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来源的各种说法,都有很强烈的地方特色,随着历史的发展,端午节文化内涵也不断丰富、升华,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融合,形成源远流长的以追念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为节日的文化灵魂,为大家所普遍认同,也得到了学者的证实。

屈原跳江(屈原的故事)(1)

屈原,名平,楚国的三间大夫。他博闻强识,明于治乱,闲于辞令。楚秦争霸,屈原很受楚王器重,但他革新政治,推行强国之策的主张,遭到以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听信了谗言,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备感痛心,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皇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写下了绝笔诗篇《怀沙》后,抱石投入了激流滚滚的汨罗江。

屈原跳江(屈原的故事)(2)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棟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的尸体免遭伤害。过了不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宇,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从此,每年五月初五一一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屈原跳江(屈原的故事)(3)

吴均《续齐谐论》记载:“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江而死,楚人衰之,每至此日,辄以竹简储米投水祭之。”从战国到秦汉,端午的主要习俗是避邪祛恶,自从吴均的说法出现之后,人们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战乱,渴望社会安定,对我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非常怀念。因此,五月五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就成为南北各地广大群众的共同说法。

屈原跳江(屈原的故事)(4)

唐朝的时候,端午节已经成为盛大的节日。这一天,皇帝要赐赏夏粽、折扇、鞋履、续寿衣服给大小官员。“续寿衣服”由五彩丝做成,据说穿了它可以“住者使续命,行者使辟兵”。北宋王朝经常受辽金贵族的侵扰,为了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皇帝封屈原为周烈公,正式规定端午节为全国性的纪念节日,传谕全国人民佩戴香囊,以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将馨香四溢,流放千古。自宋以后,端午节成为民间用包粽子、划龙舟来缅怀伟大爱国者屈原,同时又悬艾叶、佩香囊来驱蚊避邪的综合性盛大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