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科举制度考试程序图示(探花竟比状元受欢迎)(1)

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什么样的呢?我怎样才能获得民间传说的“状元”这个功名呢?

秀才、举人、进士这样的功名如果在现代社会那是属于什么地位呢?

既然是古人的考试制度,而且主要是面对普通老百姓的,那么咱们必须要切换到古时普通百姓生活的环境背景来看待这些问题

古时的文盲率超高,新中国刚建立的时候统计出来的文盲率在80%以上,在往后的明清两朝只多不少保守估计九成的文盲率;

导致这样的文盲率当然是和贫穷有关的,上不了私塾那就务农,而务农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他们一生都很少离开本县,更不用说去往省城。

所以影视剧里面可以“读私塾”“上京赶考”的,基本都是有些家底的子弟,至少不会是赤农,像孔乙已这样的只是极少数。

明清科举制度考试程序图示(探花竟比状元受欢迎)(2)

01

首先秀才这个最低的朝廷认可的功名,是要到县里考“童生试“开始的,考上了才能继续接着考。大清时期全国人口约为3-4亿左右,通过“童生试”的约为250万左右,而他们中的三甲才能获得“秀才”功名,约为45万人。

比例已经低的吓人,这还只是秀才而已,考到五六十岁还过不了的大有人在。所以我们看武林外传的吕秀才演的很傲娇也很好笑,但是人家确实是有傲娇的资本。

此时考上秀才的你实际上已经可以在父老乡亲面前嘚瑟了,因为你已经算是统治阶级的后备力量了。已经拥有很多特权,比如见官不跪、免服徭役、不被用刑等。虽然名义上还没资格做官,但是做个县太爷的幕僚、师爷、教书先生等肯定是没问题的了,碰到好的朝代,如万历年间官员太少,巡抚破格提拔顶替做个县官也是有的。

02

当然秀才你肯定不满足呀,那你就要准备好往上考举人了

此时你需要通过乡试,而乡试就要上省城去考

之前提到很多人一辈子是没去过省城的,能去一次你都已经可以吹嘘好久的了

那么考上举人有多难呢?我们看一组数据:大清王朝270年,几亿人口,总共统计在册的举人不过区区15万人。

也就是说假如你投胎回到清朝,很不幸的在出生在贫农家庭,那么给你活到270岁,而且每年都参加考试,那么算上全国总人口为基数考上举人的概率是0.001%

当然了这只是一个不太准确的比喻,因为只要你有资格上私塾读书了,那么你就已经超越了全国90%的人。但是即使把这个前提加上,你能考上举人的概率也只是拿掉几个零而已。

如果你管辖的县里有人考上了举人,省城会派人来通知,对于当地来说那肯定就立即上热搜第一了

而如果你是县太爷,此时已经可以说是教化有方了,朝廷也会把这个事作为你的政绩予以嘉奖,并且不出意外你也会带着手下大小官员前来拜访恭贺

地主豪绅更是趋之若鹜,送银子的送银子,拜把子的拜把子。生怕马屁拍不上、拍不早、拍不响

如果觉得夸张,可以参考范进中举的故事,

因为中了举人,代表了真正的进入仕途,成为老百姓眼中的青天大老爷了,虽然刚开始官并不大,大概七八品左右,但也算是“副县长”之类的了

如果你还会其他的一些特别的才艺,比如领兵打仗,如晚清举人左宗棠,官拜两江总督也不是不可能。

明清科举制度考试程序图示(探花竟比状元受欢迎)(3)

03

此时考上举人当了县官的你,只要好好经营,那一辈子已经是光宗耀祖、衣食无忧、福泽后人的了。

如果你还不甘心,想要更上一层楼。那么在往上就到了传说级的进士了

从民间流传的许许多多的故事来看,提到进士的都很少,一般提到最多的是举人和秀才就可见考取的难度之大了

时间上每三年才举行一次会试,其中在全国范围也只能产生200多人

如果真能考上进士,此时你的岁数一定不小了,因为20来岁能中进士的历史上就没有几个

所以咱们看戏台上的十八九岁的小伙子考到进士一甲状元郎,还能报得美人归的故事,也只是民间百姓一厢情愿的美好幻想而已,他们是把极个别的案例当做了平常事一样看待了

考上进士,你最差的待遇也是五品知府退休,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混的好的,手握实权成为一方诸侯、出将入相位列三公也并不是不可能

到那个时候,你的后人介绍自己的时候就可以不无得意地说,我是大清某某年三甲进士“某某”的第十八代孙子。注意,这里介绍自己的时候可以不用说官名之类,就说自己是进士后人,书香门第。这样既可以嘚瑟,也保持了低调,别人还不能反驳你粗俗,当然前提是你得有这样的先祖。

明清科举制度考试程序图示(探花竟比状元受欢迎)(4)

04

既然考取功名的道路上“进士”在往上似乎已经没有了,那么我们经常听到的状元、榜眼、探花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进士也分三档:分别为三甲、二甲、一甲

其中的一甲只有三个名额排序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了

其中比较有趣或者说不成文的规矩就是:探花的那个人一定要帅。

所以“探花”这一称号简直就是白马王子的代名词。我们看到影视剧小李飞刀的李寻欢“李探花”,古龙设计这个如此帅气、武功高强、温文儒雅的人物的时候。如果称为李状元,那确实是少了点意思呀!

此时已经交卷的你心中祈祷并嘴上碎碎念着:“我要探花,我不要状元......”,因为这可是实力和颜值同时被官方认证呀!

此时如愿以偿当上探花的你会被安排到翰林院担任庶吉士,官位虽不大,但是接触的人处理的事可并不是地方官员能比的,那可是朝廷权利的核心。

可以这么说,只要大清不亡,你只要慢慢熬就能到内阁大臣了,位列三公九卿也只是时间问题。

05

虽然古代的科举制在现代人看来有褒有贬,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对于华夏文明的深刻影响

他至少打通了寒门子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乃至于家族的命运,实现越阶层的提升;

而这些考取到功名的学子反过来也会对维护国家以及汉字的统一起到了至为关键的支撑作用。没有考上的也会心存希望并告诫自己的孩子:“要认真读书,将来考取功名为民请命光宗耀祖”。而不会像印度种姓制度一般只能等到来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