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民生网竹箦镇位于江苏省溧金句三市交界处,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山环水绕,生态秀美自古依山水而建,以竹而得名近年来,这里被授予了“国家生态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中国绿色铸造小镇”“国家卫生镇”等诸多荣誉称号,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溧阳市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溧阳市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溧阳竹箦绘好红绿相间)

溧阳市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

来源:民生周刊-民生网

竹箦镇位于江苏省溧金句三市交界处,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山环水绕,生态秀美。自古依山水而建,以竹而得名。近年来,这里被授予了“国家生态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中国绿色铸造小镇”“国家卫生镇”等诸多荣誉称号。

竹箦是一个以“红”为骄傲的小镇。82年前,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在水西公开宣布成立,陈毅、粟裕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正确指示,并从苏南抗日斗争的实际出发,创建、巩固和发展了以水西村为指挥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基础。这是一个以“绿”为自信的小镇。这里有覆盖面积达6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有中国唯一一个“绿色铸造小镇”的称号。82年后,这个小镇依托天然的生态环境和浓厚的红色文化,立足自然生态禀赋,厚植绿色发展优势,凭借水西精神奋发,通过打造水西村红色教育文旅项目、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精神,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红色传承、绿色发展是这个小镇的精神和竞争力。

擦亮“红与绿”招牌 发展特色游

以“红”为骄傲,以“绿”为自信,近年来,竹箦镇乘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各类配套设施显著完善。随着旅游规划的编制完成,擦亮了竹箦镇“红与绿”资源禀赋,让“红绿相间”成为竹箦旅游特色亮点,成为文旅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竹箦镇依托“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历史遗迹,串联起宋巷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旧址展览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箕笪里提水站(青年突击队精神现场教学点)红色精品线路。同时,依托镇域内特有的山水资源,串联起溧阳1号公路竹箦段箕笪里自然村--吕庄水库--神女之心--爱情的套路--神女湖--天路--松溪生态园(江苏省三星级乡村旅游区)--晶阳山庄(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陆笪村(江苏省传统村落、江苏省第四批特色田园乡村)等乡村旅游点的绿色生态线路的打造,在实践中为精品旅游线路添彩,做好红色精品线路和绿色生态线路这篇大文章,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文化内涵和绿色生态支撑。

“保护与开发”并重 筑牢发展根基

立足资源禀赋,走好“红与绿”特色旅游发展之路,竹箦镇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之路。

在红色资源开发与利用上,竹箦镇深度研究红色文化,整理活化存量资源,探寻新的红色资源,以文化视角对待历史遗存和精神魂宝。近年来为积极落实溧阳市“弘扬铁军精神、加快红色培训”三年行动计划指示精神,竹箦镇全面加强革命文物普查保护工作。同时,竹箦镇重点开展摸清红色文化资源底数、科学编制保护利用规划二个方面的工作。积极组织走访调查,共收集信息4类30项。其中,摸排遗址遗迹类9处,新四军墓地类3处,故事类17处。同时,积极配合对接市有关部门申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生态资源开发与利用上,竹箦镇牢牢把握生态底线,配合自然资源部门发掘生态资源,强化管理,筑牢殷实的生态资源根基,严守开发红线确保以高质量的生态资源。

“红绿相间”助力旅游产业优化升级

“红与绿”是竹箦镇特色旅游资源的核心,在发展过程中,竹箦镇不仅擦亮该特色文旅品牌,还注重“红绿相间”的资源整合、空间布局,让“红”与“绿”相互赋能,助力旅游产业优化升级。

一方面,竹箦镇注重从“以红促教、以红带绿、以红惠民、以红扬文”等方面提升内生发展动力。在美丽乡村、红色教育培训、1号公路沿线景观打造过程中,深入挖掘“竹文化”“红色文化”等人文内涵,延续传统空间格局,注重文化挖掘和传承,构筑具有地域特征、民族特色的景观风貌。

另一方面,面向村民开展旅游知识宣传教育,强化居民旅游参与意识、形象意识和责任意识,牢固树立“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理念,要留住“乡愁”,更有注重创意,增强游客的好奇心和探寻欲望,并能够留下深刻的旅游印象,全面提升全域文明程度。

“1 1>2”赋能美丽乡村

在今年7月份召开的溧阳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争创“五个示范”目标,努力使溧阳“处处绿水青山、家家金山银山、人人寿比南山”。为此,竹箦在探索“红与绿”特色旅游发展之路过程中,坚持多点联动,以文旅赋能美丽乡村建设,努力实现“1 1>2”。

竹箦镇鼓励做好联合开发工作。以1号公路路域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持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设施完善、功能提升等工作,以点带面,长效日常保洁制度的执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从“一时美”向“持久美”、“外在美”向“内在美”、“环境美”向“生活美”转型。

竹箦镇发挥绣花精神,精雕细琢、久久为功。立足镇域内红色资源、山水资源的优势,做大做强做优红色精品线路、绿色生态线路,打造文旅融合的精品线路和特色品牌。坚守红色文化内涵转化和绿色生态原貌共同发展,走出一条“红与绿”相得益彰的特色旅游发展之路。

(张鹏云 周竹 蒋蕾)

本文来自【民生周刊-民生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