帅里的不少人只强不弱,因此,他应该授予元帅军衔。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说法越来越有市场,更有甚者,有一些历史作家在进行军事题材的作品时,虚构了一些细节,说粟裕本来要被授予元帅军衔的,只不过因为他本人的高风亮节而推辞掉了,致使这位战功卓著的宿将和象征军人最高荣誉的军衔擦肩而过——很多军事迷误以为这就是真实的历史,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混乱……

那么,战神粟裕究竟能不能够获得元帅军衔?他已经获得元帅但被推辞的说法有无事实依据?说陈老总取代了粟裕的元帅地位,那么陈毅比起粟裕来,谁更有元帅资格呢?下面我们就一一分析。

淮海战役粟裕指挥大兵团作战全集(疯传他可以顶替陈老总成为元帅)(2)

晚年粟裕

粟裕大将生于1907年8月10日,那还是清朝末年,清朝倒数第二个皇帝光绪在位,但掌权的是慈禧太后。这一年,清政府的统治风雨飘摇,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全国各地发动了多场起义,革命女神秋瑾在绍兴就义……

如果把粟裕放进元帅的行列里,就会发现,他的年龄比起那十大元帅是偏小的,除了林彪比他略小两个月外,其余的都比他大。

粟裕是湖南怀化人,和出自湘潭的毛泽东都是湖南人,算是老乡,不过两地不近,有近四百公里,湘潭在湖南的偏东北,而怀化则属典型的大湘西。

在和所有的军事将领里,毛泽东和粟裕的相识算是很早的。

粟裕参加了周恩来、贺龙、刘伯承、朱德等领导的南昌起义,但那时的粟大将军,只是一个小小的基层干部:任起义军总指挥部警卫队班长。之后,粟裕追随朱德和陈毅在宜章参加了湘南暴动,然后随部队向西北进发,参加了著名的井冈山会师。在那里,他结识了一生都追随的伟人毛泽东。

之后的岁月中粟裕成长很快,到红军长征前,历任红4军参谋长,红11军参谋长,红7军团参谋长等职,已经成长为军团级干部,和彭德怀、杨尚昆、邓萍、林彪、聂荣臻、左权、罗荣桓、贺龙、萧克等红军著名将领级别类似。

1934年11月,粟裕调任闽浙赣军区参谋长,与方志敏领导的红10军成立红10军团任红10军团参谋长,奉命向东北怀玉山方向长途奔袭以牵制和迷惑敌人,为中央红军长征进行战略掩护。红军主力长征之后,粟裕任挺进师师长和闽浙边省军区司令员,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淮海战役粟裕指挥大兵团作战全集(疯传他可以顶替陈老总成为元帅)(3)

粟裕

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红军从民族大义出发,和国民党展开二次合作,一致对外,共御外侮。长征到陕北的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部队改编成新四军。1938年3月18日,粟裕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和代司令员。次年8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粟裕任副指挥,担任指挥的正是日后他的老战友、老搭档和老上级陈毅。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军长叶挺被国民党扣押,副军长兼政委项英以及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周国平等遇害。在新四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央军委派遣刘少奇和陈毅领导大家共度危局重建军部,陈毅任军长,刘少奇任政委,粟裕在涅槃重生中的新四军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任第1师师长兼政委、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及苏浙军区司令员。

日军投降之后,粟裕于1945年10月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次年夏,粟裕在苏中指挥华中野战部队与国民党军周旋,取得了著名的“七战七捷”。1947年1月,粟裕的华中野战军和陈毅的山东野战军合并,有着强悍战斗力、人数达27万新的华东野战军横空出世,由陈毅出任司令员,粟裕出任副司令员。从此,陈粟两人开始精诚合作,陈粟组合也成为我军历史上仅次于朱毛和刘邓的著名组合。

陈毅和粟裕双剑合璧后,华野气势如虹,先是在山东孟良崮虎口拔牙,将蒋介石五大王牌军之一的整编74师一体歼灭,上至中将师长张灵甫下至马夫,无一漏网;随后在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发起的战略大决战中,淮海战役创造了一战歼敌55万的记录,空前绝后。

在淮海战役中,我军的参战部队主要是中野和华野。为方便指挥,中央将陈毅调任中野配合刘伯承,任副司令员,仍兼司令和政委。但在华野真正负责指挥的,却是代司令员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和谭震林五人组成淮海战役的总前委,是淮海战役的最高指挥机构。

