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是一门综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文艺形式的表演艺术。尤其是表现巾帼英雄的戏,更能体现它的艺术特点,所以从京剧到其他各个剧种,凡是塑造巾帼英雄的剧目,基本上都是精品。

热爱戏曲的观众,常对出色的旦角演员津津乐道、钦佩有加。其中因素之一,是角儿们扮演了历史上的许多巾帼英雄而使他们念念不忘。

巾帼英雄经典(妇女能顶大半个天)(1)

《安国夫人》董圆圆饰梁红玉

提起穆桂英,便想到梅兰芳;提起荀灌娘,便想到荀慧生;提起花木兰,便想到豫剧的常香玉;提起樊梨花,便想到汉剧的陈伯华,提起陈秀英,便想到关鹔鹴……

古代的巾帼英雄,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钟无艳,汉代的王昭君,南北朝的花木兰,隋唐时的樊梨花、姜桂英,五代时的陶三春、刘金定,宋代的佘赛花、穆桂英、杨排风、梁红玉、双阳公主、扈三娘等等。反映她们的戏虽然在整个传统戏库中的剧目不多,但在戏曲发展史上,这些剧目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而且在一定时期,它们还能适应时代要求,发挥出不可替代的宣传鼓动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巾帼英雄经典(妇女能顶大半个天)(2)

《抗金兵》梅兰芳饰梁红玉

如梅兰芳先生一生上演了一百多出戏,并创作了四五十出新戏,其中巾帼英雄情结的戏占了一定份量。1920年前后,他便新编了《木兰从军》。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与尚小云先生又先后愤然而起,编创了《抗金兵》《梁红玉》。他们以梁红玉击鼓抗金兵的宣传,给了国民党当局不抵抗的鞭挞和对民众抗日的鼓动。《抗金兵》剧中唱道:“抵燕云图恢复几时能够?带领着众三军共赋同仇。”表达了人民抗敌保国的强烈心声。《穆桂英挂帅》是梅先生最后创作的一部戏。这部戏从结构到人物,从唱腔到武打,都凝结了梅先生的心血和梅派艺术的精华,自1959年庆祝建国十周年至今,常演不衰。

巾帼英雄经典(妇女能顶大半个天)(3)

钟离春原扮相

巾帼英雄之名始自钟离春。钟离春又名钟无艳、钟无盐,是战国时齐国的王后。传说她相貌丑陋但有文韬武略、武艺极高,是治国安邦的顶梁柱。当时她头上戴有一种类似假发的头饰,叫做“巾帼”,因之人们便称她是巾帼英雄。以后“巾帼”便成了女人的代名词。

钟离春的戏在京剧、汉剧、晋剧、粤剧、昆曲、秦腔、徽剧、豫剧、河北梆子等剧种中多有演绎,如《湘江会》《棋盘会》《齐王求将》《桑园逼封》《战春秋》《钟无盐》《齐王拉马》等。其中广东汉剧的《齐王求将》1962年便拍成了电影,并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京剧《湘江会》《棋盘会》很有特色,戏中的“趟马”“开打”是刀马旦必修之艺。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宋丹菊老师的示范演出,青年后起之秀上海京剧院冯蕴的公演,都令人印象深刻。

钟离春相貌丑陋,因此在京剧和昆曲中是唯一以大花脸扮相上台的女人角色,其脸谱是蓝脸,印堂到额头勾有荷花图形。随着时代变迁及妇女地位的提高,人们出于对她战绩和功劳的仰慕及嘉许,渐渐将丑陋的勾脸变成了正常的妆扮,只是在眉心或眼角留下了荷花形的印记,以示美与丑的些小区别。这应算是人们对她的一种歌颂吧。

论及巾帼英雄戏,影响最广最深远的莫过于杨门女将的戏。杨门女将中有佘赛花、杨八姐、杨九妹、柴郡主、杨排风、穆桂英、杨金花等众多英雄人物。围绕她们的戏就有《三关排宴》《佘塘关》《拦马》《演火棍》《雏凤凌空》《穆柯寨》《破洪州》《穆桂英挂帅》《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杨门女将》《状元媒》《百岁挂帅》等等。这些戏每一出都十分精彩、引人入胜。其中最能检视一个剧团的角色阵容、最能体现剧团的整体演艺水平、最能长久吸引观众的一台大戏,当推《十二寡妇征西》即《杨门女将》。

巾帼英雄经典(妇女能顶大半个天)(4)

《杨门女将》李胜素饰穆桂英

《杨门女将》是当年(1960年)中国京剧院四团建团伊始,根据《百岁挂帅》新编的传统历史剧。它的演出和拍成电影在观众中影响很大,艺术上做到了传承和创新,同时也为京剧界培养了一大批响当当的名角接班人。像老旦王晶华,青衣杨秋玲、王望蜀,老生孙岳、冯志孝、毕英琦,净角吴钰章、李嘉林、李长春 ,丑行寇春华等。

