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李昂简介(唐文宗李昂我本有心杀贼)(1)

(长安城:大明宫)

宝历二年,公元826年。

大唐最能玩的皇帝,唐敬宗李湛死了。

他死的很悲惨。

大唐的历代皇帝们,有失去爱人伤心过度,孤苦而死的,如唐玄宗。

有过量服用丹药导致身体中毒,毒发身亡的,如唐宪宗。

有原本就身体不好,久病成疾,辛劳而死的,如唐高宗。

死法各有不同,但总的来说,基本都算正常死亡。

唐敬宗李湛不一样,他是被宦官杀死的。

关于宦官掌权这个事儿,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很多次了。

唐帝国的宦官之祸,最初源于安史之乱。

边疆将领作乱,直扑长安,皇帝成了举目无亲的孤家寡人。

他不能依靠那些手握兵权的将领们,因为这帮将领们搞不好哪天就会变节。

他也无法依靠朝堂上的大臣们,因为这帮大臣的出身大多是儒生士子,大难来临,自顾尚且不及,哪有能力保护皇帝?

这个时候一直伺候皇帝的宦官朋友们就成了皇帝坚实的后盾。

因为皇帝只剩下他们了,他们也只有皇帝。

宦官和皇帝之间达成了一种特殊的默契。

也就是在安史之乱前后,出于皇帝的信任,宦官的势力进一步扩大。

再经过肃宗、代宗、德宗等皇帝一步一步地巩固,这个曾经文臣看不起,武将看不上的宦官群体居然成了大唐帝国一股庞大的势力。

他们掌握着长安城的禁军以及城防布控,和后妃以及大臣们相互勾结,基本上可以说是只手遮天。

唐朝的李昂简介(唐文宗李昂我本有心杀贼)(2)

(唐朝宦官)

当皇帝的家,做皇帝的主,整个大唐帝国成了名副其实的“宦官帝国”。

他们可以随意废立皇帝,所以杀个皇帝对他们来说也不算什么大事。

国家强盛之时,皇帝就是天威,谁也不敢冒犯天威,所以帝王是至高无上的存在。

而国家衰败之日,皇帝似乎又变成了人尽可欺的玩物,毫无主权和尊严可言。

没办法,乱世之际,皇帝也只是一个普通人。

唐敬宗李湛当然没想过这一点,他的一生贯彻了“贪玩一时爽,一直贪玩一直爽”的理念,整日带着禁军的兵士和宦官们玩乐。

打猎,马球,蹴鞠,反正什么热闹玩什么,什么有趣玩什么。

皇帝不仅爱玩,脾气也不是很好,经常打骂军士,对伺候自己的宦官也经常责难,动辄就是掌嘴、打板子。

时间长了,这帮下人难免对皇帝心生怨恨。

所以在一个月黑风高,四下无人的夜晚,李湛被宦官刘克明和禁军将领苏佐明害死了。

皇帝死了,这在别的朝代可能算是举国震惊的大事,但在当时,唐敬宗李湛的死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波澜。

老百姓正处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中,根本没有闲情逸致管皇帝死没死。

而大臣们觉得无所谓,反正死了一个皇帝,还会再上来一个皇帝。

人们都很清楚,死不死皇帝并不重要,因为不管是谁来做皇帝,这个大唐,不会最坏,只会更坏。

唐朝的李昂简介(唐文宗李昂我本有心杀贼)(3)

(唐文宗李昂 画像)

新登基的皇帝唐文宗李昂是唐敬宗李湛的弟弟,自己的哥哥被宦官害死的事他是知道的,所以他打心眼儿里反感这些肆意弄权的宦官们。

但是他此刻肯定是不能表现出来的,因为形势在那里摆着,自己都是宦官朋友拥立的,自己刚刚登基,一无军权,二无威信,拿什么跟人家叫板?

李昂不想老老实实的当个“傀儡皇帝”,天子的权力居然被这帮家奴拿走了,这让李昂非常痛心疾首,所以他的心里很快有了一个计划。

这个计划属于兵行险招,可以一举歼灭宦官势力,但风险很大,不成功便成仁。

可如果放任宦官势力发展下去,对自己这个皇帝来说,无异于是慢性自杀,他不想等死,所以他决定冒一次险。

太和九年十一月的一天早晨,冬寒料峭,万物肃杀。

早朝刚刚开始,皇帝还没等说话,大将军韩约就有事启奏。

皇帝表现得很诧异,百官也很惊讶,因为韩约虽然是大将军,但“大将军”并不是他的职务全称, 他的职务全称是:金吾卫大将军。

这个职务听起来很威风,但实际上韩约只不过是大明宫的保安队队长而已。

所以韩约的职位在满朝文武里其实算是很低的,按规矩,早朝时,品阶低的官员,要等品阶高的官员先发言,品阶高的官员发完言或者不发言,自己要先申请发言,才能发言。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流程,而以往不遵守这个流程的大臣们,轻则打板子,扣俸禄,重则削官贬籍。

看来这个韩约是想要吃不了兜着走。

没想到皇帝并没有生气,而是允许韩约接着讲下去。

按道理来讲,一个小小的保安队长,为了想要发言,连这么森严的朝堂制度都要顶撞,必然是有什么大事。

但韩约的发言却几乎让所有人目瞪口呆。

他向皇帝报告道:金吾卫衙门的石榴树上,昨晚有甘露降临,这是天大的祥瑞啊。

什么意思呢?什么叫祥瑞降临?