随后,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华东野战军改编成第三野战军,仍由陈毅和粟裕出任正副司令员。与此同时,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改编成一野,刘邓的中原野战军改编成二野,林罗刘的东野改编成四野。这四支野战军继续向全国进军,消灭国民党的残余势力,将蒋介石赶到台湾,终于建立了新中国,伟大的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淮海战役粟裕指挥大兵团作战全集(疯传他可以顶替陈老总成为元帅)(4)

粟裕

1955年,中央军委向全军授衔。这次授衔中,最高的两级军衔是“元帅”和“大将”,这在我军历史上既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对于授衔的高级将领来说,既是个人的崇高荣誉,也代表着中央军委对他们伟大贡献的认可,更代表了人民对他们的崇敬。入选十大元帅和十位大将,这都是空前绝后的赞誉!

关于粟裕能否进入十大元帅,甚至取代陈毅的元帅军衔,我们可以做一个系统而细致的分析。从元帅军衔的评定标准入手分析,是最权威的、最有说服力的,也最能服众的。

为了使军衔授予这一行为有法律依据,同时也作为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步骤,中央军委推动国家立法机关起草相关法律文件。1955年2月8日,相关机构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从该条件的规定来看,对军衔授予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我军的最高军衔是元帅。而在元帅军衔中又分两级,第一级是大元帅,授予对象无疑是军队最高统帅;第二级是元帅。

当时的世界各国中,军衔规定各不相同。如德国、英国、朝鲜和苏联等国都有元帅军衔,但只有朝鲜和苏联有大元帅,而美国没有元帅军衔,他们的“五星上将”可以视为元帅……而在我国仿效的主要对象苏联的体系中,元帅的级别较多,共分四级:第一级苏联大元帅、第二级苏联元帅和苏联海军元帅,第三级军兵种主帅,第四级军兵种元帅(实际是大将)。

我军比起苏联的元帅军衔,已经大大简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只有一人有资格接受,那就是人民军队的最高统帅毛泽东;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的资格,却有多人有资格,这也是很多人认为粟裕符合元帅资格的错觉之一。

淮海战役粟裕指挥大兵团作战全集(疯传他可以顶替陈老总成为元帅)(5)

粟裕和他的同事们

同样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中,对元帅这一最高军衔的评定有着明确的标准:

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但这个标准其实是一个原则性的规定,对于具体有哪些细节,如果掌握这些标准,特别是什么是“卓越功勋”,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需要对这个标准有更明细的解读。

一般而言,如果把元帅军衔评定标准进行细分,从当时十大元帅的实际授予条件来看,可以细化为以下可执行的六个“子标准”:

第一:在人民军队创建时期有卓越的贡献。

该人选必须是建军期间重要起义的领导者、重要红色根据地的创立者、红军缔造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以及广州起义是最重要的建军大业期间的三大起义,其余的略次之。

第二:红军时期的贡献以及担任的职务。

一般而言,能够担任元帅的人,在红军期间都至少是红军军团级的高级领导。

第三:抗日战争期间在八路军或新四军中的军职。

从实际元帅军衔的授予情况看,至少要担任八路军的师级干部或新四军的军级将领。

第四:解放战争中在人民军队中所担任的职务。

解放战争中,十大元帅的职务一般都是四大野战军或重要军区的最高层领导,或更高。

第五:授衔时在军队所担任的职务。

一般而言应是1954年新成立的中央军委委员或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第六:各历史阶段军队中各系统的最具代表性的旗帜性人员。

一般而言,这是个对人选有着极高要求的标准。因为这个人选必须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是这个系统唯一的“代言人”或“形象大使”。如,人民军队的总司令,毫无疑问就是朱德,无论是红军还是八路军还是解放军,都找不出比他更合适的人。

明确了元帅军衔的授予标准后,我们就可依据上述标准,和粟裕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表现、军事贡献、综合指挥能力、战功以及代表性做一个系统而细致的分析,这种情况下得出的结论才科学,才更有说服力。一般而言,上述六项标准不说全满足,至少也有满足其中的五项,否则,这个元帅军衔的含金量就大打折扣了。

淮海战役粟裕指挥大兵团作战全集(疯传他可以顶替陈老总成为元帅)(6)

