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鳖,或者不土鳖”,在当前高校人才引进中成为一道无法绕开的选择题,许多高校的选择是“不土鳖”——同样是博士,引进海归博士的待遇明显高于本土博士例如,一些高校在招聘中会加上一句“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者优先”近日,中国青年报关注了这一现象并进行了报道据悉,这项“海外经历”的要求,已经成为本土博士进入理想高校的“绊脚石”,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国家对四十岁未婚青年有什么待遇?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国家对四十岁未婚青年有什么待遇(非海归不娶)

国家对四十岁未婚青年有什么待遇

“土鳖,或者不土鳖”,在当前高校人才引进中成为一道无法绕开的选择题,许多高校的选择是“不土鳖”——同样是博士,引进海归博士的待遇明显高于本土博士。例如,一些高校在招聘中会加上一句“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者优先”。近日,中国青年报关注了这一现象并进行了报道。据悉,这项“海外经历”的要求,已经成为本土博士进入理想高校的“绊脚石”。

这些年来,国内高校引进人才的轨迹还是比较明显的,一开始硕士就能顺利留校当讲师,接着要求有博士学位,然后是名校博士,再后来如果不是海归博士,估计自己都不敢到国内高校求职了。有的国内著名高校,则不仅要海归博士,而且更加青睐国外名牌大学培养的博士。而这种区别,又在安家费等待遇上有所体现。

从好的方面来讲,这说明国内高校对人才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提高高校学术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是有好处的。毕竟,高等教育排名靠前的几乎都被国外高校垄断。国内高校无论在学科排名还是科研水平上整体落后于国外高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既然落后于人家,就应虚心学习,迎头赶上。引进海归博士人才,正是与国际接轨、提升自我的合理路径选择。

但如果多数高校都非海归不“娶”,也很容易造成偏颇,产生新的问题。非海归不“娶”,其潜台词是海归博士水平一定比本土博士高。但具体到个体,这并不绝对。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今年2月,北京师范大学叶晓梅、梁文艳发表在《教育与经济》期刊上名为《海归教师真的优于本土教师吗?》的文章写道:通过分析基于中国研究型大学46个教育学院(部)的教师样本,海归教师发表英文论文的可能性较大,但当两类教师都发表英文论文时,海归教师并没有表现出优势。“在机构层面,海归教师构成比率与机构整体科研生产力同样不存在显著影响。”意思是,认为“海龟”就比“土鳖”厉害的人才筛选标准,其实并没有事实的有力支撑,这更可能是一种惯性思维。

另外,由于国内高校在招聘要求与待遇上向海归博士严重倾斜,还会造成一种后果,就是许多人会选择到国外大学深造,至于在国外是镀了层金、洗了个澡,还是学有所成回来,那就不得而知了。如果说有真才实学的海归博士,或许在某些方面(如科研能力、学术视野)确有优势,这显然也不包括那些“洗澡蟹”在内。与其引进滥竽充数的“洗澡蟹”,那真真不如招进知根知底、货真价实的“土鳖”呢。多引进一些海归人才,这不会有人反对,但凡事不可绝对化、形式主义,否则不仅对本土人才不公,对真正提升国内高校教学和科研水平也没好处。

也因如此,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今年两会带来一份相关提案,建议取消人才招聘中单纯的身份优先条款,加强同行评议在人才引进中的作用。他也不是完全反对引进海归人才,而是认为应当完善人才使用与评价机制,让海归人才与本土人才同生共长。这个建议客观而公允,切中当前高校人才引进中的突出问题。是时候重视这个问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