意思就是隆冬时节,石榴树上居然挂上了夏夜才有的露珠,这种情况很罕见,所以是件非常吉利的事情。

原来是搞封建迷信。

这事现在看起来很扯淡,但在当时的确算是件大事。

皇帝一听当然很开心,立刻派大臣去查验。

过了一会,几位大臣查验回来,认为天降甘露这个事情存在疑点,不像是真正的祥瑞,但是自己也说不准,还是请皇帝亲自过去查验一下。

皇帝当然不可能轻易移驾,所以他决定再派宦官同志们前去查验。

宦官集团的领导叫做仇士良,虽然彼时的他非常不愿意帮皇帝跑这趟差事,如果在私底下,他根本不会把皇帝放在眼里,但现在是早朝,满朝文武都在,自己怎么着也得给皇帝几分面子,所以他心里虽然不愿意,但还是乖乖领旨谢恩,带着一众宦官到金吾卫衙门去了。

宦官们到达衙门时,没有看见降下甘露的石榴树,却发现了在藏在院子里的刀斧手,仇士良人很聪明,立刻明白自己中计了,带着宦官撒腿就跑。

这些宦官平日里看起来阴阳怪气,身娇体弱,但逃起命来简直比兔子还快,一溜烟就跑没影了。

逃出升天的仇士良很快想到今日早朝发生的事很有可能是皇帝和大臣联合起来给自己演的一出戏,目的就是骗自己到衙门,然后来个瓮中捉鳖。

他越想越气,立刻命令自己控制的左右神策军各率禁军五百人,杀入皇宫,关闭宫门,不论青红皂白,见人便杀。

你想,皇帝和大臣们还在朝堂上等待着宦官伏诛的好消息,这边禁军已经奔着大明宫过来了。

皇帝被宦官挟持着不能动弹,大臣们犹如待宰的羔羊,四下逃窜。

唐朝的李昂简介(唐文宗李昂我本有心杀贼)(4)

(甘露之变)

一场血腥的屠杀开始了。

具体的细节这里就不讲了,反正非常恐怖,非常残忍。

根据《新唐书》的不完全统计,在这场屠杀中殒命的官员大概有一千七百多人。

尸横遍野,遍地哀嚎。

仁人志士横死,忠贞之辈尽屠。

以至于到第二天上朝的时候,朝上只零星站立着几个官员。

因为绝大部分大臣都被杀完了,很多官职一时间都空了出来。

这件事被后世的史学家称为“甘露之变”。

而关于甘露之变的性质,很难说。

它并不算是一场起义,或者一次谋反,反而更像是一出闹剧。

因为原本是由皇帝发起的诛杀奸佞(宦官)的行动反而变成了宦官发起的政治清洗。

整个事情的性质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

而关于这件事情的失败,其实主要还是要归咎到唐文宗李昂的身上。

这位年轻的皇帝把事情想得太过简单了。

在当时的大唐帝国来说,想要扫平宦官势力,还四海一个寰宇廓清是需要流血的。

但远远不止流血那么简单。

他以为只要杀掉仇士良这个宦官集团的首脑就能彻底打败宦官集团。

但他不明白的是,杀掉一个仇士良,还会有下一个仇士良。

因为宦官专权的关键从在就不在于宦官,而在于皇帝。

想要解决问题,还要从自身出发。

相比除掉仇士良,当时的李昂更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改善大唐帝国一路向下的颓势上。

可他现在已经没有机会了。

甘露之变后,李昂和宦官同志们撕破了脸,他被宦官软禁起来,彻底地失去了一切本该属于他的权力。

朝堂上的大小事件,全由宦官处理。

基本上,李昂就算退出了历史舞台。

他被囚禁在深宫之中,整日以泪洗面。

而对于李昂,我的评价其实是正面的。

唐朝的李昂简介(唐文宗李昂我本有心杀贼)(5)

(大唐朝堂)

这位皇帝执政期间,不好女色,勤勉朝政,简朴节约,将奢靡之风一扫而空,并且制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举措。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李昂是个好皇帝。

但天不助李唐,甘露之变的失败,让帝王变成了阶下囚。

可怜,可悲,可惜,可叹。

公元840年,正月初四。

长安城里张灯结彩,爆竹声声,庆贺新的一年即将来临。

在大明宫一处偏僻的别殿内,李昂没有听见这一番热闹的景象,只带着无限的惆怅,合上了双眼。

唐文宗病逝,享年三十一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