粟裕在会议上发言

标准一:在人民军队创建时期有卓越的贡献。

鉴于卓越是个不容易量化的形容词,因此需要把粟裕在这个历史时期的贡献和那些实际已经获评元帅军衔的人做一个对比就可一目了然。

朱德是南昌起义的领导人之一,是早期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井冈山苏区的创始人之一,又和毛泽东一起创立了第一支红军红4军,是标准的人民军队缔造过程的参与者;彭德怀领导了平江起义,创建了红8军,后来率军和朱毛在井冈山会师,因而也是井冈山根据地的主要领导;林彪参加了南昌起义,后来也是井冈山会师的见证人,但相比而言,他起的作用有限,因为资历浅而职务低;

刘伯承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贺龙则领导了湖南老家的桑植起义,是湘鄂西和湘鄂川黔重要苏区的建立者;陈毅在南昌起义后追上了队伍,和朱德一起率部在井冈山和毛泽东会师,是井冈山最重要的领导人,地位仅次于朱毛;罗荣桓参加了秋收起义,在向井冈山进军的过程中开始其政工生涯,贡献颇多;

十大元帅中唯一的一个北方元帅徐向前参加了广州起义,是鄂豫皖苏区最重要的领导人,之后又率部开辟了川陕苏区;聂荣臻策划和领导了南昌起义;而十大元帅中的最后一名叶剑英则参加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著名的三大起义中参加了两个!

上述十大元帅中,几乎每人都在人民军队的创建过程中(即三大起义时期)做出了重大贡献,资源较浅的只有林彪和罗荣桓二人。而同一时期的粟裕虽然也参加了南昌起义,也跟着参加了井冈山会师,在井冈山开始了他的飞速成长。不能说粟裕在建军大业中没有贡献,但还称不上“卓越”,因此,第一条标准他是不符合的。

淮海战役粟裕指挥大兵团作战全集(疯传他可以顶替陈老总成为元帅)(7)

粟裕在视察工作

标准二:红军时期的贡献以及担任的职务。

红军是我军发展史上一个十分特殊的阶段,因为这时的军队建设和发展阶段还是初始期,而且面临极其强大的敌人的围追堵截,极为困难也极为艰苦。因此,这既是人民军队创业维艰的时期,也是诸多将帅的快速成长阶段。

粟裕在红军时期是成长最快的一个阶段,从最基层的干部快速成长为红军重要的高级将领,成为军团级的干部。而在同一时期,十大元帅也基本是这个层级:

朱德是红军总司令,其地位和贡献无可撼动;彭德怀是中央红军绝对主力红3军团的军团长;林彪是红1军团军团长,红1军团和红3军团在中央红军中的地位相等;刘伯承是红军总参谋长;贺龙是红2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成立后出任红二方面军总指挥;

陈毅在中央苏区任江西军区司令员,是方面大员,和军团长同一级别;罗荣桓任军委后方政治部主任和第8军团政治部主任;徐向前在红军时期地位极其显赫,是实力远强于中央红军的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聂荣臻则搭档林彪,任红1军团政委;叶剑英曾替代刘伯承任红军总参谋长,还有一段时间和彭德怀、杨尚昆合作,在邓萍牺牲后出任红3军团的参谋长。

由述分析可以看出,粟裕在这个阶段已经成长为军团级的军事骨干,任红10军团参谋长。和上述十大元帅基本处于同一级别,但参谋长和军团长及政委比起来职务略低,因此粟裕在红军期间的职务与其他元帅相比还是处于一点劣势。

淮海战役粟裕指挥大兵团作战全集(疯传他可以顶替陈老总成为元帅)(8)

粟裕和陈毅

标准三:抗日战争期间在八路军或新四军中的军职。

经过了南方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后,粟裕迎来了抗日战争。他成为十位大将中极少的未参加长征的高级将领之一。在新四军中,粟裕先后担任第二支队副司令员和代司令员,江南指挥所副指挥,第1师师长以及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我们看下,相比十大元帅,此时的粟裕已经开始担任的职务会是怎样的。

朱德和彭德怀担任八路军的正副总司令,职位高过其他将领,其中朱德坐镇总部指挥,而彭德怀则经常性地下到各地指导具体的对敌斗争;林彪是八路军115师师长;刘伯承是八路军129师师长;贺龙是八路军120师师长;