六十年来,戏曲界各剧团无不以演绎此剧为荣。如当今的旦角名家李胜素、董圆圆、史依弘、邓敏、王艳、张馨月等都成功地扮演了剧中的穆桂英。后起之秀如丁晓君、高红梅、郭凡嘉、郭霄、潘欣、周美慧、陈张霞等,扮演穆桂英都有不俗的表演。

《杨门女将》对演员的条件要求全面,文武不挡。全剧生旦净丑、行当全环,听唱有唱、看武有武,自是先声夺人。光是佘太君的“巡营”、穆桂英的“探谷”就令人沉浸其中,感动非凡。在人们印象中,能够拿下佘太君、穆桂英这样角色的演员,肯定是角儿。因此她们的其他戏,也有得一看。

如李胜素的《穆桂英挂帅》,史依弘的《昭君出塞》,王艳的《双阳公主》,张馨月的《西施》,丁晓君的《谢瑶环》,袁慧琴的《对花枪》等,无一不是表演精湛、反响强烈。

巾帼英雄经典(妇女能顶大半个天)(5)

《安国夫人》董圆圆饰梁红玉

这里重点要提到京剧《抗金兵》。这出戏也是一出较集中体现梅派表演艺术的大戏。梅派传人之一邓敏曾为之“音配像”。自梅兰芳先生编创后,后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有所改进和创新。有的改为《战金山》,有的改为《擂鼓战金山》,有的改为《巾帼红玉》。国家京剧院则改为《安国夫人》,由梅派传人之一的董圆圆扮演梁红玉。

董圆圆扮相俏丽,嗓音圆润,身段潇洒,允文允武,成功地塑造了有勇有谋的梁红玉这一巾帼英雄形象。主要唱段抑扬顿挫、韵味醇厚;“夜奔”一场,她着改良靠与马童边歌边舞;“水战”一场,她又穿大靠执银枪、英姿飒爽;擂鼓破金兵一节,双键鼓点节奏分明、激扬斗志、使现场气氛达到高潮。2014年11月15日在天津市中华剧院演出时,整场叫好、掌声竟达三十多次。她原在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工作过,有的天津老乡高兴地称赞她演得好:“给咱天津人争了光。”

巾帼英雄经典(妇女能顶大半个天)(6)

《安国夫人》董圆圆饰梁红玉

在祖国西南部,同样的题材改编成的剧目是《巾帼红玉》,同样也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编演这部戏的是贵州京剧院,扮演梁红玉的是该院院长侯丹梅。侯丹梅是京剧表演艺术家关鹔鹴的亲传弟子,她将老师的功夫学得十分扎实。关先生曾拜梅兰芳大师为师。在艺术创新上,素以文武全才、独辟蹊径著称。她独创的扎男生大靠、用靠旗打“出手”的功夫,已成为梨园后辈不断下传的精妙技艺。

巾帼英雄经典(妇女能顶大半个天)(7)

《铁弓缘》侯丹梅饰陈秀英

侯丹梅的表演具有老师的才气和风韵。故她擅演的剧目就有老师的拿手戏《铁弓缘》《女杀四门》《战洪州》《扈家庄》《黛诺》等剧目。老师能反串小生,她也能在一次晚会中,反串关公戏《汉津口》,这也是一次勇敢、有益的尝试之举。谈到她在新创京剧《巾帼红玉》中主演梁红玉时,她十分兴奋。自豪地说:“其实我最喜欢的角色还是女英雄,因为无论是我工的行当,还是我的气质,都适合演这类角色。”

巾帼英雄的戏很值得看,里面都有激烈跌宕的情节、精彩耐听的唱段、技艺惊人的绝活。如《大英节烈》(《铁弓缘》)中陈秀英的曲折寻夫,《花木兰》中木兰的女扮男装从军杀敌,《竹林记》(《火烧余洪》)及《女杀四门》中刘金定的“下高”和“开打”,《对花枪》中姜桂英扎靠舞枪上阵、一改长期以来老旦穷苦衰弱的形象

巾帼英雄经典(妇女能顶大半个天)(8)

《杨门女将》史依弘饰穆桂英(中)

观众对巾帼英雄的戏是欢迎的、爱护的、宽容的。按常理,生活中有超常体力的女子,应是五大三粗之人,否则何可以勇力战胜他人,甚至强过男子?而在戏曲中女英雄的形象虽非娇滴滴的,但也离不开相貌娇丽、身材窈窕、英姿飒爽的范畴。故《穆桂英挂帅》中,穆桂英唱道:“我一剑能挡百万兵——”,现实中这根本无可能。但在戏曲舞台上,观众愿意接受这个夸张、乐意享受这种豪情。因为,这就是戏曲艺术的惊人魅力。

(图片来自网络)

2021年11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