陈毅是新四军军长;罗荣桓是八路军115师政委,其主政的山东解放区非常成功,对日后的东北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贡献颇大;徐向前任八路军129师副师长;聂荣臻是八路军115师副师长;叶剑英则出任八路军参谋长一职。

如果说粟裕的职务在红军期间尚比其他元帅略逊一点的话,那到了抗日战争时似乎把这种差距拉大了。在元帅的评定标准中,八路军的师级和新四军的军级是同一个级别,如林彪、聂荣臻、刘伯承、徐向前和贺龙等人已经是八路军师长级的将领时,粟裕只是新四军的师长,而新四军的师长,一般被认为是八路军的旅长级别。

淮海战役粟裕指挥大兵团作战全集(疯传他可以顶替陈老总成为元帅)(9)

粟裕在前线视察

标准四:解放战争中在人民军队中所担任的职务。

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发挥可以说是逆天的,他也是凭着这波操作获得了战神的称号,同时也获得了无数军事迷的认可。

解放战争中,粟裕先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继而在新成立的华东野战军中任副司令员。淮海战役中任华野代司令员,其地位和职务足可与一野的彭德怀,二野的刘伯承、邓小平,三野的陈毅以及四野的林彪、罗荣桓一较高下。

而同一时期的其他将帅们的职务又如何呢?

朱德的职务是解放军总司令,地位之高在十大元帅中排名第一,无人能及;排第二的是彭德怀,他是解放军副总司令,同时兼任西北野战军(一野)司令员;林彪是东北野战军(四野)司令员;刘伯承是中原野战军(二野)司令员;贺龙是晋绥军区司令员;陈毅是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是东野(四野)政委;徐向前是华北军区副司令员;聂荣臻是华北军区司令员;叶剑英是中央后委书记。

通过横向比较,我们发现,这一时期内的粟裕比起后来授予元帅军衔的十个人来,已经不是最后一名,他的职务是华野的代司令员(正式职务是副司令员),尽管比不上朱、彭等,但比起曾经的红军战神徐向前来,粟裕是同一级别的。

如果说之前的粟裕在军事贡献上和所担任的职务上和十大元帅中的大部分人有些差距的话,那在解放战争期间则完全追了上来。事实上,如果不是之前的差距,单凭解放战争他有如神助的表现,评上元帅一点问题没有。

淮海战役粟裕指挥大兵团作战全集(疯传他可以顶替陈老总成为元帅)(10)

粟裕和叶剑英、杨尚昆以及许世友

标准五:授衔时在军队系统中所担任的职务。

实际上,我军高级将领能够获得的军衔,从中央军委的组成人员就能清晰地看出。或者说,1954年新组建的中央军委以及国防委员会实际就是为了来年的授衔量身订制的。

凡是名字出现在新的中央军委委员名单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名单中的,除了国民党起义将领,其他人员就是后来获得元帅军衔的人,甚至连排名都一模一样——除了邓小平。

但这也是一个有力佐证,说明当时中央是准备让邓小平参加军衔评定的,如果这样的话,邓小平必定是元帅,而且排名都定好了,位列第七,在陈毅之后、罗荣桓之前!邓小平之所以 在最后一刻和元帅军衔擦肩而过,是因为他的主要精力已经不在军队,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凡是已经转到地方的(相对军队而言)原高级将领,以不参加军衔评定为好。

我们来看下当时的中央军委和国防委员会的成员,谁是元帅基本就清楚了。

新的中央军事委员会由原中央人民政府军事革命委员会改组而来,成员如下:

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中央军委委员(不设副主席):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国防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程潜、张治中、傅作义、龙云。

从上述名单可以看出官方的态度,谁是元帅一目了然,这两份名单中都没有出现粟裕的名字,所以从这个依据和凭证看,中央根本就没打算让粟裕参加元帅军衔的评定。

淮海战役粟裕指挥大兵团作战全集(疯传他可以顶替陈老总成为元帅)(11)

粟裕和毛泽东、周恩来

标准六:各历史阶段军队中各系统的最具代表性的旗帜性人员。

朱德在建军阶段、井冈山阶段、中央苏区阶段、长征阶段、八路军阶段以及解放军阶段,都是当之无愧的人民军队第一代言人,从我军诞生起,他就是总司令,说他是人民军队的旗帜,想必不会有人反对;而彭德怀作为平江起义、红3军团、八路军副总司令、解放军副总司令及一野的代表,也没有人比他合适;

林彪是红1军团、八路军115师以及四野的代表,不会有人不服,因为他的职务和战功在这些系统都是最高的;刘伯承领导了南昌起义,又是红军总参谋长,八路军129师师长,解放军二野的代表,这个代表性是货真价实的;贺龙的桑植起义,红2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总指挥,八路军120师师长以及解放军晋绥军区司令员等几大“山头”的老大身份,代表性无人可及;

罗荣桓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军队中的实践者,参加了秋收起义、红军重要领导人,八路军115师政委,解放军四野政委,政工元帅是其标志性特色,在军中无出其右;徐向前是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级别高过军团级,八路军129师副师长,解放军华北军区副司令员;聂荣臻领导了南昌起义,红1军团政委,八路军115师副师长和政委,著名的晋察冀根据地的创始人,华北军区司令员,标志性和代表性是不言而喻的;十大元帅中排名第十的叶剑英参加了三大起义中的两个,红军总参谋长,八路军参谋长,解放战争中的后委书记,是典型的参谋型元帅,他不当元帅,这个领域就无人比他更合适了。

十大元帅中还有一个特殊人物,陈毅。他和粟裕的军政生涯重合度极高,高度类似。都是参加过南昌起义,上过井冈山,红军重要将领,南方八省游击战的领导人,新四军主要领导人,到了解放战争又同为华野(三野)的司令员和副司令。有一个传闻,说陈毅不会打仗,所以,真正应该当元帅的粟裕。

从代表性而言,南昌起义时陈毅已经算是高级领导人(虽然没有直接参加),而粟裕当时还是一个最基层的干部;井冈山时期陈毅的地位和朱毛差不多,而粟裕还处在快速成长中;红军时期陈毅是军团级(江西军区司令员),粟裕虽然也算是军团级,但差距还是有的,参谋长和军事主官的级别肯定不一样;南方三年游击战陈毅和项英一样是最高负责人之一,而粟裕只能算是军事骨干;新四军前期陈毅就和项英掌握着实权,军长叶挺只是一个象征性人物,皖南事变后陈毅成为军长,而粟裕那时是师级干部;解放战争是粟裕和陈毅的职务追得最近的时候,但仍然是陈毅的副手。

所以,如果要选南昌起义、井冈山时期、中央红军、南方八省三年游击战、新四军以及华野等综合代言人,选陈毅还是选粟裕简直一目了然。

淮海战役粟裕指挥大兵团作战全集(疯传他可以顶替陈老总成为元帅)(12)

粟裕纪念邮票

综上所述,在元帅军衔评定的六大标准中,粟裕只有两条符合,其余的有些标准虽然差距不大,但毕竟还是有差距的。特别是在第五条标准中,粟裕既不是中央军委委员,也不是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可见,在官方的意见中,粟裕并不在元帅之列。

因此,是否存在粟裕辞让元帅军衔的传说就可以尘埃落定了。我们理解在有些传记文学中对粟裕有些拔高性的描写,这符合人民群众对战神粟裕的热爱,而且,从文学虚构的角度来看也并无问题。但是,传记文学毕竟也是文学,存在一定的不真实性,不能当成史实来研究和流传。很多军迷朋友就是犯了把文学当史实的错误,这就相当于拿三国演义当成历史,把一些野史传说和传记文学都当成真的了。

粟裕固然不是元帅,但他是大将之首,这已经是一项崇高荣誉,已经代表了历史对他的认可。而且,对他个人来讲,为共和国的诞生出生入死,早把个人得失与荣誉置身度外,又在乎什么军衔和职务呢?他和陈毅之间既是亲密无意的战友和搭档,又是志同道合的同志和同事,更鲜为人知的是,陈粟组合之后还有“小陈粟”组合,他们是儿女亲家,陈毅的儿子陈小鲁和粟裕的女儿粟惠宁于1975年结婚,只是那个时候陈毅元帅已经去世3年了。

历史进入八九十年代后,在邓小平的直接关怀下,中央军委对建国前为人民军队做出杰出贡献的军事家们做了系统的识别和整理,最后评选出了36位为共和国的建立立下特殊功勋的军事家,这其中就有十位大将之首粟裕,这也代表着国家对他军事贡献的官方认可。

1984年2月5日16时33分,一代战神粟裕大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逝世,享年77岁。

淮海战役粟裕指挥大兵团作战全集(疯传他可以顶替陈老总成为元帅)(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